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大院第七代後人憶喬致庸:家教嚴格

2020-11-25 騰訊網

  喬家大院的子孫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劉雅婷

  張雷

  在天津和平區赤峰道74號,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小洋樓,這裡就是「晉商翹楚」喬致庸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大德通票號」。1943年,喬氏家族第七代喬燕和就出生在這裡。從她保留的一張兒時與父親的合影中,人們還能看到那塊已經消逝的「大德通票號」木質招牌。

  2006年,通過電視劇《喬家大院》,人們對喬致庸以及喬家的傳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民間甚至流傳「從政必看曾國藩,經商須學喬致庸。」而把這段歷史搬上電視螢屏的,正是喬燕和。不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她,並沒有傳承喬家的衣缽從商,而是15歲入梨園,研習崑曲幾十年。

  8月3日,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在北方崑曲劇院排練廳見到了喬燕和,年近古稀的她正帶著學生們排練新戲,一顰一笑,一招一式,生動傳神。雖然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但喬燕和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個魂牽夢繞的家——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喬家大院。1990年,喬燕和第一次回到喬家,「當我第一次看見喬家大院時,感到很震撼。這裡雖不是山西最大的宅院,卻記錄著喬家幾百年來的興衰,沉澱著祖輩們幾百年來的晉商精神。」

  喬家的經營之道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經濟學家梁小民曾做過統計,從明朝初年到民國初年的500多年間,4大晉商的年總收入甚至趕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在清代全國的商業領域中,人數最多、資本最雄厚、分布最廣的也是晉商。喬致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818年,喬致庸出生在山西祁縣一個商賈世家,是喬家第三代,人稱「亮財主」。他執掌家務期間,喬家日益興盛,成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戶。其下屬「復字號」(喬家商號名稱都冠以「復」字,人們將其統稱為「復字號」)稱雄包頭,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喬家另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遍布全國各地商埠、碼頭。至清末,喬家已經在全國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數千萬兩白銀。有人說,喬家鼎盛時「富可敵國」,對於這一盛況,喬燕和並沒有聽家人提起,她唯一聽說的是,喬致庸晚年時給北洋水師捐過一艘軍艦。

  作為第七代,喬燕和並沒有感到自己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在她兒時的記憶中,喬家的家規很嚴格。「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許浪費,不許丟米粒。大人們還嚇唬說,女孩子如果把米粒剩在碗裡,將來就會找一個『麻子臉』的丈夫。」長大後,喬燕和才漸漸從爺爺和父親那裡了解到一些家族的歷史。

  喬燕和說,喬家的先祖是一位叫喬貴發的貧苦農民。乾隆初年,先祖為了擺脫貧窮,離開家鄉山西祁縣喬家堡到塞外謀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走西口」。10餘年後,他和同鄉開了一間經營糧雜的小字號「廣盛公」,但由於生意不景氣,面臨破產。「在關鍵時刻,先祖的生意夥伴看他為人好,相約3年後再來收欠帳。先祖就這樣起死回生,3年後不僅還清了欠款,生意還興隆起來。」此後,喬家就立下家規,「慎待相與(生意夥伴)」。就是說,一定要謹慎考察生意夥伴的人品信譽,不本分老實的人就是利潤再大,也不與之交往;一旦結交,在對方遇到困難時,就要竭力相助,即使明知無利可圖,也不絕交。「從此,喬家有了經商重誠信的條規。不過,真正將喬家家族生意發揚光大的,還是祖爺爺喬致庸。」喬燕和說。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談起祖爺爺,喬燕和相當欽佩。「小時候,爺爺時常會提起祖爺爺,說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祖爺爺性格豪爽,80多歲了還能大口喝酒、吃肉。他一直堅守家規,誠實守信,聰明卻不精明。祖爺爺很有文化,而且有創造力,總能在關鍵時刻抓住機遇。特別是在動蕩的年代,他能將喬家產業做大,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用人。」

