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一段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3月25日,俞敏洪在直播中說道,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讀不了三五本書,一輩子教教科書上的那些東西,然後自己被掏空了,遠沒有能力把學生教好。
看到這段話,不管其他科目老師的眾說紛紜,作為語文老師的我感到汗顏,似乎擋在學生面前的一道面紗被無情地撕開,因為在大眾的認知中,語文老師就應該多讀書,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妙筆生花,而現實中又有多少語文老師能達到這一標準。
沒有達到這一標準的語文老師,就教不好語文嗎?
教好語文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學生語文成績高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高呢?
成績是通過試卷實實在在能看見的,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又如何評判。現行的考核制度是考查成績啊,也就是你所教班級的年級排名、所在片區的排名。當你的排名越靠前,大家自然會評價你教得好,你就是優秀教師,績效就能領得多,先不說學生喜歡與否,至少家長、與你搭班的班主任老師是喜歡的。
說到提高成績,通過我的觀察與淺薄的理解,不閱讀、不寫文章的語文老師,做到了以下幾點是能教出好成績的:
1. 狠抓基礎知識。
按理說小學才是狠抓基礎,為何到了初中還如此重視基礎呢?只要你來初中經歷過幾次考試,就會知道基礎題才是奪取班級平均分的法寶。僅就本地語文卷而言,字音題3分,字形題3分,成語題3分,病句題3分,課內文言文12分,古詩默寫6分。這加起來可不少了,只要你能讓班級的學生在這30分裡少丟分,不丟分,你班的成績就遙遙領先了。而這些都是「死」的知識,得分的方法就是反覆聽寫默寫。
為此,有的老師節節課聽寫默寫,寫錯的罰抄三五遍還算溫柔的,我見識過動輒一個詞一首詩罰抄十遍二十遍的。有的老師天天一試卷,考一次不會,考兩次三次四次五次,班上除了智力有問題的,基本都能「合格」了。有的老師本來該五點下班的,卻留到了七點八點,只為班級的學生人人都能過關。
這樣磨練一學期下來,就是年級的NO.1啦。
2. 套用答題格式。
閱讀理解並不全是考察課外閱讀的多寡,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閱讀能力,但是潛心研究考題的都知道,答題是有套路的,參照答題格式,活用答題術語就能得分,要不然市面上怎麼有那麼多「閱讀法寶」「答題公式」。
既然有套路,那就按套路出牌啊。於是,我在公開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老師教學《濟南的冬天》,一開始就告訴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語言的賞析,首先教師出示一句含比喻修辭的句子,打出賞析套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某某比作某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情感 」。於是學生就花了一節課的時間套用教師的賞析套話,把課文的語句分析了個遍。雖然你跟我一樣,感到震驚,但經過她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考試時就是能出成績。
手中握有「答題套路」,語文老師何須埋頭閱讀、寫文章呢?
3. 分析作文套路。
在作文閱卷中,除了極好和極差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四平八穩的,因而分數也就相差不大。
極好的文章,那是學生的天賦,是難教出來的,不是說作家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嗎?沈從文上學時,就抓住一切機會逃學,沒有語文老師的指導,他自成一代文學大家。極差的文章,只要你寫,總還是有分數的。語文老師最怕的不是學生寫得差,只要是流水帳湊夠字數也行,最怕的是作文不動筆,交白卷。一篇作文滿分60,得個中等分也有46、47,不寫可就害慘了班級的平均分。
因而,平日裡訓練一些話題作文,分析一下如何將這篇文章套用到另一篇文章,到考場上,萬一沒有靈感,套用一下,作文成績輕鬆到手。有的學生不用教,都懂這些方法。我就遇到這樣的一個學生,真是讓人氣不打一處來,無論什麼話題都能寫修鞋師傅,寫自我成長的話題套用它,寫挫折套用它,寫某人或某件事更是直接搬來。整整教了他三年,他硬是沒交來一篇新鮮的作文來。看得人想吐,真是我的失敗與悲哀啊。他還大言不慚地說反正期末考試的閱卷老師又不是我。
囉囉嗦嗦寫了那麼多,可能你會覺得誇張,我也想說太不公平了,這未免也太投機取巧了吧。可有人就是這樣「成功」了,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
回到開篇的話題,俞敏洪老師期待中的把學生教好,肯定不止分數高,更指的是能力出眾、素質高吧。在現實考核的情況下,學生的素質、能力是無從考查的。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現實。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話,常常在我腦海迴蕩:語文教育就是戴著鐐銬跳舞。那時的我還不懂戴著鐐銬跳舞是什麼意思,如今身在其中,終於體會到了他當時的無奈與堅守。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