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一部元雜劇,全名叫做《感天動地竇娥冤》。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作者關漢卿。
關漢卿原名不詳,歷史上沒有記載,漢卿只是他的字。解州人氏,即山西運城解州鎮人。這麼說來,我與關漢卿大師還是老鄉呢,因為我也是山西運城人。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我們運城有個關漢卿,元雜劇大師。即使不知道關漢卿的人,也都知道《竇娥冤》,一說《竇娥冤》或者「六月雪」無人不知。關漢卿就是《竇娥冤》的作者,「六月雪」也是根據《竇娥冤》改編移植的戲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人小時候看過戲曲電影《竇娥冤》,正是關漢卿家鄉運城市蒲劇團演出的,主演是著名蒲劇演員王秀蘭老師。
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而關漢卿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是我國元代著名的作家,戲劇家、散曲大家,被譽為「曲聖」。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雜劇,今天我們知道的有68部,流傳並留存下來的有18部。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感天動地竇娥冤》。至今他留下來的散曲小令有49首,也有說是57首。
據說他與元代另一位有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關係很好,還有人說是他與王實甫一起合作完成了著名的雜劇《西廂記》。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西相記》故事發生地是普救寺,普救寺就在山西運城境內的永濟市,關漢卿是運城解州人氏,解州距離普救寺也就只有幾十公裡,說是關漢卿與王實甫合作創作了《西廂記》,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關漢卿不僅是在中國,在世界戲曲史上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法國《拉魯斯大百科全書》稱「關漢卿為第一流的偉大戲劇大家」,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稱他「為元代戲劇的興盛發達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英國《大不列顛大百科全書》稱關漢卿「創作了60多種戲劇的第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戲劇大家」,蘇聯《大百科全書》稱他與王實甫、馬致遠、白樸代表著元代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
關漢卿的職業是一位「醫戶」,長期與下層民眾密切接觸,他自己又喜歡流連於勾欄瓦肆,對下層群體的生活非常熟悉,對民間疾苦有深切感受。他的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其來取材於《烈女傳》之《東海孝女》,後來關漢卿將自己在民間所見所聞的底層百姓的悲慘故事,結合《東海孝女》的素材,創作出了傳世劇作《感天動地竇娥冤》,流傳至今,被稱為中國十大悲劇代表作之一。
《竇娥冤》描述了一位底層婦女被冤殺的案子,主要劇情如下:
民間女子竇娥因父親上京趕考後再無音訊,家境困窘的母親,把只有七歲的竇娥賣給蔡婆婆家做童養媳。竇娥長大後與蔡婆婆的兒子成婚,新婚不久丈夫卻因病去世,她與婆婆一起苦度時日。後來她和婆婆同時被村子裡的無賴張驢兒父子倆糾纏上了,張驢兒想要霸佔竇娥為妻,張父張老兒想霸佔蔡婆婆,父子倆一同住進蔡婆婆家裡。蔡婆婆膽小怕事無奈之下接受了張父,但竇娥卻堅決拒絕與張驢兒成親。張驢兒因此懷恨在心,設計陷害竇娥,趁蔡婆婆生病之機,在羊肚湯裡下毒給蔡婆婆喝,欲嫁禍給竇娥,然後以此要挾竇娥成親。結果,羊肚湯被張父張老兒誤喝了,當場毒藥發作死亡。張驢兒便嫁禍竇娥和蔡婆婆,以毒殺其父的罪名,將蔡婆婆和竇娥一起告到楚洲衙門。
竇娥受盡酷刑,拒不認罪。後來因為看到年邁的婆婆遭受嚴刑逼供,竇娥不忍心,為了保護年邁婆婆不受酷刑折磨,被迫招認是自己下毒殺人。
楚洲知府貪贓枉法,明知此案有冤,仍將竇娥屈殺。竇娥在刑場上對天發下誓言,死後一要血濺刑柱上三尺白練,滴血不落地,二要六月飛雪來鳴冤,三要楚洲地面三年大旱,讓世人明白她的冤屈。後來三件誓言果然一一兌現。竇娥冤死三年後,上京趕考後做官的父親回鄉巡視時聽到民間傳說竇娥的冤情,才予以平反雪冤,誣告竇娥的張驢兒被按律處死。
竇娥的悲劇,真實反映了元代社會司法及政治的黑暗,反映了底層民眾的疾苦與被壓迫的現實。關漢卿創作的《感天動地竇娥冤》一劇,其藝術手法誇張而浪漫,與現實主義敘事風格完美融合,以三樁誓願一一實現的超現實情節,顯示了正義的力量與底層人民的強力反抗,把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懲治邪惡的願望,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變成了現實,表達了反抗社會黑暗的理想,成為中國古代悲劇的典範之作。
上千年來,中國司法進程是緩慢而滯後的,700多年前的竇娥的悲劇,到今天也還沒有完全消失,我們不時可以聽到或看到冤獄的發生。呼格吉圖案的發生,就是一樁現代的《竇娥冤》。希望我們國家的司法制度會越來越健全,法治社會早日實現,冤獄不再有,百姓永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