  喬燕和說,喬家有條規矩:大小字號的掌柜,都不能由喬家人來擔當,而是選擇德才兼備的外姓人,並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祖爺爺看人眼光很準,破格提拔了很多人。他培養的一位叫賈繼英的人,後來成了中國第一任銀行行長。」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路過山西因為缺少盤纏,只能向晉商借貸。許多山西商人都婉言推託,只有喬家「大德通」太原分號的經理賈繼英答應了。他沒有請示,無償向朝廷捐了30萬兩白銀。喬致庸聽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提拔了他。後來,慈禧太后躲過災難回到北京,為了還喬家的人情,將大量的政府稅收匯兌業務交由喬家來經營。籌備戶部銀行時,慈禧又想起了賈繼英,下旨授他官職,同時籌辦戶部銀行,賈繼英出任第一任行長……

  喬燕和在籌拍電視劇《喬家大院》時,看到了很多史料。「當年,喬家曾有個大掌柜叫馬荀。因為他不識字,遇到需他籤名時,『荀』字經常寫成『苟』。當時商號能寫會算的人很多,祖爺爺卻選了一個文盲管理大商號。」喬燕和說,其實馬荀原是喬家在包頭「復盛西」商號下屬糧店的一位小掌柜,但他經營有方,糧店連年盈利,甚至「復盛西」商號還需要這個小糧店來貼補。原本,一個小店掌柜是無資格面見大財東的,但馬荀來到祁縣時,稱自己是「大掌柜」,要求面見大財東。喬致庸感到奇怪,便召見了他。喬燕和說:「馬荀把包頭的商業情況當面向祖爺爺做了匯報,祖爺爺發現他講得頭頭是道,是個人才,就另給了他錢作資本,來獨立經營糧店。」後來,馬荀果然出手不凡,為喬家賺回了大把銀兩。

  喬燕和告訴記者,那時喬家的票號就已經有了股份制,員工可以根據資歷和功勞的多少分得股份,每年定期分紅。喬家也特別注重員工的利益,在喬家商號有這樣的規矩:每年夥計們都有帶薪的年假,如果要回家探親,除了發放寄存的工錢外,商號還要另外給夥計做3套衣服,讓他衣錦還鄉。所以,當年進了喬家,就像是今天當上了公務員,衣食無憂。

  唯無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

  喬家當年擁有大筆財富,喬致庸為了防止子孫沾染惡習、不求上進,定下了嚴格的家規。「祖爺爺治家極嚴,有六不準:不準吸毒,不準納妾,不準虐僕,不準賭博,不準冶遊(男女出外同遊),不準酗酒。我想喬家興盛200年,富了六代,這也是內在原因。」

  喬致庸共有6個兒子,對他們的教育盡心竭力。在喬家,《朱子治家格言》是兒孫啟蒙必讀的書籍,如果誰犯了錯,喬致庸就會責令他們跪地背誦,直到承認錯誤,磕頭謝罪。他還常告誡兒孫忌「驕、貪、懶」,教育兒孫「唯無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氣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知欲圓、行欲方」,「待人要豐,自奉要約」。

  喬致庸也曾想在兒子中尋找繼承人,卻無一理想人選。他對兒子也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長子不可委以重任,因為他驕橫跋扈;次子個性暴烈;三子過於老實,不是經濟之才;四子樸實遲鈍,不善於說話;五子是個書呆子;六子體質瘦弱,難當大業。最後,只能把家業交給了長孫喬映霞,也就是喬燕和的爺爺。

  「這可能是看中了爺爺身上有和他相同的品質——守信、敢作敢為。」喬燕和說,爺爺少年時正值康梁維新變法,他對康、梁二人很崇拜,對西方文化也很欽慕。「爺爺思想先進,在老家祁縣創辦過私塾;在別人還穿長袍旗袍時,他就穿上了西式衣褲,大家甚至笑話爺爺穿著褲子站著尿尿。」

