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關漢卿與其《竇娥冤》為何流傳千古

2020-12-12 冬冬拉歷史

關漢卿是偉大的元代戲劇家,文學素養超群,且舞臺經驗豐富。明人臧晉叔在《元曲選序》中指出,關漢卿「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當時著名演員朱簾秀與其交往甚密。這些都為他高質量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一生中創作了65種雜劇,其中以《竇娥冤》影響最為廣泛深遠。

關漢卿

在元朝,中國經歷了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的非漢人統治時代,多種文化元素雜糅使得元代文化整體呈現通俗化、多元化等特點,基於此社會文化背景再來品讀《竇娥冤》,感受會更深刻些。《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由關漢卿創作的四折元雜劇,作品結構也相當嚴謹遵循了元曲四折一楔子的模式。在楔子中作者交代了事件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四折則是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脈絡清晰。

竇娥冤

第一折中主角竇娥的婆婆蔡婆去找賽盧醫要債,賽盧醫看蔡婆與竇娥家中無男性成員,孤苦無依,遂起了殺人之心想要賴帳。這時張驢兒父子偶然經過救下蔡婆,如果故事到這結束,就是一樁見義勇為的佳話,但是《竇娥冤》是千古奇冤,萬萬不會到此為止。

張驢兒父子聽說蔡婆婆媳兩人孀居,也是起了歹心,想要父子配婆媳。這是整場悲劇的引線,正是救下蔡婆這樁偶然事件導致了竇娥悲劇產生。所以說《竇娥冤》這個悲劇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的結果。在第一折中,人物刻畫得十分出彩,竇娥的堅毅性格通過對比以及直接描寫體現出來,她埋怨蔡婆的軟弱妥協,也不理會張驢兒父子的醜惡嘴臉,我自巋然不動,一位封建社會壓迫下女性反抗惡勢力的形象躍然紙上。

竇娥與婆婆

第二折中事件逐漸發酵,矛盾在慢慢激化,張驢兒本就不是什麼良善之輩,在屢次強迫竇娥未果後,又生歹心,想要毒死蔡婆使竇娥孤立無援,強迫一個無所依靠的孀婦相較之下成功機率更高,不過好的故事總是波折迭起,與「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毒死的不是蔡婆,是張驢兒的父親,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並不影響張驢兒的壞心思,他以此要挾竇娥嫁與他,竇娥不從情願與其見官討個公正,這是竇娥極具抗爭精神的又一體現。

衙門受刑時:「【感皇恩】呀,是誰人暢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甦醒,又昏迷。捱千般拷打,萬般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即使如此,竇娥也不曾向黑暗的官府低頭,她為自己的清白堅持著,為自己心中的公道堅守著,但是她太善良,可憐蔡婆一把年紀還要受刑,記掛著這些年兩人的相互扶持,為蔡婆認下了這屈打成招的死罪。

竇娥冤

第三折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那句名傳千古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便是出於此折。被押赴刑場時竇娥內心其實還是有一絲光亮,她希望上天能感知到她的冤屈以及不甘,「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這段控訴直擊人心,一股絕望怨憤的氣息撲面而來,人們都感覺到了也都在偷偷地為竇娥鳴不平,但是無人敢證其清白,誰都不願意以身犯險與官府對抗,所以所有人都寄希望於上天,在現在看來這是很荒謬的,不盡人事權聽天命。

竇娥冤

行刑前竇娥的三樁無頭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也是如此。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劇中這些都實現了,竇娥的血全都飛濺到白練之上,六月漫天飛雪掩蓋其屍首,楚州大地亢旱三年,這是這部悲劇作品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部分,也是整部劇中最出彩的地方。

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局,是劇中第二處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部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歸來,夢中了解女兒冤屈,醒來為女兒主持公道,竇娥的冤魂與張驢兒對薄公堂,最後沉冤昭雪,張驢兒作為為惡的一方也得到了懲罰。這個結局由超自然現象洗刷現實生活中的冤屈,雖說看起來是無稽之談,但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官府黑暗官員昏庸,這類的冤案不計其數,無數普通百姓被屈打成招,申冤無門,每個人都渴望著能有公道的一天,即便是寄希望於鬼神,這其實更悲哀,現實生活中的冤屈要寄希望於虛妄的事物,所以這個結局一點也不多餘,他將這場悲劇變得更具張力更有意義。

