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
「不要哄了,快點給寶寶餵奶。」
「才餵不到1個小時,現在又哭了,是不是吃不飽?」
媽媽無奈之下,一臉憂愁地給寶寶餵了奶。
寶寶哭了,一定是餓了嗎?
寶寶哭了就要餵奶,這是很多老人固執的認知。那麼,寶寶哭了,一定是餓了嗎?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使用排除法就能解決。只要除了肚子餓之外,寶寶還會因為其他方面而哭,就能說明寶寶的哭並不一定是餓了。
回想一下:寶寶醒了困了是不是會哭?寶寶尿了拉了是不是會哭?寶寶找不到媽媽是不是會哭?寶寶不舒服是不是會哭?……這些問題的答案,所有爸爸媽媽的回答都會是肯定的。寶寶還小,不會說話,不懂得用語言表達,所有的需求只能通過哭來表達。因此,寶寶哭了不一定就是餓了。那麼,老人們也不能因為寶寶哭了,就要求媽媽一定要給寶寶餵奶。
怎麼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
寶寶肚子餓了,並不會馬上大哭。剛開始,寶寶會表現為面部表情、肢體活動增多,情緒煩躁。只有當需求沒能被及時發現或滿足時,寶寶才會開始哭鬧。如果寶寶確實因為肚子餓,吃不飽而頻繁哭鬧,媽媽才需要在寶寶哭時及時給寶寶餵奶。
此外,媽媽在給寶寶餵奶的過程中,還應該仔細觀察寶寶的吃奶情況。
就如大人每吃下一口飯就會吞咽一次一樣,寶寶在吃奶時也會很有節奏,每吸吮2-3口就會吞咽一次,每頓奶能吃30分鐘左右。而且在吃飽後,寶寶還能表現得很滿足。如果寶寶在每次吃奶時,都能有自己的節奏,並且在吃飽後能表現得滿足,一次吃奶能管飽一頓,就說明寶寶是吃得飽的。那麼,在兩頓奶之間的這段時間,一旦發現寶寶哭了,媽媽就不應該給寶寶餵奶,而是要從其他方面查找寶寶哭的原因,才能夠滿足寶寶真正的需求。
相反的,如果寶寶在吃奶時,總是需要連續吸吮好幾口奶才會吞咽一次,且一頓奶不是很快吃完,就是吃了很久還在吃,就說明媽媽的乳汁可能不夠吃了。而寶寶一旦吃不飽,就可能會在吃完奶後,小腦袋還在左右轉動著找奶吃,且一頓奶一般維持不了多久,可能是1個小時,或者是寶寶睡不踏實很快醒來。
不過,由於每個寶寶的吃奶情況並不完全一樣,上述的方法可能不太準確。要想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寶寶的尿液顏色。寶寶的尿液顏色直接反映了寶寶攝入的水分是否充足。而對於只喝奶的寶寶,體內水分是否充足也間接說明了寶寶的吃奶量是否足夠,也就是有沒有吃飽。
如果寶寶的尿液顏色呈無色或淡黃色,就說明寶寶奶水吃得夠,液體補得多,肚子填得飽。反之,如果寶寶的尿液顏色偏黃,就說明寶寶吃不飽。
餓了就要喂,不餓就不喂。寶寶哭並非一定是餓了。媽媽在給寶寶餵奶之前,應該先判斷寶寶是否餓了。如果寶寶「別有所求」,卻被媽媽用餵奶來應付,小心寶寶過會又哭。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