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屋裡的丫鬟高達16位,被紅學人議論最多的有兩位,即襲人和晴雯,還有她們二人之間的明爭暗鬥也是家常話題。對於寶玉而言,這兩人好比他的左膀右臂,手心手背都是大寫的心疼。襲人與寶玉有肌膚之親,兩人情深自不必說,襲人更是多次以情挾持寶玉。晴雯仗著著寶玉的寵愛,雖任性妄為,但對寶玉亦是一片真情抵萬金,病補雀金裘就是實例。
但是怡紅院裡除了襲人和晴雯這兩位,另一位也不容忽視,她就是麝月。提起麝月,賈府王夫人對她的評價是:和襲人一樣,笨笨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王夫人是錯看了她,以下觀點重在還原一個智者麝月。
無為而治的生存法則
無為而治,道家哲學的經典思想。對於一國之君,它是一個治國理念,對於普通百姓,它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它的博大精深在於既適合大人物用以把控大局,也適合小人物用作生存法則。
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不勉強作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句話出自《道德經》57章,主體是講君主對於臣民的影響力,君主無為而治,臣民自然受到教化,不起戰事,百姓自然富足,不追求奢侈的欲望,臣民自然純樸。
君主與臣民的關係,在此體現為一種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君主不對臣民進行幹擾,那麼臣民自然沿著他們的軌道發展,而君主的無為實際上推動了國家的發展,這種更高級的無為,也叫作「無為而無不為」。
對於一個人而言,「無為而無不為」則體現為一種內在與外在的關係。作為個人,客觀上無力改變外在的世界,但是可以通過改變個人的內在,對外在世界產生影響力,從而推動外在世界的進程。因此,個人的「無為而治」重在修己。
紅樓夢中,大觀園裡的眾少女,她們無力改變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轉而修煉自己,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秉持無為而治的生存法則。比如黛玉,憑著自己強大的文學修養,在詩社屢奪桂冠,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兩比如探春,嚴以律己,謹守封建禮教,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贏得了賈母和王夫人的另眼相看。
同樣,在怡紅院裡的眾丫鬟當中,將無為而治的生存法則運用得最好的人是麝月。寶玉視襲人與別個不同,而晴雯以個性取勝,相比之下,麝月顯得不上不下,但她與寶玉的關係也有著不同尋常的親密感,同樣將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維護得井井有條。
小說裡怡紅院的大丫鬟有八位之多,文中寫得最多的是襲人和晴雯,紅學界素有晴為黛影,襲為釵副的說法,襲人和晴雯對於寶玉的重要性,我們從太虛幻境的判詞便可窺知一二。賈寶玉看到的判詞第一位是晴雯,第二位是襲人。其次有所表現的大丫鬟便是麝月。她與寶玉有一個場景,說來也很是浪漫,那就是寶玉為她篦頭。可見,麝月在寶玉心中也是有一定位置的。
晴雯早逝,襲人另嫁蔣玉菡,麝月曾抽到荼蘼花的花籤,按照脂批的描述,最後陪伴寶玉到最後的丫鬟唯有麝月。作為下線最晚的大丫鬟,一定有她的過人之處,比如平兒,夾在王熙鳳與賈璉之間,能從容的處理三人之間的關係,實在是一種大智慧,她的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同樣令人敬佩。
麝月和平兒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最明顯的就是品質方面:低調與寬容,在其位謀其職,不逾矩。比如,第20回,襲人生病,眾丫鬟都去戲耍了,唯有麝月留在屋裡。寶玉見狀問她,她卻顧左右而言它,被寶玉看穿,她才說出真相,原來她體恤老媽子小丫頭的辛苦,自願留下看著滿屋的火燭。
麝月首先謹守一個丫鬟的職責,而不是如司棋、晴雯等人,將自己視為賈府裡的副小姐。樹大招風,再加上一個張揚的性格,司棋和晴雯的結局似乎是可以預見的。而麝月不一樣,她是懂得退讓的人。
緊接著主人賈寶玉便認定她是第二個襲人,操心的命,於是疼惜她,要為她篦頭。這時辣妹晴雯回來拿錢了,看到二人如此親密的接觸吃醋了。酸言酸語說了一通,還得加上動作,摔帘子出去了,而且出去還耍個心眼,還要偷聽寶玉和麝月要說什麼。寶玉笑說,滿屋裡就只她磨牙。麝月忙向寶玉示意他不要說了,寶玉也立馬會意,晴雯果然又跑進來不依不饒質問。