竇娥冤

不論從選材結構還是人物刻畫,《竇娥冤》都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既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關漢卿是我國偉大的戲曲家,創作了千古奇冤《竇娥冤》
    此外,元代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一部分知識分子沒有政治上的出路,走進社會的下層,搜集流傳於民間的故事,結合社會現實,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寫成戲劇。因此,中國文學史上這一枝燦爛的花朵一元曲,盛開於元代。
  • 關漢卿與《竇娥冤》
    元大都有個讀書人叫關漢卿,他從小喜歡看戲,會吹簫彈琴,還會唱歌跳舞,而且自己能編寫劇本。那時候,演員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在戲裡辦個角色。因為他讀過很多書,對戲劇又很有研究,所以編出來的戲也就格外精彩。
  • 感天動地竇娥冤,三樁誓願全實現,關漢卿筆下的千古冤案有多悲慘
    《竇娥冤》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一部元雜劇,全名叫做《感天動地竇娥冤》。首先我來介紹一下作者關漢卿。關漢卿原名不詳,歷史上沒有記載,漢卿只是他的字。解州人氏,即山西運城解州鎮人。這麼說來,我與關漢卿大師還是老鄉呢,因為我也是山西運城人。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我們運城有個關漢卿,元雜劇大師。即使不知道關漢卿的人,也都知道《竇娥冤》,一說《竇娥冤》或者「六月雪」無人不知。關漢卿就是《竇娥冤》的作者,「六月雪」也是根據《竇娥冤》改編移植的戲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人小時候看過戲曲電影《竇娥冤》,正是關漢卿家鄉運城市蒲劇團演出的,主演是著名蒲劇演員王秀蘭老師。
  • 關漢卿作《竇娥冤》
    關漢卿是著名的元代雜劇作家,生平多與當時大都一帶的著名雜劇、散曲家及藝人來往,商酌文辭,評改作品,並時有親自登臺演出。關漢卿著有雜劇67部,現僅存18部,其中《調風月》、《拜月亭》、《西蜀夢》保存得較為完好。僅存作品中《竇娥冤》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 高三輔導:關漢卿《竇娥冤》教案
    一、介紹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早也*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 銅豌豆:「曲聖」關漢卿為何要寫《竇娥冤》?
    在元代,僅有名可考的雜劇作家就有數十人,他們的作品譜寫了中國戲曲史上輝煌的一頁,關漢卿就是這個時期戲曲藝術卓越的代表人物。關漢卿,大都人,出生於宋金南北對峙的時期,出生不久,成吉思汗就率領蒙古軍隊南下,佔領了大都。
  • 關漢卿筆下的《竇娥冤》,故事發生在淮安,淮安府署審的案子
    關漢卿以淮安府署為題材,編寫了戲劇《竇娥冤》。 進大門後會看到一座刻有「公生明」警句的戒石牌坊。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筆下的千古名劇《竇娥冤》,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就是發生在這裡。圖為府署正堂,淮安府署的正堂,佔地500多平方米,是淮安知府升堂辦案,頒布大典的地方。
  • 淺聊「曲聖」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
    關漢卿 畫像「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偏、炸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當你讀到這句話,是否也會會心一笑,然而,這正是「元雜劇的鼻祖」 關漢卿堅韌、頑強性格的形象寫照,正是這樣的性格,使其終身不渝地從事雜劇和散曲的創作,作有雜劇60餘部,散曲小令50多首、套數10多首,公案劇《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控訴社會黑暗,歌頌反抗鬥爭;婚姻愛情劇《救風塵》、《金線池》、《調風月》等,揭露虛偽殘暴,肯定女性自主;歷史劇
  • 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飛雪鳴冤
    元朝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感天動地竇娥冤》。它講述了一個飛雪化冤神奇故事,向人們揭示了元代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竇娥三歲時母親就死了。十年後,竇娥的丈夫得病死了,竇元章自進京後就一直沒有音信。竇娥只好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長得十分美麗。她丈夫死後,地痞張驢兒就對竇娥垂涎不已。張驢兒父親藉口幫助蔡婆還錢,住進了蔡婆家。為了霸佔竇娥,張驢兒費盡了心思。他想到一條自以為是絕對聰明的毒計。
  • 心系勞苦大眾,卻無力改變現實,關漢卿的《竇娥冤》寫盡世間無奈
    借用誇張寫實方式實現竇娥的毒誓對當時的社會發起批判《竇娥冤》這部戲其實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所蘊含的複雜社會現狀,以及關於關漢卿對於當時吃人社會的批判之情,卻是值得今天眾多藝術家學習和借鑑的。關漢卿的藝術成就得益於其主動關注底層社會對於竇娥這個悲劇人物的描繪,關漢卿本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說圍繞著對於現實社會深度批判的這一主線,關漢卿將竇娥塑造成為了,整個時代泥石流當中的,唯一有血有肉的人。
  • 元雜劇的一大亮點,當屬著名的竇娥冤,其作者關漢卿有大情懷
