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感:「人畜共患」疾病為何越來越多?

2020-12-23 華聲評論

  作者:艾才琴

  世界衛生組織4月25日對外宣布,墨西哥因感染豬流感病毒致死的人數已經達到68人,全國範圍內的確診病例有1004人。世衛對該病毒表示「非常擔心」,認為這種病毒明顯帶有轉化成流行性病毒的潛在可能。世界衛生組織25日還警告說,墨西哥和美國發生的豬流感疫情已構成「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所有國家都應加強對非正常暴發的流感類疾病和嚴重肺炎的監控。(4月26日中新網、新華網報導)

  近日,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世衛日內瓦總部舉行的電視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種已在人際間傳播的豬流感病毒很明顯地存在演變成流行性病毒的可能。有科學家指出,打噴嚏、咳嗽和物理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新型豬流感病毒在人群間傳播;人感染豬流感病毒後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食欲不振等。應該說,這種豬流感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

  為我們所熟悉的「人畜共患」疾病,一個是SARS,另一個是禽流感。SARS和禽流感前幾年都在我國一定範圍內發生,並引起了一定的恐慌。而類似SARS和禽流感的「人畜共患」疾病,其實還有很多。據報導,目前,全世界已證實的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和寄生性動物病有250多種,其中較為重要的有89種,我國已證實的人與動物共患病約有90種。在這其中曾有數十種引起大規模的殺傷性傳播。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鬧得沸沸揚揚的愛滋病、狂牛症、李斯特菌、SARS、禽流感、猴痘、西尼羅熱等等,都屬於「人畜共患」疾病。

  當前,「人畜共患」疾病好像越來越多,而且危害也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大。這其中可能有這幾種原因。一是人類不斷侵佔野生動物領地。隨著人類發展步伐的加快,人類已經越來越多地侵佔了野生動物們的領地,而在人類侵佔野生動物領地的同時,野生動物也將其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人類,並形成「人畜共患」疾病。而且,這種「人畜共患」疾病會隨著人類侵犯野生動物領地擴大而擴大。二是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喪生在人類的口下。現在,很多人喜歡吃「野味」,而且在有些地方,只要是「野味」,好像是無所不能吃的。殊不知,不少從深山老林中捕捉到的野生動物,身體中很有可能潛藏有不知名的病毒,一旦誤食含有病毒的「野味」,很有可能導致新的傳染病流行。三是一些飼養寵物的人和寵物「親密無間」。不管是什麼寵物,物體內潛藏有各種病毒和有害的細菌,這些病毒或者細菌可以通過和人體的密切接觸,如親吻、撫摸、共寢等傳播給人類。

