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骨由附骨、蹠骨和趾骨三部分共二十六塊骨組成。
附骨包括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 外側楔骨等,它們的形狀短而粗。
跟骨在全足的後下方,其後端向下方著地,叫眼結節 部,前端上面和距骨相連接部分有距骨溝和跟骨溝。後緣關 節面和距骨關節面相對。
蹠骨是長骨,共五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叫1〜5蹠骨。 蹠骨的底部分別與楔骨或骰骨前面粗關節,蹠骨的頭部與 相應的趾骨相關節。
趾骨共十四塊,相當於手的指骨。足拇趾骨較粗,其餘 趾骨較細,由長到短,由粗到細而排列。
整個足形成了足弓、足底、足背。足弓是足部骨關節韌 帶連結起來形成足背隆突,足底凹陷的縱橫方向形成弓狀 因而稱足弓。足弓由足底的韌帶、肌肉和強肌腱來維持。在 行走和站立時,由足底部的足前、足掌和後足跟著地,這樣 可緩衝振蕩,有利於人體做直立、行走、跳躍等動作。若足弓 塌陷,則稱為扁平足,平足與健足之間的差異是走路、跑步 遲緩,緩衝振蕩力差。若跟骨壓縮骨折,跟骨上縮,足底變 平,同樣也是走路無力,跳、跑都和有足弓的不一樣重立線。
多因從高處墜落或從高處跳下,足跟結節著地而致傷。 常造成壓縮性骨折和縱裂或粉碎性骨折.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足跟部腫痛,不能著地,足弓稍微變平,內外踝下豐滿, 足跟變寬。若是上錯位則足底變平•
羅氏接骨手法示意方式說明:患者仰臥,助手雙手握住腳腕部上端,配合醫者做穩拉 伸撥之力動作•醫者一手託握足跟,手指捏在跟骨上兩側, 另••手握住足背部,用拉力左右旋動兩次,隨後按足腳角度 作!E方向拉力調整,用託握足跟部的手歸擠,把骨折捏正對 位。在治療中可聽到骨的對位聲音。對位後整復肌筋,順正 足底筋脈。做完這些工作後,上述症狀消失,說明已復位,加以固定,手法完畢。
羅氏特有的固定方式:剪一適宜形狀的硬紙殼經水浸後包紮。
羅氏接骨之後處理方式:每五天檢查一次。可用醋熱浴2次。第二次復査外敷1 號接骨丹。第三次復査可用1號外洗藥四付洗患處。跟骨2〜3周不能著地,可活動鍛鍊腳關節。四周後需照X片檢查,若骨痂已形成,則可下地定路鍛鍊。
蹠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致傷。多見於青壯 年人。
臨床上常見的表現症狀:局部腫痛,足背青紫、瘀血,前腳掌不能著地,被動活動 可聽到骨擦音。
羅氏接骨手法示意方式說明:患者坐在椅子上,雙足著地。醫者坐在小板凳上面對患 者一手拇指食指共同捏住指端•用輕柔之力向遠端緩緩牽 引,另一手拇指在上,其餘四指在下扶拿足蹠部,拇、食二指 相對拿住蹠骨兩斷端,隨同另一手牽引之力,用頂託和按壓 法將斷端對合,聽到響聲即復位。若斜形骨折,牽引之手按 錯位的相反方向內旋或外旋使斷端對位。
羅氏正骨獨有的固定方式:用硬紙殼經水浸後放於足底部和足背部各一•塊。在足 背部的硬紙殼下面,在相鄰兩蹠骨間放兩個穩骨墊用膠布 貼好,硬紙殼的外面用繃帶包紮。
羅氏接骨之後處理:用熱醋浴二次,每日一次。五至六天檢查一次。第一次 複查時若對位良好可外敷1號接骨丹。三周後解除面定。
臨床常見病因與症狀:趾骨骨折多因重物壓砸受傷或由高跳下致傷,常伴有 錯位。斜形和橫斷骨折多見,也有的有粉碎性骨折。患者傷 後多用足跟部著地走路,足趾腫脹,疼痛,可觸及明顯的錯位,有骨擦音。
羅氏接骨手法示意方式說明:患者坐在椅子上,雙足著地。醫者蹲在或坐在患者對 面,-,手拇、食二指拿住趾端兩側左右搖晃作牽引拉動,另 一手拇、食二指拿住趾骨底,作對抗性拉動的同時手捏合對 位。
羅氏接骨特有的固定方式:在傷趾兩側和趾背各放一塊小硬紙板(經水浸),在足 底部放一硬紙殼(經水浸)底託,足背放~硬紙殼(經水浸) 蓋片,繃帶包紮。
羅氏接骨之後處理方式:腫脹明顯者可用醋熱浴兩次,每周複查一次,四周痊癒,服接骨散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