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什麼含義,它的下半句又蘊含什麼哲理

2020-12-16 騰訊網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什麼含義,它的下半句又蘊含什麼哲理

  文/星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經過五千多年的傳承,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我們經常所說的俗語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時俗語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俗語雖然大多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但是在這些俗語當中卻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最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很深厚的道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把一匹馬拉出馬廄,帶到一處草原的話,如果這匹馬是一匹好馬的話,那這匹馬就會順著眼前的草吃下去,不會去看兩邊的草,更不會去看身體後面的那些草,這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字面意思。

  而古人通過這句話,想要告訴我們,不管是做人還是在做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要三心二意,一會幹個這個,一會幹個那個,在前進的過程中,即便是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也不要因此而放棄你的目標,去走回頭路。現在這句話通常被用來形容兩個人分手之後決不再聯繫的決心。

  而這句話的下半句則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關於這句俗語,在他的背後還有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姓金的人家,這個人家裡非常有錢,在他快要五十歲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一個兒子,老年得子,這其中的喜悅就不用多說了,總之這位金姓人家對自己的這個兒子十分的寵溺,為此他還專門給自己的這個兒子起名為金不換,因此在家人的寵溺之下,金不換變得十分任性,每天和小混混待在一起,而且揮金如土。

  這樣即便家裡有金山銀山也架不住花銷啊,於是很快的,這個家的家產就被金不換敗光了,而他那些所謂的朋友也都離開了自己,不過幸運的是他的母親並沒有放棄他,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的母親對他細心的呵護以及教導讓他意思到了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後,他開始發憤圖強,認真讀書,從此踏上了富貴的道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了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俗語,而這句俗語要告訴後人的是,一個人犯錯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真正可怕的是知錯不改的人,只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加以改正,就還有挽救的機會。

  古人將這些道理不斷傳承至今,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人少走彎路,對此你怎麼認為呢。

