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王文娟親自教戲,65年前的《春香傳》重返長江劇場

2020-12-03 澎湃新聞

《春香傳》劇照,徐玉蘭和王文娟主演

《春香傳》是朝鮮人民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而這部作品之于越劇藝術,也有著極為特殊的淵源。

2019年是越劇《春香傳》在上海長江劇場首演六十五周年。這部劇當年的創作和表演者,今年已經93歲的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於上月提筆寫了如下的文字,回憶起這部代表作品問世前後的難忘歲月。

王文娟扮演的春香

「1953年,我們總政文工團越劇隊到朝鮮戰場慰問演出,共同渡過了8個月,成為在朝鮮演出時間最長的慰問劇團。當時,我們全體人員觀看了朝鮮話劇團演出的話劇《春香》,深受感動,遂決定要將該劇移植成越劇,並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不僅學習了朝鮮舞,南日將軍還讓其秘書把《春香》劇本譯成中文,最後由編劇莊志等改編成越劇劇本,定名為《春香傳》。

1954年8月2日,《春香傳》首演於長江劇場。據統計,首輪演出89場,場場滿座,觀眾達90337人次,真可謂轟動一時。演出之後,京劇、評劇、黃梅戲、蘇劇等兄弟劇種紛紛移植上演,影響巨大。如今,《春香傳》已成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之一。」

楊婷娜和李旭丹在排練現場

就在這部作品問世65周年之時,上海越劇院兩位青年演員楊婷娜與李旭丹,將以一場《愛·歌——楊婷娜、李旭丹越劇專場》,來紀念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而專場名「愛歌」,正是《春香傳》裡最廣為傳唱的一曲名段。

12月21日,這臺既有傳承也有創新的演出將在上海正式首演。而演出地點,正是《春香傳》當年首演的長江劇場。

王文娟說,「得知這一消息後,真令我欣慰而期待」。為此她欣然命筆,題寫了專場名字——「愛·歌」。

演出海報

當年的長江劇場曾是聞名滬上的卡爾登大戲院,也一度是「上海第一影戲院」。而如今重修一新的長江劇場,則以「紅匣子」和「黑匣子」兩個空間,成為滬上小劇場戲曲創新的策源地。

《愛·歌——楊婷娜、李旭丹越劇專場》是一場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向越劇經典致敬的演出,也是一次探索創新的小劇場演出。這是繼2018年國慶在長江劇場上演《閨·show》專場之後,兩位年輕一代的越劇演員又一次在長江劇場紅匣子,試水小劇場形式的演出。

專場演出上半場,兩位青年藝術家將演繹《春香傳》中的《愛歌》、《別歌》、《獄中歌》等經典名段,通過演員與樂隊的配合,展現《春香傳》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多年來,楊婷娜與李旭丹作為「徐王」流派的當代傳人,一直活躍在越劇舞臺上,先後合作主演了《紅樓夢》、《皇帝與村姑》、《甄嬛》、《雙飛翼》等眾多大戲,被譽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一對舞臺搭檔,各自擁有不少粉絲。

不過,有一段時間,因為身體原因,楊婷娜暫別了一段時間舞臺,直到去年《閨·show》才有短暫的現身。而這一次,她終於在李旭丹的邀請下復出,聯袂演出這臺「徐王」流派的專場。

《春香傳》對兩位演員而言都不陌生,很多經典唱段也都演過,但如此完整演出卻是第一次。為了在藝術上更好地傳承,兩個演員從影像資料開始研究。李旭丹還特地到王文娟家中求教。

93歲的王文娟極為細緻地給李旭丹說戲教戲,為她分析劇中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情感走向,讓她體會那個年代的氣息和文化氛圍。

