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髎穴(jiān liáo)

2021-02-22 艾灸治百病
1 拼音

jiān liáo

2 英文參考

Jiānliáo TE14[中國針灸學詞典]

jiānliá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穴位肩髎漢語拼音Jianliao羅馬拼音Chienliao美國英譯名Shoulder Bone各


號中國TE14日本14法
國莫蘭特氏TR14富耶氏
德國3E14英國T14美國TB14

肩髎為經穴名(Jiānliáo TE14)[1]。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1]。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痺,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痺,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5 穴名解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肩,頸項之下,臂與身聯屬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當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為三焦經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2]


6 所屬部位

肩[3]


7 肩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4]。

肩髎穴位於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時,肩峰外側後端較深的凹陷中[1]。

肩髎穴位於肩峰突起之後下方,約肩髃穴後1寸凹陷處[5]。

肩髎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8 肩髎穴的取法

肩髎穴位於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時,肩峰外側後端較深的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陷窩,後面一個凹陷窩即是本穴;或垂肩時,肩髃後約1寸處取穴[6]。

垂肩,於鎖骨肩峰端後緣直下2寸,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處取穴。

快速取穴:外展上臂,肩膀後下方凹陷處即是肩髎穴[7]。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肩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後部)、小圓肌、大圓肌、背間肌。有旋肱後動脈肌支。分布著腋神經肌支。皮膚由腋神經發出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經束有旋肱前、後血管和腋神經。腋神經為臂叢後束的分支,與旋肱後動脈一起通過四邊孔,在三角肌後緣中點,緊靠肱骨外科頸後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肩關節脫位時,都可以影響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麻痺和三角肌區域感覺消失。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經支配的三角肌後部和小圓肌。經旋肱後動、靜脈及腋神經等形成的血管神經和肱骨外科頸之間。深抵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小圓肌→大圓肌→背闊肌腱[1]。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岡下肌[8]。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和旋肱後動脈分布[8]。

布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後動脈肌支[5]。

10 肩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肩髎穴具有祛風溼,通經絡的功效。

肩髎穴有祛風溼、調氣血、通經絡作用[1]。

肩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2]。


11 肩髎穴主治病證

肩髎穴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痺,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痺,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痺、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等[1]。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5]。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8]。

肩髎穴主治蕁麻疹;臂痛,肩重不能舉,中風偏癱[6]。

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12 刺灸法12.1 刺法

直刺1~1.5寸[8][5][1][6],臂外展[6],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進針[6],深刺可透極泉[6],酸脹可擴散至整個關節腔[6],或可有麻電感向下擴散[6]。

向下斜刺2~3寸,退針至淺層,再依次向兩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部,或麻電感放散至手指[6]。

12.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5]。

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


13 肩髎穴的配伍

肩髎穴配條口透承山,肩髎透極泉治肩周炎[1]。

肩髎穴配陽穀、天宗治臂痛[1][6]。

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癱瘓[6]。

肩髎配肩髃、肩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舉[6]。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舉。

肩髎配風池、曲池,有疏風洩熱、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風疹。

肩髎配外關,章門,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間神經痛。


14 特效按摩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可緩解臂痛不能舉、脅肋疼痛等症狀[7]。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針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備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陽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重不可舉臂肘。


16 參考資料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3.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3] 孫國傑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5.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2.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8] 孫國傑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4.

     本平臺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內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問題請及時就醫。

     中國老張,願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護者。有艾灸問題記得留言或諮詢俺哦.

