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偉大的元代戲劇家,文學素養超群,且舞臺經驗豐富。明人臧晉叔在《元曲選序》中指出,關漢卿「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當時著名演員朱簾秀與其交往甚密。這些都為他高質量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一生中創作了65種雜劇,其中以《竇娥冤》影響最為廣泛深遠。
在元朝,中國經歷了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的非漢人統治時代,多種文化元素雜糅使得元代文化整體呈現通俗化、多元化等特點,基於此社會文化背景再來品讀《竇娥冤》,感受會更深刻些。《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由關漢卿創作的四折元雜劇,作品結構也相當嚴謹遵循了元曲四折一楔子的模式。在楔子中作者交代了事件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四折則是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脈絡清晰。
第一折中主角竇娥的婆婆蔡婆去找賽盧醫要債,賽盧醫看蔡婆與竇娥家中無男性成員,孤苦無依,遂起了殺人之心想要賴帳。這時張驢兒父子偶然經過救下蔡婆,如果故事到這結束,就是一樁見義勇為的佳話,但是《竇娥冤》是千古奇冤,萬萬不會到此為止。
張驢兒父子聽說蔡婆婆媳兩人孀居,也是起了歹心,想要父子配婆媳。這是整場悲劇的引線,正是救下蔡婆這樁偶然事件導致了竇娥悲劇產生。所以說《竇娥冤》這個悲劇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的結果。在第一折中,人物刻畫得十分出彩,竇娥的堅毅性格通過對比以及直接描寫體現出來,她埋怨蔡婆的軟弱妥協,也不理會張驢兒父子的醜惡嘴臉,我自巋然不動,一位封建社會壓迫下女性反抗惡勢力的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折中事件逐漸發酵,矛盾在慢慢激化,張驢兒本就不是什麼良善之輩,在屢次強迫竇娥未果後,又生歹心,想要毒死蔡婆使竇娥孤立無援,強迫一個無所依靠的孀婦相較之下成功機率更高,不過好的故事總是波折迭起,與「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毒死的不是蔡婆,是張驢兒的父親,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並不影響張驢兒的壞心思,他以此要挾竇娥嫁與他,竇娥不從情願與其見官討個公正,這是竇娥極具抗爭精神的又一體現。
衙門受刑時:「【感皇恩】呀,是誰人暢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甦醒,又昏迷。捱千般拷打,萬般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即使如此,竇娥也不曾向黑暗的官府低頭,她為自己的清白堅持著,為自己心中的公道堅守著,但是她太善良,可憐蔡婆一把年紀還要受刑,記掛著這些年兩人的相互扶持,為蔡婆認下了這屈打成招的死罪。
第三折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那句名傳千古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便是出於此折。被押赴刑場時竇娥內心其實還是有一絲光亮,她希望上天能感知到她的冤屈以及不甘,「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這段控訴直擊人心,一股絕望怨憤的氣息撲面而來,人們都感覺到了也都在偷偷地為竇娥鳴不平,但是無人敢證其清白,誰都不願意以身犯險與官府對抗,所以所有人都寄希望於上天,在現在看來這是很荒謬的,不盡人事權聽天命。
行刑前竇娥的三樁無頭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也是如此。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劇中這些都實現了,竇娥的血全都飛濺到白練之上,六月漫天飛雪掩蓋其屍首,楚州大地亢旱三年,這是這部悲劇作品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部分,也是整部劇中最出彩的地方。
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局,是劇中第二處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部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歸來,夢中了解女兒冤屈,醒來為女兒主持公道,竇娥的冤魂與張驢兒對薄公堂,最後沉冤昭雪,張驢兒作為為惡的一方也得到了懲罰。這個結局由超自然現象洗刷現實生活中的冤屈,雖說看起來是無稽之談,但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官府黑暗官員昏庸,這類的冤案不計其數,無數普通百姓被屈打成招,申冤無門,每個人都渴望著能有公道的一天,即便是寄希望於鬼神,這其實更悲哀,現實生活中的冤屈要寄希望於虛妄的事物,所以這個結局一點也不多餘,他將這場悲劇變得更具張力更有意義。
不論從選材結構還是人物刻畫,《竇娥冤》都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既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