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

2020-12-03 百年養生

肩周炎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僵硬,所以也被稱為五十肩漏肩風等。嚴重時則會出現肩關節活動不利、手臂後背、上舉、梳頭等動作受限,尤其是睡覺時疼痛感會更加嚴重。對付肩周炎,我們可以選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都處於肩臂部位,如果配合使用,對於肩周炎、肩部不舉疼痛等症效果非常明顯。

肩井穴的功效,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曾經有過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再多做介紹了。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

肩貞穴

穴位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穴位用法:按摩法:被按摩者正坐,按摩者站於被按摩者疼痛的肩膀一側,用大拇指沿順時針方向按揉肩貞穴約兩分鐘,然後再沿逆時針方向按揉約兩分鐘,以穴位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特殊功效:肩貞穴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經常刺激該穴還可以起到清頭聰耳的作用,適用於肩周炎、肩膀疼痛、肩膀不能伸舉等症。

肩髃穴

穴位歸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穴位用法:按摩法:肩髃穴的按摩方法與肩貞穴的方法基本相同,同相是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2分鐘即可。

特殊功效:肩髃穴具有疏通經絡、通利關節的功效,經常刺激該穴還可以起到袪除風溼的作用。適用於肩周炎、肩膀紅腫疼痛、手臂攣急、不能伸舉等症。

肩髎穴

穴位歸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穴位用法:按摩法:刺激肩髎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按摩者站於被按摩者疼痛一側的肩部背後,用拇指按壓在穴位上,然後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每次按揉3-5分鐘即可。也可以選取和肩貞穴、肩髃穴相同的按摩方式。

特殊功效:肩髎穴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經常刺激該穴還可以起到袪除風溼寒痛的作用。適用於肩周炎、肩膀疼痛、肩部肌肉萎縮、肩胛腫痛等症。