感謝大家的分享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居髎穴(jū liáo)
    1 拼音jū liáo2 英文參考Jūliáo GB29[中國針灸學詞典]jūliá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
  • 肩髎穴 | 人體穴位查詢
    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肩髎穴(三焦經) jiān liào取穴方法:肩髎穴位於人體的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 巨髎穴(jù liáo)
    1 拼音jù liáo2 英文參考Jùliáo ST3[中國針灸學詞典]jùliá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
  • 下髎穴(xià liáo)
    1 拼音xià liáo2 英文參考Lower Crevic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Xialia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 肩痛不舉找肩髎——肩髎穴!
    肩髎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中醫認為肩髎穴具有袪風除溼、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肩臂疼痛不舉,具有極好的治療效果。臨床當中肩髎穴主要用於治療肩胛腫痛、肩臂疼痛、中風偏癱、蕁麻疹等病症。肩髎穴在人體的肩部,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的凹陷中。取穴時外展上臂,肩膀後下方凹陷處即是肩髎穴的位置。刺激肩髎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法,將食指的指腹置於對側的肩髎穴穴位上,進行旋轉按揉,力度可稍重,左右兩側的肩髎穴每次各按揉3-5分鐘即可,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
  • 肩部穴位——肩髎穴
    按摩風池穴、按摩肩髃穴、按揉肩髎穴、按揉肩貞穴,4個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鐘,可以治療肩周炎。按摩肩髎穴可緩解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 肩髎穴
    位置,主治,快速取穴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
  • 每日一穴之 肩髎
    肩髎穴位位置圖肩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肩髎穴的名詞解釋            肩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
  • 穴位密碼——臑會穴、肩髎穴(連載一百四十九)
    【溫馨提示】臑會穴位配伍:臑會穴配肘髎穴、外關穴緩解治療肘臂攣痛;臑會穴配肩俞穴、肩貞穴緩解治療肩周炎。 針刺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直刺0.5-1寸。 艾灸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艾條灸5-10分鐘,臑會穴艾炷灸3-5壯。
  • 肩周炎,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
    對付肩周炎,我們可以選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都處於肩臂部位,如果配合使用,對於肩周炎、肩部不舉疼痛等症效果非常明顯。肩井穴的功效,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曾經有過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再多做介紹了。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
  • 天宗穴 秉風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天窗穴 天容穴 顴髎穴 聽宮穴 腕骨穴
    肩外俞穴(jiān wai yú xue)【功能主治】 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穴位配伍】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jiān zhōnɡ yú xue)【功能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穴位配伍】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 肩髃穴、肩髎穴——通利關節、祛風除溼,治肩周炎、手臂攣急!
    肩髎穴+肩髃穴,這一穴位組合具有通利關節、祛風除溼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肩周炎、肩部疼痛、手臂攣急、半身不遂等病症,肩髃穴肩髃穴在肩峰的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取穴時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2個凹陷窩,前者為肩髃穴,後者為肩髎穴。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肩髃穴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中醫認為刺激肩髃穴具有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的作用,經常被用於治療上肢疾病,是治療肩周炎、半身不遂的特效穴位。
  • 肩髎穴:肩膀不痛,身輕鬆!
    肩髎穴:肩的含義是說這個穴位在人體的肩部;髎,是指孔隙。肩髎穴的意思是指三焦經的經氣在肩部這個穴位的位置遇冷降落到地部。肩髎穴穴位歸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經常刺激按摩肩髎穴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袪風除溼的作用。
  • 臂痛、肩重難舉,找肩髎穴來解決!
    肩髎穴位於肩關節的後方,當胳膊向外展開時,肩部前後各有一個小窩,後面那個小窩就是肩髎穴所在的部位,肩髎穴主要是用於緩解肩周炎的。在《針灸甲乙經》當中記載:「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由此可見用肩髎穴緩解肩背部的病症,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了解了穴位的位置,我們自己就可以每天按摩。
  • 每日一穴【肩髎穴】主調肩周炎
    任意穴位名稱即可查詢對應穴位詳細資料肩髎,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布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後動脈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 八髎穴.髎,孔隙也.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身體上有個穴位,巴掌大,很容易找,是婦科病、男科病的治療要穴。像什麼痛經啊、附件炎、盆腔炎、陰道炎什麼的;還有陽痿、早洩、前列腺炎等這個部位,就是八髎(liáo)穴,位於膀胱經上,在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四對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髎,孔隙也。而八髎穴就能有效的治療因為上述問題導致的疾病。
  • 肩髎穴:肩膀酸痛、肩胛腫痛多按按!
    生活中如果遇到肩膀酸痛、肩胛腫痛等問題時,可以多按一按肩膀部位的肩髎穴,這個穴位是中醫調理肩膀酸痛、肩胛腫痛等肩部問題的特效穴位。肩髎穴是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經穴,有關於這個穴位的記載,最早是出自於《針灸甲乙經》。
  • 八髎穴:女性的福穴!
    八髎(liáo)位於膀胱經上,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兩側各四個,總共八個,故稱。
  • 八髎穴 -治療婦科,男科的要穴
  • 上髎穴: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腰痛、
    上 髎 [liáo] 穴上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也是膀胱經、膽經的交匯穴;左右雙穴,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名解】上,指本穴相對於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