  「先派」喬映霞很好地繼承了喬家誠懇踏實的經營風格,「寧可少賺錢,不能失信;寧可不賺錢,不能失信;甚至,寧肯賠錢也不能失信。」為了守住「信義」二字,不惜賠上身家。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馮玉祥等聯合發動反對蔣介石的戰爭。當時山西發行的鈔票是「晉鈔」,閻錫山失敗後,晉鈔迅速貶值,跟新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大概是250000∶1。喬家「大德通」票號的存款以山西本省的最多,如果對存款戶以晉鈔付出,大德通就可趁機大賺一筆。但喬家沒有這麼做,幾乎動用了家族的全部積蓄,用新幣付給存戶。存款戶沒有吃晉鈔貶值的虧,而已經陷入困境的喬家,則虧空數萬兩白銀,雪上加霜,讓「大德通」徹底走向了沒落。

  對於家族的這段歷史,喬燕和記憶猶新。「爺爺說『大德通』是為此倒閉的。我們這麼大的店號,不至於讓自己陷入到衣食無著落的地步。但對一個個儲戶來說,如果我們不這樣,他們就可能身家性命不保。」喬家一直堅持著這樣的賠本買賣,直到1952年,最後一家「大德通」錢莊關了門。喬家兩百年充滿傳奇的歷史也宣告終結。

  「以前父親就想為喬家立傳,可惜1993年父親突然辭世,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十幾年來,這似乎是一個心結,常常縈繞在喬燕和心頭。「前人做了很多事情,如果我們不去總結繼承,就會慢慢荒廢並被人們遺忘。」2003年,退休的喬燕和終於有機會籌拍了電視劇《喬家大院》,她沒有想到,這部電視劇會那麼火,喬家的經商和處世之道一下子傳遍了大江南北。

  現在,喬家已是第九代了。「喬家後人大多是公職人員,屬於工薪階層,普通而平凡,但還是很重視教育。」喬燕和介紹,家族中20個子女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大多數人都在北京,因為人太多,工作也忙,在商議家族事務時,只好各家派一個代表參加。每隔幾年,家族成員會一起去大院兒聚會,也是對前輩的一種懷念。」喬燕和說:「喬家的生意終結了,可喬家的精神卻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我們這個家族70多口人,沒有一個『作奸犯科』的,喬家的後人們也一直恪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誠信忠義。」

(環球人物雜誌)