  編輯/星空

  配圖/小秋

  參考文獻:《俗語》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更經典,道出做人的原則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說明良驥吃草的時候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年輕人要牢記下半句,老祖宗的金玉良言
    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現象,總結出來具有深刻哲理的短語,它可能是動物的一種習性,也可能是自然中的一種現象,但是老祖宗通過自己的智慧,將其與人的發展相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言簡意賅的俗語。俗語涵蓋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有預測天氣的「朝霞不出門」,還有教人處世的「叔侄不對飲」。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俗語,是老祖宗用切身的經歷得來的結果,其實用性和哲理性都被大眾所認知。它的存在,也讓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同時還具有地方特色。俗語的趣味性,可謂無處不在,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鐵」;再比如「狗急跳牆,人急懸梁」,「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等等。這些富含哲理和趣味的俗語,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時不時就會說上幾句,不僅能結合實際語境表達內心的想法,還能委婉的勸誡和警示身邊人。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到底是什麼?其實和一個人有關
    有一句老話大家都耳濡目染,那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越簡單的東西,我們往往誤會得越深,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同樣道理深刻,也是精華所在。「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是,如果有朋友失戀的話,我們會勸他不要太在意過去,或許是自己的緣分沒到,如果此時再去挽留,多半都不會稱心如意。其實這麼解讀是一種誤解,原本的真意並非如此。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很少人知道,這句更值得深思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而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各利各樣的俗語,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更有一些是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才換回的經驗教訓,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實戰經驗。它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洞悉人性,看透世俗的紛爭,所以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一直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朗朗上口的語氣加上富含哲理的語句一直養育著一代一代人,尤其是在農村,俗語散發出的生命力異常絢爛。 俗語包含俚語、順口溜、歇後語等等,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詞語形式粗俗簡單,難登正統文學的大堂,但其內蘊含的道理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也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一直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朗朗上口的語氣加上富含哲理的語句一直養育著一代一代人,尤其是在農村,俗語散發出的生命力異常絢爛。 俗語包含俚語、順口溜、歇後語等等,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詞語形式粗俗簡單,難登正統文學的大堂,但其內蘊含的道理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人人都知,下半句卻極少有人知道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話,尤其在對待感情問題上,兩個人分手後,很多人不會選擇再次複合的理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來細細講述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李漁的《憐香伴·議遷》,文中這樣描述:「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我們都知道,馬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且要養出一匹好馬也是極其困難的事。古代人們分辨馬匹的好壞,正是通過馬吃草的專注度來看的。好馬在吃草的時候,只會沿著草的方向一直前進,而不會左顧右盼。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是什麼?寫盡家庭教育,卻鮮為人知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是什麼?寫盡家庭教育,卻鮮為人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俠客行》李白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離我們很遠。那是因為現在的大量現代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馬的價值。現在馬的作用大多數是用來做以馬術比賽或某些有錢的人家裡進行飼養,以欣賞為主。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引人深思
    而說起俗語你又會想到哪些呢,哪些對於你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呢?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以及它的下半句,小編就先從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跟大家來聊一聊。現如今好馬不吃回頭草經常形容愛情中,兩個人分手後,如果一方還對另一方依依不捨還牽掛著對方,這是就會有人說上這樣一句話好馬不吃回頭草,應該向前看,分手就證明你們之間有不合適的地方,繼續喜歡著便是重蹈覆轍,也同樣教育著現在的人應該活的有骨氣,這這句話源於一個典故,小編就跟大家來講一講這個典故,故事說的正是一匹馬在離開馬廄時,一路上有著一片大大的草原長著十分多鮮嫩的草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句才是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句才是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 「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等等。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對於中國的文化不知道大家能夠了解多少?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值得人注意的就是俗語,這些都教會了多代人的很多的道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雖然其中很多的俗語都是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的人創造出來的,但是這對我們的人生路能夠有著很多的知道意義,雖然乍一聽起來不是很有內涵,但是卻是多代人的總結,用一句話說就是「話糙理不糙」,講解了很多的人生道理,非常容易讓人接受,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道盡世態,你知道嗎?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得比較多的,多是用來說自己不會再回頭重蹈覆轍之意。「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清.李漁《憐香伴·議遷》當一匹馬離開了自己的馬廄後,到草原上,面對廣闊的新鮮草地,它只會一邊吃一邊往前面走,既不會回頭看,也不會三心二意想著要去吃周遭的草。像這種馬,才稱得上是一匹好馬。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做到
    俗語,是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煉的語句。這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驗總結,其目的是為後人指明方向,猶如一望無際海面上的燈塔,意義深遠。 「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很多人都搞不明白,這句話值得借鑑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很多人都搞不明白,這句話值得借鑑。文/論史鑑今歷史短視頻想必大家都聽過「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吧,這句話通俗易懂,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有意思的。這句話主要講一個人的骨氣,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不論遇到多大的波折與苦難,都會堅持下去,堅決不走回頭路!不僅如此,這一句話還經常用在小情侶之中,如果情侶雙方遇到了矛盾要分手,他們就喜歡拿出這句話來表明自己的決心,一定不會有複合的想法了。其實它還有下半句,這下半句很有意思,知道的人並不多,十個人中大概只有兩個人知道。那麼這下半句是什麼呢?
  • 俗語常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更精闢,老祖宗句句在理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個很俗套但是也比較實用的俗語,而且相信你也聽說過這一句,它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馬在古代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既是戰亂時期珍貴的戰略資源,也是百姓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代步工具,正是因為珍貴,所以能夠擁有馬匹的人非富即貴。而培養出一匹好馬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真正的好馬是有靈性的,通過吃草這件小事就能夠看出來。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和老人們在一起交談能學到不少東西。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我每次回農村老家都會學到一兩句俗語,前兩天回家就學了這麼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作為文化遺產,雖然沒有史書典籍深奧,但是通俗易懂有趣味,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俗語是祖先親身經歷的結果。他們的實用性和哲學意識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它的存在也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有趣,而且具有地方特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在古代,馬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他們是戰鬥和運輸所需要的。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到底是哪一句你知道麼?我來告訴你~
    我國的文明可以說是閱歷了無數的時代沉積,才有了今天咱們所能學習到的博學多才的中華文明,而在博學多才的中華文明裡,俗話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於很多俗話都是咱們的先輩通過自己的親身閱歷,或許歷史典故,以及以往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所以才有了「古人誠不欺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