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編纂專家溫世揚教授:「平等」與「保護」貫穿整部法典

2020-12-09 武漢發布

長江網訊(記者夏晶 譚在龍)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老百姓息息相關。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參加《民法典》編纂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溫世揚教授。記者還採訪了武漢大學法學院羅昆教授,武漢市律師協會會長、湖北誠明律師事務所律師胡迎法以及武昌區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負責人雷鳴,對於《民法典》他們這樣說。

作為《民法典》編纂參與者 這個日子值得銘記

「你要問我在參與《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有什麼時刻印象最深刻,我想一個是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通過那一刻,另一個就是今天。」作為《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溫世揚教授說,28日《民法典》高票通過,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溫世揚教授介紹,在這部《民法典》中,始終貫穿了「平等」和「權利保護」的立法精神。他舉例說,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對胎兒利益的保護,以及通過設立居住權對特殊人群的保護等,都體現了這一點。

溫世揚教授指出,一方面,《民法典》的編纂不是重起爐灶,而是在現有的民事法律基礎上進行修訂編訂纂修,是一個體系化的過程,《民法典》的基礎還是現有的民事單行法。

另一方面,《民法典》也體現了時代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民法典》最大的特色就是單獨把人格權的保護設為一編,詳盡規定了各種人格權,並建立了侵害人格權的禁令等制度,體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立法理念。

從《合同法》到《民法典·合同編》

學好用好 助力優化武漢市營商環境

我國《合同法》制定於1999年。20多年來,我國的市場交易實踐不斷發展,新的交易方式、交易類型不斷出現,《合同法》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交易發展的需要。28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羅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本著科學立法的精神,在《合同法》的基礎上,立法機關努力回應交易實踐的發展變化和社會關切,充分吸收司法實踐中的成熟做法,編纂了新的《民法典·合同編》。

羅昆教授指出,《民法典·合同編》不是對《合同法》的簡單修訂,而是系統性的法典編纂。這種變化不是體現在個別制度上的修改完善,而是從體系到具體制度的全面系統編纂。

在理念上,《民法典·合同編》進一步貫徹了綠色原則,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在體系上,《民法典·合同編》一是在第二分編中增加規定了保證、保理、物業服務、合夥四種有名合同,二是規定了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兩種「準合同」。

在具體制度上,回應了交易電子化、複雜化等變化趨勢,回應了社會熱點例如禁止高利貸、租購同權、禁止高鐵霸座、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災害下的合同履行等問題。

羅昆教授介紹,學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真正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有助於武漢市的營商環境優化。

武漢律師要成為普法先鋒

武漢市律師協會會長、湖北誠明律師事務所律師胡迎法說,《民法典》是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背景下,《民法典》能夠適應新的發展和新的變化,對律師在法律實踐當中面臨的新問題找到基準和解決依據。

胡迎法說,《民法典》體系嚴密、條目清晰,全而有序,繁而不雜,便於律師將精力專注於個案研究和正義維護,而非聚焦大量時間在法律條文本身的檢索和搜集之上。同時,便於律師向社會大眾普法,從而提高溝通效率和質量,推動法治事業的良性發展。

人民調解將為《民法典》提供具體實踐

「公平,公正,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多年從事基層調解工作的武昌區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負責人雷鳴說,《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為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支撐。同時,進一步開展人民調解工作,也為《民法典》的落實提供了具體實踐。特別是常見的物權、婚姻家庭、財產繼承、侵權責任的矛盾糾紛中,《民法典》中都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這些都會對人民調解工作提供強有力保障。