相關焦點

  • 喬家大院有後人嗎,喬致庸有幾個兒子,分別怎麼樣了?
    喬家大院的第1代開山祖師叫喬貴發,開了一個小字號廣盛公。一開始生意不景氣,差一點倒閉。但他的合作夥伴都認為他人品不錯,處事公道,就相約三年後再來收欠款。結果三年後,他把生意發揚光大,改為復盛號。
  • 喬家大院的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如今混的怎麼樣?
    喬家大院的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如今混的怎麼樣?而我今天所要講述的就是類似於這樣的一個電視劇《喬家大院》,《喬家大院》講述的是一個喬氏家族的興衰經歷,喬氏家族是以經商為主,從第一代喬祖父開始,其中經歷各種挫折,將喬家發展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商家大戶,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更是因為掌門人換成了受過西洋高等教育的喬致庸,喬家就跟進了歷史的腳步,發展的更繁榮了。
  • 喬家大院後人現在何處?喬致庸幾個兒子,現在混得又怎麼樣了呢?
    說起喬致庸不得不說其是個人才,從沒有經商經驗的他,卻把喬家大院經營得井井有條,使得喬家大院能夠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經久不衰幾百年。
  • <喬家大院>後的真實:喬致庸和他的後代
    「到喬致庸的生平就有了比較準確的記錄。」武殿學說,「他出生於1818年,去世於1907年,活了89歲。在整個喬家前幾代人中,喬致庸是最長壽的一個。」歷經兩代人經營,到喬致庸出生時,喬家家境已經比較富裕。喬致庸青年時代已經考中了秀才,《喬家大院》的作者兼編劇朱秀海說,他的生活本來應該與商道無關的。「當時喬家有三門。
  • 喬家大院後人在何處?當年喬致庸的幾個兒子,現在發展得怎麼樣?
    說起喬家大院,我們首先就想到了當時晉商發展的繁榮景象。而且他們留下的喬家大院現在已經是國人旅遊最喜歡去的地方,在這裡你們能想像出當時喬家大院的風貌和繁榮。而且據說喬家大院已經在準備上市了,這可是個好消息。
  • 喬家大院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後來都做什麼了呢?
    喬家大院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後來都做什麼了呢?清末經濟發展是比較快的,也因此當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很多成功的商人,我們今天要說的喬家人就是其中一個。直到現在,喬家大院還是陝西非常著名的一個景點,畢竟他也是記錄著喬家幾百年來的興衰,沉澱著祖輩們幾百年來的晉商精神。在天津和平區赤峰道74號,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小洋樓,這裡就是「晉商翹楚」喬致庸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大德通票號」。而我們對喬家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喬致庸了,那麼他的幾個孩子,如今現狀如何了呢?
  • 喬家大院後人都去哪了?喬致庸的幾個兒子,現在生活過得如何?
    喬家大院後人都去哪了?喬致庸的幾個兒子,現在生活過得如何?喬家大院是晉商的代表,現在這座老院子也成為了晉商文化的標誌。在經歷了起起伏伏後,喬家大院在第三任喬致庸接手之後,讓喬家大院變得越來越紅火。作為喬家第三代喬致庸最初一心想要好好讀書來考取功名來光耀門楣。但家族生意在受到太平天國運動以及農民起義的影響,讓家族生意備受影響。最後喬致庸選擇棄文經商,一舉讓喬家東山再起。雖然沒有接觸過做生意,但喬致庸卻是個天生做生意的料。他一直秉承誠信原則,以德經營,更訂立家規,讓喬家大院達到了巔峰。
  • 喬家大院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如今現狀如何?
    喬家大院後人何在?喬致庸的幾個孩子,如今現狀如何?要知道,以前古人們對於經商一類的工作都是有點看不起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其他方面的工作來謀生。這裡就是晉商的起家之所——喬家大院。它的創始人叫喬貴發,本是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種田。最後收益怎麼樣,一部分原因都是要看天氣的,有一次遇上田地大旱,便決定下海去做生意了。
  • 喬家大院的主人後來如何?喬致庸的六個兒子,後來過得怎麼樣?
    談及民間建築藝術,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可謂是聞名於世。很多小夥伴可能是通過這幾年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中了解到喬家大院和喬致庸,那么正史上,喬家大院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現實中的喬家大院一共有六個大院子,二十個小院,三百一十三間房,喬家大院在民間也算是頂級豪宅,讓普通老百姓望塵莫及。
  • 喬家大院後來如何?當年喬致庸的幾個兒子,現在混得怎麼樣了?
    喬家大院後來如何?當年喬致庸的幾個兒子,現在混得怎麼樣了?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始建於1756年,分為6個大院,20個小院,大門為城門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古宅,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被稱為「北方居民建築的一顆明珠」,素有「皇宮看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七七事變之後,全家逃亡,剩下空院,只留下部分家丁來看守。1985年,祁縣政府利用這所民宅成立祁縣民俗博物館。