「你唱《愛歌》要有甜蜜感,就像是收到人生的第一封情書。」

「《別歌》包含著這份童年陰影和傷痛,也包含著她對婚姻的不確信,因而會衍生出更多恐懼和不舍的情感。」

王文娟手把手的說戲、教戲,讓李旭丹獲益匪淺。起初,她和楊婷娜打算以「清唱劇」的形式演出這部劇,但幾經排練,他們決定以彩唱的形式「復刻」當年的演出。

王文娟為李旭丹說戲

除了《春香傳》之外,楊婷娜和李旭丹還會在專場中清唱越劇經典《紫玉釵》、《追魚》等唱段。演出的下半場,兩位演員則首次聯袂合作「徐王版」《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樓臺會」全折。

《梁祝》在越劇舞臺有多個流派版本。而「徐王版」《梁祝》是兩位越劇宗師在上世紀50年代的精心之作。抗美援朝時期,曾以此劇慰問「最可愛的人」。

據王文娟等老藝術家回憶,在一次演出過程中,當臺上的梁山伯快要死去之時,臺下有志願軍戰士高喊著:「梁山伯,不要死,帶著祝英臺參軍去!」

還有一次,也是在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因為飛機轟炸突然停了電,志願軍戰士們便打開了自己的手電筒,頓時,漆黑的舞臺一片光亮。演出繼續進行著,而舞臺上的徐玉蘭、王文娟演著演著,還沒等到「樓臺會」,就已經感動得泣不成聲了。

此次兩位青年演員恢復上演「樓臺會」,王文娟同樣鼓勵有加。而兩位演員的老師,當代越劇中生代藝術家錢惠麗、王志萍更是為之悉心指導。

王文娟、王志萍和李旭丹師徒三代

去年9月,李旭丹在王文娟的牽線搭橋之下拜王派傳人王志萍為師,成為越劇王派的嫡系傳人。而楊婷娜也是徐派小生錢惠麗的愛徒。錢惠麗、王志萍為了這個專場,多次來到排練廳,向兩位年輕一代的「徐王」流派傳人傳授劇目。

這個專場在傳承經典劇目之外,也是兩位年輕演員的一次市場探索。李旭丹表示:「我們想嘗試摸索一下,觀眾喜愛怎樣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怎樣以更可行的方式,讓觀眾買票看戲,並且有機會走出去巡演」。而讓他們欣喜的是,戲票在演出前半個月就銷售一空。