    其中,關漢卿的一部作品在當時受到了很大的反響,最出名的一部作品,自然便是竇娥冤了。這部作品一直流傳在後世,受到了頗多的讚賞,可見,元曲在那時已經開始成熟了,而竇娥冤也算是雜劇中的一個亮點了。關漢卿從小就非常喜歡戲劇,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既會吹簫、彈琴,又會唱歌舞墨,稱得上是一個大才子。
  • 《竇娥冤》的「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人
    在世界文學史和戲劇史上,英國的莎士比亞和中國的關漢卿是兩顆璀璨奪目的巨星,相比之下,中國的關漢卿成就更為突出。關漢卿生於1234年,卒於1300年前後。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4月,卒於1616年4月。也就是說,中國關漢卿的文學成就比莎士比亞早了三百多年。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37部戲劇作品,而關漢卿一生中創作了60多部戲劇作品,關漢卿的戲劇作品數量約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數量的兩倍。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哈姆雷特》是優秀的代表作。而關漢卿的創作的《竇娥冤》,其文學價值、美學價值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超過了莎士比亞的作品。
  • 千古奇冤:竇娥的三大誓言,為何不直接咒兇手,反而牽連無辜百姓
    可憐的竇娥被冤枉至死,行刑前許了三個誓言,結果都一一實現了。但是為何竇娥臨死前不直接咒害他的張驢兒和糊塗的貪官呢,反而要楚州大旱三年,牽連無辜的百姓呢?關漢卿為何要這樣寫,究竟有何用意?竇娥小時候就很可憐,她娘親很早就過世了,只留下竇娥與她父親相依為命。而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是一位窮書生,只想科舉做官,也沒什么正經營生,自然是養不起竇娥了。竇天章想去京城趕考,又苦於身上沒錢,只能狠下心來把竇娥賣給了蔡婆婆家做童養媳,最終才湊齊上京趕考的盤纏。
  • 關漢卿和他的代表作 |《竇娥冤》朗讀、賞析、精講實錄
    關漢卿的愛情劇代表作有《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等。《救風塵》說的是,俠義心腸的妓女趙盼兒,以自己的機智勇敢同性情狠暴的奸商周舍周旋。她利用周舍貪色的弱點,騙周舍對她的妓女姐妹宋引章寫下了休書,使宋引章逃離虎口,最後與自己所喜愛的書生安秀實成婚。
  • 《竇娥冤》裡六月飛雪,關漢卿有生之年曾見到過嗎?
    文|白鋒元代戲劇家關漢卿有一出名劇《感天動地竇娥冤》,寫的是一個良家孝順兒媳竇娥被冤殺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的高中語文課本裡還收錄過該劇的片段。竇娥在刑場上發下三樁大願,如果她是被冤殺的,將會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
  • 再看《竇娥冤》,終於發現《竇娥冤》的精髓所在
    提起雜劇,就要提元代的關漢卿,關漢卿的《竇娥冤》更是一代人的記憶。但是當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人,只是影影綽綽知道她蒙冤被殺,怨氣衝天,六月下雪。至於真正戲中曲折的劇情和人物刻畫,現在大概沒有多少人能曉得。在這個利來利往的浮躁年代,曾經如日中天的戲劇,早已成為昨日黃花。
  • 在關漢卿的作品中,《竇娥冤》被不斷搬上舞臺,千百年來盛演不衰
    短短一百多年間,數以百計的優秀雜劇作家,群星般地布滿了元朝黑沉沉的夜空,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顆星,就是關漢卿。關漢卿曾經給自己幻勒過一幅幽默的自畫像:在這首名為《不伏老》的散曲中,關漢卿表達了自己在被社會視為賤業的戲曲道路上走到底的決心。
  • 都說「竇娥冤」,究竟竇娥冤在哪了?
    我們都知道這是竇娥臨被行刑,發了這三樁誓願,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昭示天下,以此洗刷自己的冤屈。而竇娥死後,這三樁誓願一一實現,也正是在說明竇娥確實是受了極大的冤屈,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委屈之時,還會說自己比竇娥還冤。
  • 關漢卿《竇娥冤》原型「東海孝婦」的故事
    孝婦周青許下三宗願,如系被冤殺,血將倒流、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還懇求死後同婆婆合葬。孝婦被殺後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親自祭奠孝婦之墓並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來。《搜神記》中記載孝婦死時青黃色的鮮血沿著長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頂才沿著幡而流下。周青被安葬在婆婆墳墓的西側,誰知一夜之間兩個墳墓合為一體。東海孝婦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深遠,關漢卿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中國十大悲之一的《竇娥冤》。
  • 《竇娥冤》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聰慧、善良的女人身上
    千古冤案《竇娥冤》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在我國第一部戲曲歷史《宋元戲曲史》中,作者王國維以元朝著名的兩部雜劇作家官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評價說:「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簡要說明了《竇娥冤》在中國戲曲史和世界戲劇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