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界首有句俗話,叫做:界首集的南門,有個大義。
何為大義?也就是說,做人要以仁義為上,做生意不能見利忘義。界首這塊兒地處兩省交界,來來往往做生意的多,大義就是每個人的心裡那桿秤。
宋代之時,《元豐九域志》始有界溝鎮之名。當時老城不大,南北長二百五十多米,東西寬五百多米,四周以黃土築成寨牆,上開十個寨門。城內商戶不足百戶,人口不過五千。範圍南到大義街南首,緊靠沙河;北到至公街南側第一小學(今四中);東到臧家公館(縣供銷社家屬院);西到新華街西首。老城內南北縱橫四條街,是為大義街、花布街、笆子街、大關帝巷。老人常言老界溝集為四街十大門,即源於此。
界首集的南門,就叫做大義門。大義門建在沙河堤岸上,前有紅石條臺階直通河下,是當時有名的大碼頭,後為界首第一渡口。八十年代初,界首出版《王莽趕劉秀》民間故事集,搜集有《關帝廟的傳說》一文,文中後人回憶:大義門四面兒是金龍吞珠的大紅柱子,上面是淡綠色的挑角兒琉璃瓦,東西南北四個角上掛著四個迎風大銅鈴鐺,要多氣派有多氣派,進去的出來的都打這門裡過!
饒保東提供
南起大義門,北至大關帝廟(位於今新華街,現不存),這之間南低北高的街道即是大義街。「七七事變」之後,戰火蔓延。日軍對國民黨統治區實施經濟封鎖,人民日用必需品如火柴、煤油、食鹽、糖等奇缺,藉此,位於兩省通衢孔道的界首,商戶雲集,走私猖獗,藉助水運地理優勢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小上海」。大義街因有大義門裝卸碼頭優勢,街內商戶雲集,俱是行棧,其中最大的商行是「德勝公司」,主營外商品種,如亞細亞煤油、炮臺牌、哈德門洋菸等,前店後庫,也有少量棉布綢緞店。位於大義街卅六號的界首信中煙廠,主打產品「大金城」牌香菸,煙標上所使用的城樓圖樣,當是大義門的繪本。
大義街南首、大義門裡邊路西的樂天居戲樓,始建於1929年,是界首第一家戲園,由郭子原、郭明甫出資合建,上下二層,可容納七百名觀眾,內分池座、樓座、站籤3種,男女分坐。1947年4月16日,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分區司令員魏鳳樓率部到界首剿匪,在沈鹿淮縣人民武裝大隊的配合下,打跑了國民黨聯防區大隊,第一次解放界首城。據張士友老人回憶,黎明時分聽到西方啪啪地響起了槍聲,他急忙起床打聽消息,才知道是共產黨魏鳳樓的部隊來了。吃過早飯,聽聞魏鳳樓司令員在樂天居召開群眾大會,他隨眾進去,只見人坐得滿滿的,魏司令的聲音很洪亮,向民眾宣傳黨的政策,要求大家遵守秩序,不要聽信謠言。散會後,魏司令去了界首鎮商會會長饒紹周的家,饒已逃走,魏部沒收其部分財物並分給貧苦人民,於傍晚時分撤離界首。
1947年10月1日,界首市解放。48年至49年期間,鑑於界首周邊殘匪被肅清殆盡,群眾生活穩定,市政府決定整頓城市,進行擴建,原老城牆寨門均被拆除,大義門也不例外。樂天居戲樓於1948年廢毀。
其後,大義門碼頭廢棄,作為臺階的紅石條被撬下移作市內明溝上的路橋。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路溝填平,這些石條現已難覓蹤影。受水路交通衰落的影響,大義街完全失去了商業作用,沿街店鋪紛紛關閉,僅南首有一家俗稱豆腐店的豆製品加工廠,八十年代中期,豆腐店關閉,大義街終繁花落盡,令人扼腕嘆息。
1976年,原界首磷肥化工廠轉產為界首縣捲菸廠,以機械驅動,生產「界首」、「春燕」、「雙喜」等多個品牌的香菸。其間,試製生產了「大義門」牌香菸,煙標樣式仿照上海名煙「大前門」,其大義門圖像似是取自「大金城」煙標,但又作了進一步的美化,勾起了多少老界首的記憶!可惜,由於經營不善,縣捲菸廠於1978年停業,這枚煙標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最美好的一頁。
春節之後,我帶著照相機,從大義街的北面一直向南走到河堤上,一路拍照,記錄下眼前的景象。老街有小部分蓋起了還算好看的住宅,而大部分地方,依舊是破敗不堪的低矮平房。街心有一間坍塌的老屋,空曠見天,殘留的土坯牆體倔強矗立,讓人心中留下無盡的蒼涼。作為沿河的棚戶區,大義街納入老城區改造規劃是遲早的事情,經濟社會的發展會讓百姓生活得更好,相信承載界首老城記憶的這條老街,其寓意深刻的大義二字,將會永遠流傳下去。
資料來源:《界首縣誌》、《安徽省界首縣地名錄》、《界首文物志》、《小上海歲月》、《界首史話集萃》
作者:柴進
通聯:皖界首市委老幹部局
郵編: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