因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寸草不生,荒蕪了數百年的沙漠正急速消失?

2020-12-17 騰飛說史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歷史時期的沙漠變遷,關於我國土地的沙漠化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認為地球不應該存在沙漠,所有的沙漠都應該種上樹;我國有些地方的沙漠之所以正在消失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治理沙漠就是植樹造林等等。

我國的沙漠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即草原地區的沙漠和荒漠地區的沙漠,草原地區的沙漠主要有四個,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荒漠地區的沙漠主要有七個,塔克拉瑪幹沙漠、河西走廊沙漠、騰格里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荒漠地區的沙漠,大部分形成於地質時期,人類還未出現之前,這裡就已經是沙漠了,而草原地區的沙漠,大部分形成於歷史時期,並且變化較為明顯,這些沙漠的形成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治理沙漠,或者是在沙漠裡植樹造林,主要是針對草原地區的沙漠而言的,因人類的活動而發生荒漠化的土地,很有必要再次恢復植被,而那些在地質時期就已經成為沙漠的地方,則完全沒有必要植樹造林。

我國河西走廊的植被與駱駝

歷史時期,整體而言,我國的沙漠正在擴大,現在有的沙漠只是被控制了,而不是正在消失。生態環境被破壞以後,地球的自然修復能力是有彈性的,在乾旱少雨的環境裡,植被是很難恢復的,而在溫暖溼潤的環境裡,植被則很容易被恢復,然而,無論是否恢復,人類都很難通過人力將原本已經破壞了的生態環境再次恢復原樣,關於這一點,原始森林就是一個例子,當森林被砍伐之後,重新生長出的森林,就是次生林,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在很長一段時期以內都是無法徹底恢復的。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也是自然形成的

第一:地質時期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主要形成於地質時期,塔克拉瑪幹沙漠原本是一個淺海,因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逐漸抬升,印度洋暖溼氣流難以越過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幹沙漠遂由淺海變成了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周都有高山阻擋,不僅印度洋水汽難以到達,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都難以到達,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且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單靠降水,是無法形成綠洲的,那麼,塔克拉瑪幹沙漠歷史時期的綠洲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依靠河流,而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於高山冰雪融水,塔克拉瑪幹沙漠有眾多的河流,其中最大的河流是塔裡木河,塔裡木河也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在河流的終點,往往形成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就是羅布泊。

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綠洲,主要是沿著天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的山麓分布的,天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北面,而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則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面,所以,漢唐時期,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上的綠洲,是絲綢之路南道和中道的各個交通要點,絲綢之路在塔裡木盆地的暢通主要依賴於南道和中道上的綠洲,南道起自陽關,經過扜泥、且末、精絕、于闐、莎車,到達蔥嶺,鄯善、于闐、莎車都是著名的綠洲,這裡的綠洲農業十分發達,中道則起自玉門關,經過車師、焉耆、龜茲、姑墨、疏勒,到達大宛。

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漢代的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約60公裡的地方,在玉門關的南邊,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絲綢之路的南道,出陽關之後,進入到塔裡木盆地,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前行,經過鄯善、于闐、莎車,越過蔥嶺,直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或到達今天阿富汗的喀布爾、伊朗的馬什哈德、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地,並直通歐洲。漢代的玉門關,在今天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裡的地方,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陽關與玉門關相距不遠,但是,絲綢之路出玉門關為中道,出陽關則為南道,中道進入到塔裡木盆地,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前行,所經之地為樓蘭、車師、焉耆、龜茲、姑墨、疏勒,併到達大宛,《史記》、《漢書》中的大宛,在今天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費爾幹納盆地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的地方,這裡氣候乾旱,但是,河道縱橫,故而農業十分發達,漢代的大宛,也十分的富庶。

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漢唐時期,人們是無法直接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而是途經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上的綠洲,這些綠洲都位於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山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在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之間,而天山的北面是準噶爾盆地,準噶爾盆地的降水量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盆地的北部、西部、山地均有降水,絲綢之路的北道,起自瓜州,途經天山北麓的伊吾、庭州、伊犁,到達碎葉城。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在地質時期形成的,因此,綠洲沿河流分布,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河流徑流量減少,河流徑流量一旦減少,綠洲就會沙漠化,所以,漢唐時期的樓蘭古城才會湮沒在風沙之中。

準噶爾盆地的位置

在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還有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和柴達木沙漠,總的來說,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人類的活動則造成了地質時期本已形成的沙漠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往往因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比如,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綠洲農業,在漢唐時期,非常的繁榮,到了明清時期,呈現出萎縮的局面;在唐代以前,騰格里沙漠南部的賀蘭山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由於人類的墾殖活動,騰格里沙漠不斷向東南方向移動,到了清代,沙漠已越過黃河。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因人類的活動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往往難以逆轉,因為水資源實在是太少了。