相關焦點

  • 肩部穴位——肩髎穴
    按摩風池穴、按摩肩髃穴、按揉肩髎穴、按揉肩貞穴,4個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鐘,可以治療肩周炎。按摩肩髎穴可緩解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 肩髃穴、肩髎穴——通利關節、祛風除溼,治肩周炎、手臂攣急!
    肩髎穴+肩髃穴,這一穴位組合具有通利關節、祛風除溼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肩周炎、肩部疼痛、手臂攣急、半身不遂等病症,肩髃穴肩髃穴在肩峰的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取穴時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2個凹陷窩,前者為肩髃穴,後者為肩髎穴。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肩髃穴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中醫認為刺激肩髃穴具有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的作用,經常被用於治療上肢疾病,是治療肩周炎、半身不遂的特效穴位。
  • 針灸治療肩周炎選用肩髃、肩髎、肩貞,這三穴是如何發揮療效的?
    對於肩周炎,針灸是很好的治療手段,選穴簡單,療效較佳,一般出針即效,但想完全消除症狀卻需要醫生得有過硬的專業技術。1.肩周炎為什麼選肩髃、肩髎、肩貞針灸治療首先考慮經脈,自古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一說,所以肩周炎的治療也是得取循行過肩部的經脈。
  • 穴位密碼——臑會穴、肩髎穴(連載一百四十九)
    【按摩臑會穴位的作用與好處】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 按摩臑會穴的功效:降濁除溼。【溫馨提示】臑會穴位配伍:臑會穴配肘髎穴、外關穴緩解治療肘臂攣痛;臑會穴配肩俞穴、肩貞穴緩解治療肩周炎。 針刺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直刺0.5-1寸。 艾灸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艾條灸5-10分鐘,臑會穴艾炷灸3-5壯。
  • 穴位知識 | 十二經脈·手陽明大腸經之肩髃穴
    【主治】1.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證;2.癮疹。【應用】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 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 肩髃穴——肩周疾病的極品保健醫生!
    肩髃是人體腧穴之一,是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出自《靈樞經別》。肩,項下的部位;髃,骨間陷隙也。穴當肩頭三隅角也,此穴對於治療肩胛關節炎,即五十肩有特殊的療效,長期按壓此穴,對於腦卒中、偏癱、高血壓、多汗症、不能提物或手臂無力等病症,有很好的調理保健功效,是肩周疾病的極品保健醫生。肩髃穴位於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中醫認為肩髃穴具有舒筋活絡,疏散風熱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癧等病症。
  • 肩 髃 穴
    肩 髃 穴肩髃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也是大腸經、陽蹻脈的交會穴;雙穴,可針可灸。肩綢指肩頭,肩髑穴在肩頭處故名肩位於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在肩峰前下方凹陷處。肩髃穴的功效與作用:肩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拠的作用。肩羈有活血散風、通利關節作用。肩穴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陽蹺脈主司運動,陽明經筋結於肩部,本穴又位於肩部,故是治療肩臂疼痛、手臂攣急不舉、半身不遂的主穴。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為會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症。為什麼會得肩周炎?
  • 肩髃穴——肩周炎治療特效穴!
    肩髃穴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靈樞·經別》。髃,骨也,為肩端之骨。穴位位於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取穴時將上臂平舉外展,肩關節部位就會出現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手臂攣痺取肩髃人體到了50歲左右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的現象,嚴重時會導致抬肩舉臂都十分困難,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時大家就要警惕了,你有可能患上肩周炎了。
  • 肩髎穴 | 人體穴位查詢
    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肩髎穴(三焦經) jiān liào取穴方法:肩髎穴位於人體的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 每日一穴之 肩髎
    肩髎穴位位置圖肩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肩髎穴的名詞解釋            肩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
  • 肩髎穴(jiān liáo)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痺,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痺,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4 出處《針灸甲乙經》: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5 穴名解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 每日一穴|肩髃穴
    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定穴: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  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 肩周炎、肩臂疼痛,就用肩貞穴,通絡止痛效果好!
    肩,是指穴位所在部位為肩部;貞,在古代是指貞卜問卦之意。該穴能夠驅邪扶正,主治肩周疾病,以端其正,故名肩貞穴。很多慢性疾病諸如肩周炎、關節炎等,易在冬季復發,這時候刺激肩貞穴,能夠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把肩痛的毛病通通解決掉。
  • 肩髎穴
    位置,主治,快速取穴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
  • 三穴合稱「肩三穴」,治療肩關節病變
    肩關節周圍除了肩髃穴外,還有手少陽三焦經的肩髎穴。當屈臂外展的時候,在尖峰外側緣前後端會出現兩個凹陷,前一個比較深的凹陷是肩髃穴,後面一個較深的凹陷是肩髎穴所在的位置。在肩後部,腋後紋頭直上一寸是肩貞穴,三者合稱為「肩三穴」,對於肩關節周圍的病變能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
  • 肩髃,肩髎,肩貞為肩三針,對肩周炎有良好效果
    肩髃,肩髎,肩貞為肩三針,對肩周炎有良好效果肩髃拼音Jiān Yú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交會穴(手陽明、陽蹺脈)《快速取穴彩色圖解》坐位。肩髎拼音Jiān Liáo所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快速取穴彩色圖解》坐位。
  • 肩髃穴——通經活絡、疏散風熱,通治肩部疾病!
    肩髃穴是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出自《靈樞經別》。中醫認為肩髃穴具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的功效,可通治一切肩部疾患,如肩頸部肌肉酸痛,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症。肩髃穴在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 肩髃穴——預防治療「五十肩」的特效穴!
    肩髃穴是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靈樞經別》。中醫認為肩髃穴具有舒經活絡、疏散風熱的功效,肩髃穴是治療和預防「五十肩」的重要穴位,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肩臂疼痛、肩周炎、肩痛、上肢不遂等病症。
  • 肩部穴位——肩髃穴
    肩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肩髃穴的名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後動、靜脈。
  • 【每日一穴】肩髃穴—治療肩臂疼、肩關節周圍炎、上肢不遂、項強、瘰癧、癮疹等
    導讀:按摩肩髃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肩臂疼、肩關節周圍炎、上肢不遂、項強、瘰癧、癮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取穴技巧】屈肘外展,肩峰外側緣前後端呈現兩個凹陷,前一較深凹陷處,即為肩髃穴。    【穴位解剖】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穴名解說】    【肩髃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