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能普遍吃飽肚子,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情。1980年代以前恰好是90後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常常聽父母提起他們兒時的趣事。那時的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口人,家庭條件好的偶爾能吃上白麵條,晚上父母還要囑咐孩子不要到處說吃了麵條,每次放學回家吃飯都要爭著第一個盛飯,撥開表面的紅薯土豆盛下面的白米飯,但也會因此常常挨揍。

出生在6、70年代的父母輩,其實沒有經歷過大饑荒,餓死人的事情只聽長輩們說過,無親身經歷。對於70年代的水稻產量,生產隊的水稻畝產在500斤左右,那時候沒有雜交水稻。其實那時挨餓的時候並不多,但家裡的大米確是不夠吃的,很多時候是紅薯當飯,一大鍋紅薯裡面點綴著少量白米,這是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深刻的記憶。但有的人家人口多,口糧少,就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不過也不至於餓死人。


70年代袁隆平還在湖南農科院研究雜交水稻,雜交稻也沒有全面推廣開來。80年代,土地承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加之雜交稻推廣,化肥農藥的普及等綜合因素,水稻的產量上去了,各家農戶的水稻就能畝產800斤以上 。80年代後人們不再吃紅薯了,頓頓白米飯管夠,各家種的紅薯都拿去餵豬了。1978年中國的糧食產量才突破3億噸,2015年至今每年都在6億噸以上。在耕地面積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中國的糧食產量翻了一番,袁隆平的雜交稻功不可沒。當然,水稻只是中國的主糧品種之一,其他還有小麥和玉米。研究雜交稻的專家也很多,袁隆平只是其中最著名的那一個。但我們應該記住袁隆平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農業科學家,他為提高國家的糧食產量,為讓中國人不再挨餓艱苦奮鬥了一輩子。
生在21世紀的孩子們也許再也不會體會到少吃缺穿的年代,那樣的年代也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