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到蝨子,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在《孔乙己》裡面的一段描述:
孔乙己醉醺醺地走在大街上,看到王胡坐在牆根,光著膀子在那捉蝨子呢,孔乙己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了,於是也脫下破夾襖捉蝨子,但是翻撿了許多次,只捉了個三四隻。只見,王胡卻是一個又一個,兩個有五個地,只放在嘴裡畢畢剝剝地響。孔乙己新生嫉妒,憑什麼你的蝨子多。
現在的大多數人是無法想像,坐在牆角跟上,捉身上、頭髮裡的蝨子這樣的場景。
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
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這就證明,一個蝨子被媽媽「無情「地消滅了。
這一點,和孔乙己裡的描述一模一樣。
除了直接翻找消滅以外,還會用到另外一個工具:篦子。
篦子樣子和梳子差不多。只是鋸齒之間的縫隙更小。這樣梳在頭髮裡,很快就能把蝨子趕出來。
在《紅樓夢》有一章,講的是在年節下,所有的丫環們都出去玩了。寶玉從外面回來,看見麝月一個人在。他就留下來陪麝月。並且拿出篦子給麝月篦頭。
為此,還被回來拿錢的晴雯搶白了一通。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在想,古人是不是也有蝨子呢?一旦想到麝月姐姐頭上長著蝨子,就覺得太可樂了。
02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什麼人身上會有蝨子呢,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這樣幾點:
衛生環境不行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很多家庭都住在土坯房裡。房屋了陰暗潮溼,通風不好,很容易細菌、寄生蟲。
農村家庭,房屋緊缺,牲口圈養的地方和人住的地方一般都隔得很近。甚至有的家庭,人和牲畜住在一間屋子的情況都有。家裡的家禽身上就有蝨子。
特別是貓貓狗狗,身上蝨子成堆。人和它們接觸之後,蝨子就傳到了人身上來。
另外,在農村,並不像今天這樣,每天都可以洗熱水澡。
一來,沒有愛衛生的意識;第二,確實是條件不允許。特別是冬天,在我們南方,沒有暖氣房,洗澡的冷,只有經歷的才知道。有時候,一個冬天,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洗一次。
長時間不洗澡,身上的衛生條件怎麼保證,這也為滋生寄生蟲創造了條件。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很常見的現象。我記得小時候有個同學,她頭上長了很多蝨子,有時候,用手一摸,就會逮著一個。逮到了拿到手上,用兩個大拇指把蝨子壓得扁扁的死掉。
我也長過蝨子,每次洗頭過後,媽媽就讓我搬個小板凳,坐在屋門口,她就在我的頭上翻找。那時候,因為蝨子,咬得心煩意亂,恨不得把頭髮剃光光,讓它們沒有容身之地。現在想來,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人們也越來越講究衛生。蝨子也就漸漸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