  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最根本的是要野生動物們有自己的屬地,人類不要輕易侵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同時,不要將野生動物吃盡殺絕,人和動物也要和諧相處。另外,講究衛生、和動物「親密有間」等,也是防範「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方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人畜共患疾病?
    人畜共患疾病是由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細菌引起的疾病。紐約卡裡生態系統研究所的疾病生態學家芭芭拉·漢(Barbara Han)說:「簡單地說,人畜共患病是一種起源於動物並可能導致人類疾病的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的例子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各地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以確定和管理人畜共患疾病的全球威脅。人畜共通疾病實在太多了,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集中討論美國流行的人畜共通疾病的例子。
  • 聯合國報告呼籲各國加強研究和預防人畜共患疾病
    新華社奈洛比7月6日電(記者楊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6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呼籲,各國政府亟需採取措施阻斷病原體從動物「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人類,否則將來還可能暴發更多人畜共患疾病。這份名為《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斷傳播鏈》的報告指出導致人畜共患疾病頻發的七大因素,包括人類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對野生動植物的利用和開發增多、氣候變化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在報告中說,流行病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也危害各國經濟。
  • 聯合國環境署:肉食是導致人畜共患疾病的第一大因素
    2020年7月6日,聯合國環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發布的一篇題為《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斷傳播鏈》的報告指出,導致人畜共患疾病的最大因素是:「人類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報告估計,約60%的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在所有新興的人類傳染病中,約有75%是從動物「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人類的。聯合國多名專家表示,人畜共患疾病每年導致200萬人死亡。據稱,最近發生的新冠肺炎預計會在2年內令全球造成9萬億美元(約合63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人畜共患疾病已造成了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 警惕傳播人畜共患疾病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就北京市新冠肺炎新發病例的有關情況進行通報,6月12日北京市共新增6例確診病例。針對北京市近期疫情,6月12日,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組織專業人員,在全市開展了農貿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排查,共採集海鮮、肉類等食品及外環境塗抹標本5424份,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新發地市場發現40件環境陽性樣本,其餘農貿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均為陰性。
  • 美媒:美國首次公布八大人畜共患疾病名單
    參考消息網5月9日報導 美媒稱,影響人類的傳染性疾病有一半以上來自動物。現在,美國政府首次公布一份美國國內最常見的八種源自動物的傳染性疾病——即所謂的人畜共患性疾病——的名單。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7日報導,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5月6日發布了這份名單,名單中包括某些類型的流感、沙門氏菌感染、西尼羅河病毒、鼠疫、新出現的冠狀病毒感染如中東呼吸症候群、狂犬病、布魯氏菌病(一種細菌感染)和萊姆病。以流感為例。
  • 遊客或已將豬流感病毒帶至全球 人傳人形式傳播
    謎團:  兩地流行病毒屬相同毒株  美國和墨西哥出現的豬流感病毒屬於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的一個相同毒株。  貝塞爾指出,美國專家發現,該國和墨西哥出現的豬流感病毒的基因組成基本類似,但不清楚為何這種病毒在墨西哥非常致命而在美國相對溫和。
  • 鼠及野生寵物人畜共患傳染病介紹
    然而,這些寵物可以傳播眾多疾病,孩童必須特別小心,因為他們較喜歡親近並接觸這些寵物。本文主要介紹兔子、囓齒類、冷血脊椎動物及貂等寵物可傳播之人畜共患傳染病。有些人畜共通傳染病如沙門氏桿菌及彎曲桿菌症(Campylobacteriosis) 很常見但不會致命。有些疾病罕見,但一旦發生,死亡率相當高,如狂犬病、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等。人畜共患傳染病藉由寵物兔及鼠傳播的機會很少 (表一)。大部份的問題為過敏及咬傷。
  • 警惕人畜共患的布魯氏菌病
    人患布魯氏菌病後的臨床表現有發熱、多汗、乏力、骨關節和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男性患者可發生睪丸、附睪腫脹等,女性患者可發生乳腺炎等。,急、慢性期均多見。人畜分居,無論是成畜還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內飼養。牧區在產羔季節千萬不要把牲畜放在氈房內,也不要把牲畜放在人們生產、社會活動的公共場所等。不要用人用的盆或碗去餵養家畜,無論大人和小孩都不要和羊羔玩耍。飼養過牲畜的場所應進行消毒。特別是出現牲畜流產時,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觸流產物和死胎,應立即對其進行徹底消毒處理。注意個人衛生防護。