第二: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

我國草原地區的沙漠,主要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即因人類的活動而形成的,我國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有呼倫貝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

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一帶,我們都知道,我國的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內蒙古東部一帶本是水草豐美之地,這裡為什麼會形成沙漠呢?主要是人類把這裡的森林和草原給破壞了,而破壞森林和草原的目的是墾荒種地,唐代以後,呼倫貝爾草原河流與湖泊的周圍,墾荒活動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故而,沙漠化也不斷加劇。

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南部一帶,吉林和遼寧的西部亦有分布,內蒙古東部與東南部一帶是我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的起源之地,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也位於此地,因此,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一樣,在歷史上都是水草豐美的地區,現在之所以成為沙漠,主要是由於人類的墾殖活動造成的,科爾沁沙地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最終形成沙漠,而在此之前,這裡其實是草原。

呼倫貝爾沙地與科爾沁沙地的位置

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一致。因此,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的絕大部分地區是完全可以恢復為草原的,我們在沙漠中植樹造林,主要也是針對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而非地質時期形成的沙漠。

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同樣也是在歷史時期形成的,毛烏素沙地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一帶,橫跨寧夏、內蒙古和陝西,北宋政權與西夏政權曾長期在此對峙,歷史上的統萬城也位於毛烏素沙地,統萬城是大夏皇帝赫連勃勃修建的,大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六國」之一,統萬城本是水草豐美之地,所謂「臨廣澤而帶清流」,北宋時期則開始沙漠化,到了明代則完全湮沒到風沙之中。晚清時期,由於人類不斷墾荒,毛烏素沙漠越來越大,向東南和西北不斷延伸。

賀蘭山幾乎被沙漠包圍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的南部,在黃河的西岸、賀蘭山的北部一帶。由於黃河的衝刷作用,這裡形成了衝積平原,降水量雖然稀少,但是水資源豐富,烏蘭布和沙漠在秦漢時期,也是草原茂盛之地,烏蘭布和沙漠是匈奴人最重要的牧場之一,西漢時期的朔方郡有四個縣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即三封縣、窳渾縣、沃野縣和臨戎縣,北宋時期,開始沙漠化,到了明清時期,西漢時期的古城絕大部分已經淹沒在風沙之中。

賀蘭山、陰山是我國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毛烏素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均位於賀蘭山周圍,我國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往往也是我國古代的農牧分界線,因此,這裡的草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人類不合理的墾荒活動,草原很容易退化為沙地。

賀蘭山的植被

第三:全球氣候變暖與我國的沙漠

歷史時期,我國的沙漠其實是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現在,由於大力植物造林,一些地方的沙地逐漸恢復了植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沙漠正在大規模消失,而是說有一些地方的沙漠已經被控制了,不再擴大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植樹造林是十分消耗水資源的,沙漠裡的樹都需要人類的灌溉才能生存,因此,在那些地質時期就已經成為沙漠的地區,是不宜植樹造林的,這會加劇水資源的緊張程度,而且把本該是沙漠的地方變成森林,會對全球氣候產生人為幹擾,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治理沙漠,其實主要就是治理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這些地方本來是草原和森林,就應該恢復原來的狀態,而且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維持在300毫米至400毫米左右,森林和草原一旦恢復,能夠長期維持。

我國河西走廊的植被

那麼,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增加我國氣候的溼度和溫度呢?從而有利於我國沙漠的消失呢?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會給北半球增加降水量。相反,全球氣候變暖,反而會使得全球的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在漢唐時期,我國的氣候確實比現在要溫暖溼潤,楊貴妃吃的荔枝就來源於四川盆地,而不是嶺南地區,但是,當時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大自然自身的周期性變化,而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氣溫的增加,而非降水量的增加,相反,因為人類不斷消耗水資源,還造成了地表徑流量的減少,世界上有的地方,水資源的消耗已經超過了大自然所能負荷的程度,水源的補給遠遠大於水源的損耗。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的一座唐代古城