通過這一細節,我們不難發現麝月的幾個特點,第一,責任感強。第二,對上級和同事相當了解。第三,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受歡迎。
我們再看麝月的不逾矩。第58回,芳官在怡紅院因為洗頭和乾娘吵了起來,乾娘便借著管教的名譽動手打了她。芳官可是大觀園裡的頭牌正旦,怡紅院裡的丫鬟自然都向著芳官,為她出頭。襲人春風化雨似的教誨不管用,乾娘乾脆又打了幾下芳官。晴雯頂著爆炭脾氣出場,聲色俱厲的一頓呵斥,也不好使。
襲人便把麝月請了出來,麝月到場,以規矩震懾住了芳官乾娘。第一,在主子屋裡教導女兒不合規矩,這是其一;其二,即便你是親娘,各丫鬟一旦分了房,管教她的自然首先是主子。其三,小丫鬟們在主人房裡首要任務就是跟著大姐姐們學著做事,縱有不是,大姐姐們打得,乾娘也打不得。三條下來明確一條規矩,就是在怡紅院這個職場裡,沒有老娘管理女兒的規矩。
但是麝月還有更絕的一招,說等老太太外出回來,回了老太太,煞一煞大家的威風,看你們這些人多麼不稱職,不為寶玉著想,還反增他的煩惱。再者,乾娘今天打自己乾女兒,保不齊明兒就會連她一塊打了,越發沒了規矩。
麝月幾句話下來控制了場面,關鍵時刻,她頭腦清晰,臨危不亂,以理服人。最根本的一條,她不會引起同事的嫉妒,不搶佔同事的風頭。正如平兒一心輔佐王熙鳳,但時刻銘記自己的位置,絕不逾矩,麝月也是這樣。
因此,麝月在怡紅院的生存法則在於,無為而無不為,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事有分寸,該出手時再出手,這正是一個人內在的高貴品質。
吵架妙用36計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堪稱我國古代謀略學的雙璧,影響深遠。王熙鳳慣用伎倆,在尤二姐身上用了不少計謀,其中不乏用到36計,什麼借刀殺人,笑裡藏刀,隔岸觀火,都可以套上。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一心為了整垮尤二姐。
麝月也用36計,但她的目的飽含正義,為弱勢群體發聲,值得敬佩。我們看58、59這兩回,麝月分別在這兩回當中參與處理了兩次紛爭。58回是替芳官發聲,具體情形上面已述。
59回,還是那位乾娘,她實際上是寶玉屋裡丫鬟春燕的親娘。原系榮府三等人物,只負責洗刷之類的工作,不曾到過榮府之內,因此對於內幃規矩一無所知。後來賈府為省親從南方買了十二個伶官進來,每個伶官都認了乾娘,芳官認的乾娘便是春燕親娘。從此這位乾娘脫離了洗刷工作,開始新的徵途,照顧這些伶官的衣食起居,剋扣用度,從中撈取了不少油水,擺脫了貧窮的境地,也嘗到了賈府這顆大樹的甜頭。
由於宮裡的老太妃薨逝,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內不得設宴音樂,於是這些伶官養著也沒了用處。說到遣散,沒幾個願意去,於是她們又被發配到了大觀園各房裡,那些婆子們也跟著上位進入了榮府內幃。
但是前面說到,這些老婆子們對賈府的內幃規矩一概不知,鬧了不少笑話。58回麝月便是利用這點震懾住了乾娘,也算是聲東擊西。後來這位乾娘還想跑進去替寶玉吹湯,被呵斥了出來,受到了眾人取笑。59回乾娘又坐不住了,上回打幹女兒,這回打得是自己親女兒,而且是在怡紅院外,這下總不會招致責罵了吧。但事實是,連親女兒也不向著她,寶玉眼中的「魚眼睛」,這是有多不受年輕人待見呢?
怡紅院外種了不少花草,自從探春實施個人承包責任制之後,園子裡各區便有專人看管了。所以折個花草也是件大事兒。春燕和鶯兒在外折花草編籃子,被看管的婆子看見了。這婆子與春燕媽是姐妹,因不敢向鶯兒撒氣,便對春燕又打又罵,隨後親媽也加入打罵陣營,春燕便跑回了怡紅院。恰碰著襲人,向其求救。
怎奈這婆子來了幾日,見襲人不言不語是個好性子,遂與襲人頂嘴。氣得襲人回了屋。麝月見狀,先是給春燕使眼色,讓她躲到寶玉身後,隨後柔中帶剛說,我們這些有臉面的人向你討個人情能討來麼?隨後春燕把在園外鶯兒的事兒也一併說了出來,這位乾娘算是自毀前程。
寶玉埋怨她得罪親戚,麝月手握把柄便派人去請平兒來說理。平兒立即派了小丫頭來聲援麝月,說叫人把乾娘拉出去打四十大板,攆走了事。這下乾娘才知道惹著了個厲害角色,又是給襲人道歉,又說自己是個寡婦如何的可憐。從此後這乾娘再也不敢撒野了。
我們看58、59回,麝月出面幹涉的這兩場爭鬥,她的言論始終圍繞在賈府的規矩上,其次便是搬出負責執行規矩的上級領導來壓鎮。這樣的策略在36計中便是典型的「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從鐵樹開花延伸出來的,在軍事上,一般指借著別人的聲勢來壯大自己的威風,以震懾服敵的一種謀略。不得不說,麝月是一個有智慧的丫鬟。
綜上所述,麝月並不像王夫人口中所說的「笨笨的」,也不像寶玉口中所說的「又一個襲人」,而是一個在複雜環境中能正確認識自己,秉著無為而無不為的生存法則,謹守本職工作,寬以待人,關鍵時刻不退縮,以智取勝,既贏得上級欣賞,又得到同事認可的職場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