  • 喬家大院的後人今何在?大多碌碌無為,唯有小兒子結局最悽涼
    今天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就是那時土豪喬家的見證者。313間房,4175平方米的面積,喬家大院的這幾個簡單數字就把幾百年前喬家的豪氣盡顯出來了。那麼這個土豪家族的後人如何了呢?1756年,喬家大院建成,而這個老宅還親眼目睹了家族的發展過程。起初,喬貴發只不過憑藉平板車解鎖了他們家經商致富的模式。不過在貴發公這一代時,整個喬家還沒達到富可敵國的地步。
  • 喬致庸時期的喬家大院,究竟多有錢?
    皇家有紫禁城,民間有喬家。山西喬家在喬致庸時達到鼎盛,光建造喬家大院就花費200萬兩白銀,據說喬家大院的每塊地磚下都埋有一個銅錢。那麼喬家在喬致庸時期,到底多有錢呢?喬致庸1818年出生於山西喬家,幼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長喬致廣養育長大,是喬家的第四代當家人。
  • 喬家大院富甲一方,為何日本侵略時不打劫?看看門口掛的啥!
    大家一定都看過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喬家大院》,這部劇以喬致庸為原型,講述了他棄文從商的發家史,正是他的努力奮鬥讓喬家富甲一方,成為當地有名的望族,那麼後來日本侵略戰爭開始,為何到了喬家大院卻沒有打劫呢,其實這正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一代晉商喬致庸簡介 喬致庸後人有哪些
    喬致庸內心就是這樣一個民本主義的思想。 這個精神可以延續到喬家祖上。喬貴發是個草根階層,30歲都娶不上媳婦。但他最終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可謂情深義重。他們家有個報本堂的第一代先人,那個泥塑旁邊是個要飯的籃子和一根打狗棍。他們並不隱瞞自己祖上貧窮的歷史,反而要家族記住這些貧困史。不只是喬致庸,包括到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這一代,每到過年時候,他們都要用車拉著米麵,給那些貧窮的家庭資助,幫助渡過年關。
  • 喬致庸後人現狀!他留下了3條家規,隱藏著家族富過六代的原因
    一部火爆全國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也讓全國人民都熟知了曾經名揚四海的晉商。時光荏苒,隨著時代的變革,晉商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曾經的晉商代表喬家卻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依然活躍著。作為曾經的大富之家,究竟有何不為人知的奧秘?
  • 喬家後人現在想要拿回喬家大院,專家:堅決不行
    喬家大院是我們國家古代少數的民間大宅的代表,其價值是十分大的。在此之前,大家應該知道,有一部電視劇便叫做喬家大院,這電視劇可不是杜撰的,而是真實存在的。這喬家大院兒見證了喬氏家族的興衰,但是現在,喬家的後代已經沒有在其中居住的權利了。
  • 晉商代表,喬家大院的修建者——喬致庸
    喬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祁縣人,喬家的第四位當家,清末著名晉商,人稱「亮財主」。喬貴發有三個兒子,長子全德,但人丁稀少,便逐漸遜色下去;次子全義,這一支無心商業,醉心功名,基本都去參加科舉考取了功名;幼子全美,也就是喬致庸的父親,復盛公的大部分生意也都集中在這一支。喬致庸父親早亡,生意都由其兄喬致廣接管,他也是自幼由兄長撫養長大。其兄本來希望他像喬全義的子弟們一樣去考取功名。但喬致廣卻早早亡故,年幼的喬致庸不得不棄文經商,掌管喬家的生意。
  • 喬家大院:喬致庸是個什麼樣的人
    最近在看《喬家大院》,喬致庸這個形象深深感染了我,他那種遇到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讓我欽佩不已!喬家大院再看看時下網上流行的一幅圖,你怎麼想?喬致庸喬致庸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晉商肯定不是這樣的人。終其一生他都在跟天鬥!跟地鬥!跟惡勢力鬥!從不妥協。
  • 喬家大院的喬致庸有後代嗎?都是誰?
    而說到晉商,曾立志「匯通天下,貨通天下」的喬致庸,便不得不提。喬致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生於一個富裕的晉商家庭,開始的喬致庸也並沒有準備經商,而是立志讀書走科舉道路。但是,噹噹家的大哥因生意受到打擊一病不起之後,為了家族,喬致庸被迫接過了喬家的擔子。
  • 如果喬家後人想要回喬家大院,可行嗎?專家:於情合理,於法不符
    而提及晉商,喬致庸這個名字絕對是響噹噹的招牌,包括其住宅「喬家大院」,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而事實上,喬家大院的建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喬家大院最初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那時,喬家先祖落腳於此,便買下了當地的一塊地,修建房屋並定居了下來。在往後的時間裡,喬家逐漸依靠行商,躋身晉商名流之列。到了喬致庸這一代時,喬家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晉商支柱代表了。正是這樣的發家史,才最終造就了喬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