我國歷史上確實經歷了若干個冷暖交替的時期,比如,西漢、唐朝的氣溫就比現在高,而明清時期的氣溫則要低很多,但是,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近一萬年的氣候是趨向於乾冷的,因此,我國主要河流的徑流量呈現出越來越少的趨勢,而人類過度的墾殖活動與不合理的開發,也加劇了這一自然進程。我國草原地區沙漠的治理,所要面對的最大的難題,就是我國近一萬年以來的氣候是趨向於乾冷的,我國主要河流的徑流量是趨向於減少的,在氣候乾燥和水資源減少的大背景下,那些本來是草原和森林的沙漠,想要重新恢復植被,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自然的可逆轉性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就算是在水資源非常豐富的熱帶雨林地區,原始森林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了,也無法徹底恢復,在降水量非常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地帶,恢復自然植被,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人類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首先是停止新的破壞,然後再恢復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人類治理沙漠的首要任務其實是阻止沙漠的進一步擴張,控制住沙漠,而非將自然狀態下本是沙漠的地方改造成森林和草原,與此同時,草原一旦形成沙漠,恢復為草原的難度非常大,治理沙漠首先是保護水資源,水資源得到保護以後,植被才能逐漸恢復。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小寒大寒」趨於消失?
    中國天氣網訊 1月5日,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節氣。「小寒大寒,凍成冰團」,這兩個節氣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然而,由於全球變暖,二十四節氣可能將越來越「名不符實」。研究顯示,近幾十年來,「大寒小寒」趨於消失,冬季越來越短,夏季越來越長。1月5日,進入小寒節氣。(圖片來源:網絡)二十四節氣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我國黃河流域。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圖悄然發生了變化。NASA和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的上升使得法國提前採收葡萄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一般來說,氣候變暖有利於葡萄更快成熟,從而釀造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來源:中國青年報】據外媒報導,由於氣候變暖,美國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凍土和海冰融化,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威脅。有專家表示,阿拉斯加州的氣候變暖速度約為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新華社供圖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
  •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地球作為人類生命的起源之地,人們一直都充滿了優越感,不過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生產排放的各種大氣汙染,導致環境造成的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問題已經發展為了全球人民的困擾。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近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載文寫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專家對27個國家的香蕉產量進行研究後發現,由於全球變暖,自1961年以來香蕉的產量呈增長趨勢。1961年,全世界的香蕉種植總面積為2008953公頃,2018年達到5654000公頃。
  •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時間:2019-12-17 12: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 海帶在日本被稱為昆布,是關東煮、各種涮鍋等日式料理裡面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
  • 全球變暖可使熱帶雨林變草原——雨林消失的自然原因
    石松一夜之間為蕨類植物取代,表明氣候變暖導致雨林毀滅。」研究人員相信,這批雨林3億年前因氣候變暖毀滅,可以預示亞馬孫雨林未來命運。科學家已發現,亞馬孫雨林正逐漸消失。他們警告,雨林消退不僅加劇全球暖化,還令眾多只能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面臨滅絕。
  • 從「全球變暖」到「氣候變化」
    從「全球變暖」到「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2009年12月08日05:27   最近一兩年來,更加正式和全面的「氣候變化」,代替了「全球變暖」的說法。哥本哈根會議,沒有人稱全球變暖會議,而名正言順地稱作氣候變化會議。但人們都知道,要研究的是如何對付全球變暖,而並非是全球變冷。  為什麼「全球變暖」會演變成「氣候變化」?
  • 漲知識|氣候變暖變溼,西北缺水能否不再愁?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即將到來,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圖為「氣候與水」。「氣候與水」的關係密不可分,兩者都是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目標的核心。本文圍繞「氣候與水」,從典型案例看氣候變化下的水資源。
  • 全球變暖海溫升高 加拿大鮭魚恐因食物短缺消失
    全球變暖海溫升高 加拿大鮭魚恐因食物短缺消失 2008年08月12日 13: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12日電 加拿大的科學家最近發現,當地一種珍貴的太平洋鮭魚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經過初步研究發現,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寒潮很正常
    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在蘭州舉行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今天上午,在甘肅省氣象局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對全球上百年際時間尺度溫度增暖趨勢的描述和總結,全球不同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有所不同。
  • 中日韓超長雨季原因:或因氣候變暖!
    中日韓超長雨季原因:或因氣候變暖!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日韓,超長,雨季,原因,或因,氣候變暖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日本北海道小島消失?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
    位於北海道北部的Esanbe鼻北小島,去年被當地居民上報稱小島消失。近日,日本確認北海道小島消失,目前只剩下淺灘。許多人推測,小島消失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有關。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危害?
  • 一生不可錯過的美景:因氣候變暖正在消失,再不去可能就見不到了
    殊不知有很多美景並不等人,因氣候等原因,有許多美景正在消失,再不去可能就見不到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4處堪稱一生不可錯過的美景。1. 真正的地貌陳列館——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的中南部,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這裡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萊茵河、多瑙河等許多大河的源頭都在這裡。
  • 極寒極熱,都是全球變暖的錯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作者:丁明虎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連日來,歐亞大陸遭遇的極寒天氣引發了許多媒體和科學家的關注與討論,有聲音認為這次冷事件意味著「全球變暖已停止並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
  • 中國氣候變暖趨勢加劇 本世紀末可能升高4.2度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電 (記者 阮煜琳)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八日在北京提出,未來中國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最新預測結果顯示,到二0二0年中國平均氣溫可能比上世紀後二十年升高零點五至零點七攝氏度,到本世紀末可能升高二點二至四點二攝氏度。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全球變暖的原因及影響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饑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儘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繫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
  •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時間:2019-12-14 13: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 海帶是日本料理的重要食材,但近年來日本海帶卻大幅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