  • 寵物疾病高發季到,人畜共患病才更可怕
    「寵物的寄生蟲具有多樣性,而且部分是人畜共患,春季做好寄生蟲疾病的預防工作很重要。」近日,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外科學分會副理事長、揚州大學獸醫學院李建基教授說,目前已知,寵物和人的共患病多達幾十種,如狂犬病、弓形體病、鉤端螺旋體、結核病、布氏桿菌病及多種寄生蟲病。很多寵物飼養者未給寵物進行必要的檢免疫接種和驅蟲等,給社會衛生安全帶來隱患。
  • 類禽H1N1豬流感會感染人 如何預防豬流感
    中國農業科學院動物流感基礎與防控研究創新團隊一項新研究顯示,歐亞類禽H1N1豬流感病毒已獲感染人能力,是引起下次人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病毒,應予以高度重視。  2010年以來,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陳化蘭帶領該創新團隊,對豬流感進行系統監測,從3.6萬多頭豬中分離出228株流感病毒,其中139株是類禽H1N1豬流感病毒,說明該病毒在我國豬群中已廣泛存在。  經系統遺傳學、生物學研究發現,類禽H1N1豬流感病毒在遺傳學上形成多樣性,所有病毒都已獲感染人的能力,多數病毒具備了在人群中高效傳播能力。
  • 「豬流感」的那些事兒
    豬流感常暴發於美國的中西部、墨西哥、加拿大、歐洲等國家。豬流感病毒可在豬群中引起較嚴重疾病,雖致死率較低,但給全球畜牧養殖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病豬的常見症狀包括高熱、精神萎靡、鼻子或眼睛有分泌物、打噴嚏、呼吸困難、不進食,病狀或輕微或較重。豬流感病毒在豬群中全年流行,秋末或冬季最易發,這與人類季節性流感相似。
  • 核及與核有關的技術在防治人畜共患病中的作用
    全球COVID-19大流行嚴重提醒了人畜共患病或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傳染病所造成的古老威脅。60%的人類病原體來自動物,而75%的新的,正在出現的和正在重新出現的疾病是人畜共患病。在全球範圍內,據估計,每年約有26億人患有人畜共患病,並且約有27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 WHO強調中國豬流感不是新病毒,沒發現人傳人
    並沒有出現豬流感感染人的疫情,希望不要炒作。」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當前流行病學術圈最受人矚目的熱點就是人畜共患病。該研究論文正好將G4豬流感跟人類報告的病例結合了起來,為世人提前敲響了警鐘。並且,患上平時常見的流感並不能使人對G4豬流感病毒免疫。但專家還表示,流感高發期是冬春兩季,人們對這種病毒不必過分緊張。只要一有傳染病,只要一有不好的研究結果,就說是從中國爆發的新病毒。
  • 非洲豬瘟不會「人畜共患」 把肉做熟煮透放心食用
    病毒究竟有多可怕?現在不感染人以後會不會產生突變?其實,眼下形勢雖然緊張,但可能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非洲豬瘟「早有預謀」最近一段時間,有人說是因為氣候太熱,病毒「把中國當成了非洲」,也有懷疑說是有人故意為之。當然,這些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根據,這次非洲豬瘟在中國的爆發,與其說「從天而降」,不如說是「有兆在先」。
  • 央視曝光觸目驚心的寵物交易黑幕,大量人畜共患傳染病病原地
    (來源:央視財經) 寵物交易如此亂象 沒有相關法規政策嗎 其實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早已經明確規定: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
  • 豬流感病毒為何又引發關注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一種豬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能力有所增強,有導致人類中出現流感大流行的潛力。這引起了很多人關注,那究竟什麼是豬流感,它又為何會與人類大流行病扯上關係呢?流感病毒可大致分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結構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成許多亞型,其中一些亞型會引起豬的呼吸系統疾病,因此被稱作豬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可在豬群中全年傳播,發病率較高,病死率較低。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網站資料,豬是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
  • 2歲女童喝現擠羊奶患上「布病」 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從事牛羊等家畜養殖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由布氏桿菌引發、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侯偉:「到病房以後經過抗感染治療,體溫不下降,每天都高燒,住院過程中還出現了一次驚厥,就是抽風了。她的奶奶給孩子在小區門口買現擠的羊奶,她可能是喝了未經殺菌的羊奶,傳染上了布氏桿菌病。」
  • 豬流感、1918大流感、伊波拉...這些疾病的名字不僅表達恐懼,還有...
    疾病的名字可能會體現患病群體的特徵,但使用的都是中性詞彙,比如在兒童疾病命名時使用「青少年」,在母親群體所患疾病命名時使用「母性」。疾病的名字中還可能出現季節或者身體系統,比如說「心臟內科疾病」或者「神經系統疾病」。另外,導致人們患病細菌和病毒的名字也在可用範疇之內。
  • 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及防護措施科普
    Zoonotic Diseases,指的就是人畜共通的疾病。這種疾病,可以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感染。
  • 如何預防人畜共患病
    本報記者 王少華  禽流感、狂犬病、結核病、布氏桿菌病、口蹄疫,都是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人畜共患病。尤其是H7N9的出現,更為我們敲響了預防人畜共患病的警鐘。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過去十年中,危害人類健康的新型疾病約有75%是由動物或動物製品所攜帶的病原體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