錢惠麗為楊婷娜傳授劇目

與此同時,這臺演出也是上海越劇院為鼓勵青年演員創作的又一個獲支持項目,此前,劇院特設的「演員邀約制」已經讓《閨·show》等創新項目成功上演。據悉,在這個小劇場版本之後,兩位演員們還期待有機會以完整大戲的方式,再次演出這些越劇經典作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一封情書的甜蜜,愛別離的不舍,你還記得《春香傳》嗎?
    時隔65年,依然有很多越迷清晰記得,1954年越劇《春香傳》在長江劇場首演時的轟動。這部由王文娟(飾春香)、徐玉蘭(飾李夢龍)領銜的青春越劇是那個時代最時髦、最當紅的潮流文化。圖說:越劇《春香傳》 官方圖今年是《春香傳》首演65周年,為讓新老的越迷們重溫經典,上海越劇院優秀青年藝術家楊婷娜與李旭丹決定攜手,以一場《愛·歌——楊婷娜、李旭丹越劇專場》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向越劇經典致敬。12月21日,這場匯聚了《春香傳》中諸多經典段落的越劇專場將在長江劇場紅匣子上演。
  • 傳唱朝鮮愛歌的越劇《春香傳》,至今都為王文娟帶來慰藉與溫暖
    ,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年輕的戲曲工作者也以一場結合藝術賞析的公益講座,致敬「舞臺姐妹」徐玉蘭、王文娟等前輩藝術家當年奔赴朝鮮戰場慰問子弟兵,並帶回了經典《春香傳》的壯舉。此次公益講座由青年作家、《明月千裡共嬋娟——王文娟傳》作者王悅陽,攜手上海越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楊婷娜、李旭丹共同帶來。
  • 記「中韓友好交流年」開幕式演出《春香傳》
    4月3日,慶祝中韓建交20周年暨「中韓友好交流年」開幕式演出《春香傳》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龍劇場上演。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一次官郭濚鎮等與近千名中韓觀眾一同觀看了這臺精彩的演出。  中韓非遺同臺震撼全場  「木槿怒放撲鼻香,牡丹初綻吐芬芳。漢江和長江,山水遙相望。
  • 「戲碼頭經典時刻」越劇——《春香傳愛歌》
    朝鮮古典文學名著《春香傳》,它的故事在朝鮮半島可謂是家喻戶曉,被譽為朝鮮版的《紅樓夢》。該劇講述在朝鮮李氏王朝中葉,南原府藝妓月梅的女兒成春香,在廣寒樓前邂逅當地使道子弟李夢龍,互生愛慕,私訂百年之約。
  • 越劇《春香傳》:從「聽戲」到「看戲」,美哉
    又是冬天,還是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郭小男導演的《春香傳》首演,好似看到了新版「梁祝」的姐妹篇——才子佳人的故事沒有變,而歌舞場面成就了全劇的樣式感!端午節慶,少女們擊鼓舞蹈,合唱群舞的段落並不僅僅用於開場渲染氛圍,而是延續了整個第一場戲。
  • 越劇《春香傳》首演·杭州日報
    12月7日、8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年度大戲《春香傳》在杭州劇院進行了首演。 越劇《春香傳》取材於朝鮮族家喻戶曉的同名古典文學名著,講述的是藝妓成春香和貴公子李夢龍之間迂迴曲折的愛情故事。在韓國,《春香傳》的文學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紅樓夢》。雖然是韓國故事,但就劇情而言,和中國越劇常見的「才子佳人後花園」其實相去不遠,所以,對越劇迷來說,毫無違和之感。
  • 94歲著名藝術家王文娟,丈夫孫道臨,曾主演戲曲電影《紅樓夢》
    No.112月19日,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越劇「王派」唱腔創始人王文娟94歲的生日,在此,娛文娛視祝王文娟老藝術家生日快樂!健康長壽!No.2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原名王彩娟。12歲那年,她拜越劇小生竺素娥為師,1939年2月,第一次走上舞臺出演了《投軍別窯》中的王寶釧。1942年,王文娟學藝滿師,以「小竺素娥」藝名在上海郊區小型戲班擔當主演。
  • 越劇王派創始人王文娟簡介及其代表作欣賞
    王文娟於1926年12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黃澤鎮坑邊村。由於家境經濟狀況原因,小學未上完就不得已輟學。12歲隨表姐學戲,拜表姐為師,她的表姐就是被譽為越劇皇帝的竺素娥(1916~1989)女,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 「比韓劇更好看」的越劇——小百花《春香傳》12月7日杭州首演