相關焦點

  • 民法典編纂需堅持平等包容的民法精神
    本次年會主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編纂民法典」,與會專家學者共300餘人圍繞民法典的立法哲學、民法典的編纂方法、民法典體系、民法典·總則編、民法典·人格權法編、民事法律實施的重大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民法典體例編纂需考量國情   在此次年會上,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與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共同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下稱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引發與會學者高度關注,特別是圍繞民法典的基本體例安排和總體思路,學者們探討得十分熱烈。
  • 民法典編纂的前世今生
    民法典的誕生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它的編纂過程更是凝結了幾代法律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這將是一部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節點上,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的民法典。」專家建議稿起草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如此評價。
  • 溫世揚:中國民法典體系構造的「前世」與「今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數次民法典編纂,經歷了從師法蘇聯民法到探索本土民法典體系的歷程,最終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獨特結構。其總體上仍繼受了潘德克頓體系,實現了親屬法的回歸,但對民法總則的結構作了改造,突出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對債法體系作了拆解,形成了特殊的債法結構;通過單設人格權編強化了對人格權的民法保護。
  • 專訪參與民法典編纂專家學者:民法典體系龐大,地位僅次於憲法
    中國民法典呼之欲出,這將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的重要內容,民法典草案備受關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了多位參與民法典編纂的專家學者及相關法律界人士,解讀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5月22日上午,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也意味著經過全國人大代表的審議且順利通過後,民法典將「跑完」最後一個立法程序問世。
  • 法典化運動與民法典編纂
    面對這一嶄新的立法成果,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是法典?法典與我們熟悉的單行法相比到底有何不同? 從外部特徵觀察,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中的「典」字。何謂「典」?宋代《廣韻》的解釋是「主也、經也、常也、法也」。「典」意味著顯著和重要,有時也作為法存在的形式,就其法律意義而言,是指對法律的系統全面的匯總。
  • 知乎直播法律熱點話題 楊立新現身解讀《民法典》
    、肖像權立法、禁止高利貸、禁止高空拋物……這些來自剛剛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法律條款,讓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登頂全民熱搜。民法典不但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而且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一個公民都息息相關。6月3日,知乎邀請民法典起草參與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楊立新教授做客知乎直播間,以《民法典新規則究竟新在哪裡》為題,與網友分享民法典立法中遇到的挑戰與實現的新規則。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於飛(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進行了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作重要講話。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 民法典草案解讀丨民法典是怎樣出來的?快來看民法典編纂參與者揭秘
    民法典編纂工作的參與者、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譚啟平在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進行了部分的「揭秘」。作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譚啟平參與了民法典編纂的許多活動。「能夠參與其中,做一些工作,是一種幸運。這個過程中,我是近距離的學習者、有限度的參與者、全過程的見證者。」
  • 民法典日日談 01|一部法典頒布的劃時代意義
    編纂民法典,進一步完善我國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為各類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有利於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維護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有利於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適時推動條件成熟領域的法典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先行一步?
    明年1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就將正式施行。事實上,自從今年5月民法典審議通過後,要不要編纂法典已成為其他法律領域的一項重大課題。
  • 將人們的日常「法典化」,民法典的編纂體現「中國智慧」|專家觀點
    「民法是日常社會與市場經濟的基本法,關係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市場交易。法典是形式理性的最高表達,編纂民法典的工作就是梳理、整合、凝練民事規則的過程。」全國兩會期間,民法典草案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從日常生活角度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也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基本依據。在民法典草案中,一些原有的法律概念被賦予了新的註解,更貼近現實生活。比如,以前對隱私權的界定沒有那麼明晰,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隱私權已經不能完全保護個人信息。
  • 將人們的日常「法典化」,民法典的編纂體現「中國智慧」
    「民法是日常社會與市場經濟的基本法,關係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市場交易。法典是形式理性的最高表達,編纂民法典的工作就是梳理、整合、凝練民事規則的過程。」全國兩會期間,民法典草案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從日常生活角度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也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基本依據。在民法典草案中,一些原有的法律概念被賦予了新的註解,更貼近現實生活。比如,以前對隱私權的界定沒有那麼明晰,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隱私權已經不能完全保護個人信息。
  • 我國民法典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的法律規範一起,支撐著國家治理體系。通過法典編纂,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法律規範,對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編纂民法典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觀需要。民法規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與人民群眾關係極其密切。通過編纂民法典,健全民事法律秩序,加強對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 《民法典》裡「裝」著怎樣的幸福生活?來聽人大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
    四川在線記者 任鴻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7編84章加上附則部分1260條10餘萬字的《民法典》的編纂無疑具有「裡程碑」意義。為何要編纂這樣一部法典?我國《民法典》有何特色與亮點?公眾應該如何看待《民法典》?
  • 打開民法典草案丨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作為一部與每個人最密切相關的法律,民法典的編纂在我國立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民法典草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範。  體現中國特色 時代特色 人民特色   專家表示,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編纂,不僅要符合中國國情、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還要以人民為中心,讓民法典更好地保護人民的民事權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大特色,在內容上,民法典草案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特色。
  • 編纂民法典,對我國乃至世界民事立法意味著什麼?
    另一方面,這部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出臺,不僅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更是我國法治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對世界民事立法和人類法治文明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制度完善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比較分析
    》概括了在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上法國人民和德國人民對法律所作的貢獻,它們的頒布使世界法典化的進程達到了最高潮,這兩部法典在民法的發展史上形成一個新的轉折點。  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不僅是法國私法的核心,而且也是整個羅馬法系諸私法法典編纂的偉大範例,正如諸多學者所讚揚的那樣,法國民法典的誕生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也成為後世諸多學著研究的對象。《法國民法典》的出現,對民法法系的確立起了標誌性的作用。
  •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在施行之後,我國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等9部法律將同步廢止。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中的一大亮點。
  • 關於中國民法典編纂問題的提問與回答
    大家也都知道,如果日本人沒有採用德國民法典,那麼,這一法典也不太可能成為1911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的模式,因此也不可能在中國產生影響。因此,潘得克吞體系在中國的影響是命運開的一個玩笑的產物,是一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的產物,是日本人為了獲得西方帝國主義者的青睞的產物。   既然如此,那麼如何來評價作為現代羅馬法系法典法模式之一種的德國模式與法國模式相比是優還是劣呢?
  • 民法典中的「民」與「法」
    一部「應運而生」的法典   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大會發言人張業遂介紹,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    此外,中國民法典在編纂體例上也進行了創新,採取了七編制體例,與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體系相比,增設了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是此次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充分彰顯了對人格權利的尊重與保護。」李生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