    其中,作為朝鮮民族獨創的傳統表演藝術,《春香傳》已經成為板索裡的代表作,而板索裡與電影的大膽結合也成就了電影版的《春香傳》,這部電影也是首部入圍坎城電影節的韓國電影,被譽為「韓國電影的傳奇」,而唱劇版的《春香傳》更躋身這個朝鮮族唯一戲曲劇種的傳統演出劇目之首。    早在1954年,越劇前輩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就曾將《春香傳》搬上了越劇舞臺,轟動一時,至今傳唱。
  • 韓國式的花好月圓——春香傳
    >史上最宏偉韓國片  第一次聽說《春香傳》是去年的坎城時節,朋友說它是有史以來最宏大的韓國片,林權澤導演(IM Kwon-Taek)動用了8000演員、12000戲服和四個月時間來完成拍攝該片。  後來才知道,《春香傳》是5月17日晚10:30在羅米埃日劇場(坎城主會場,電影節開幕式舉辦地點)放映,影片結束後旋即在附近的咖啡廳舉行慶功會,並且一直喧騰到第二日晨。電影公司老闆這樣形容自己的坎城遭遇:「全場2250名觀眾起立鼓掌,而且長達六分鐘,這真讓我全身顫慄。」  據說,這是那次坎城最長的一次掌聲。
  • 「傳統紅」搭配「科技黑」 95歲長江劇場全新亮相
    昔日長江劇場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汪偉秋10月15日報導:從老牌「中國話劇大本營」到百變戲曲匣子。闊別25年之後,95歲長江劇場今日回歸,正式運營。「環人民廣場演藝區」又增添了一位有資歷的「新」成員。  「根據現有硬體設施特點,長江劇場功能定位為先鋒性、實驗性、創新性小劇場,以戲曲為主,兼顧戲劇類演出和教育展示活動。」據長江劇場總經理夏天介紹,長江劇場建築面積3055平方米,包含兩個小劇場,「紅匣子」和「黑匣子」,觀眾容量分別為230和100人。體量不大,但是小巧玲瓏特色十足。
  • 浙江小百花帶來《春香傳》 溫州人周國清任製作人
    去年底,「小百花」第二部「青春大戲」《春香傳》隆重亮相。猴年正月十四(2月19日),《春香傳》作為我市新春第一臺大戲將在溫州大劇院隆重上演,而這臺大戲的製作人正是從溫州走出去的藝術家周國清。  緣起「梁祝」  說起周國清,溫州文化界記憶猶新。
  • 《春香傳》有關「春香與李夢龍」的愛情故事!
    《春香傳》所傳誦的有關「春香與李夢龍」的愛情故事,對於韓國人來說,其意義與深遠的影響,就像西方人心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國人心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蘇三與王金龍」。流傳的不僅是悠遠動人的故事,還有未被歲月掠走的歷史、文化與傳統生活的奇異化石。
  • 「精彩回眸」當《天仙配》遇上了《春香傳》,品品戲曲舞臺上的那些...
    首先,讓我們共同走進屬於他們的黃梅回憶錄~那一年,12歲的楊俊和13歲的張輝,一同走進了安徽黃梅戲藝術學校的大門,那個充滿誘惑的舞臺緊緊地牽引著他們。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兩個人總是形影不離地出現在練功場,「金童玉女」這個稱號,就此在師生間傳開。
  • 94歲「林妹妹」王文娟:越苑春秋 夢圓「紅樓」
    94歲「林妹妹」王文娟:越苑春秋 夢圓「紅樓」 2019-10-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黃鈺涵   中新網上海10月20日電 題:94歲「
  • 用漢語演繹韓劇《春香新傳》
    圖為《春香新傳》演出現場  日前,一出改編自韓國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春香傳》的話劇《春香新傳》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千人禮堂上演。  「演話劇,學漢語」漢語教學新模式  《春香新傳》整場話劇用中文演繹,不僅用詞準確,還使用了許多成語,如日薄西山、山盟海誓、赫赫有名、壽比南山等,甚至還有許多現代中文流行用語,如:高富帥、白富美、不靠譜、淡定、浮雲、鑽石王老五、屌絲、官二代等。
  • 網易娛樂頻道--《春香傳》不如《滿清十大酷刑》
    看過《春香傳》的,都知道這部片子根本沒什麼藝術而言,犯不著拿巴贊、克拉考爾、麥茨什麼的胡亂扣大帽子。那麼,作為一個通俗故事,觀眾們關注的首先就通常是演員了,漂亮的自然受歡迎了——這是人類本性中的窺探欲所決定的。所以,唐伯虎選擇秋香而不選石榴姐。理由只有一個:秋香更漂亮。相比之下,《滿清十大酷刑》中的翁虹和吳啟華明顯比《春香傳》中的兩個無名小卒高三個檔次以上。
  • 王飛燕:《〈春香傳〉的中文翻譯與改編》
    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張友鸞古文造詣不淺,且對中國古典戲曲的語言非常熟悉,曾親自改編並創作過戲曲作品,因此他在翻譯中採取了很多類似中國戲曲的唱腔的形式來翻譯原作中的歌,非常貼切。最後一點是,大多數的譯本並未將原作中的詼諧與滑稽的內容很好地加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