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遺址博物館(資料圖片)
作為今年央視中秋晚會舉辦地,應天門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網紅」城市地標。
如今,矗立在洛河北岸、輝煌壯觀的應天門,就是近年我市著力彰顯歷史文化等獨有的城市特色,對隋唐洛陽城宮城區城門——應天門進行復原建設的典型代表。
千年古都洛陽最有吸引力、最具競爭力的,無疑是歷史文化特色。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我市堅持守正出新,推進以文「化」城,把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群眾生活,持續提升古都文化的傳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助推洛陽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遺址正在「活起來」
洛陽是文化遺產高度富集區域,遺址區和歷史街區保護面積佔城市建成區面積的52%,大遺址保護範圍佔規劃區面積的13%以上。
進入新時代,肩負著省委省政府賦予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國際人文交往中心的光榮使命,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保護為先、傳承創新、合理利用」的發展理念,讓記載於典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來」,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遺址「活起來」。
堅持保護固態。圍繞49.3平方公裡隋唐洛陽城遺址整體保護利用,九洲池、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門迎賓,「兩坊一街」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加快推進;圍繞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成為洛陽新晉的「文旅打卡地」,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85個博物館建成開放。
堅持傳承活態。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全面推介洛陽,成功舉辦世界古都論壇等節會活動;河洛大鼓、河圖洛書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衛坡古民居等古村落和三彩小鎮入選全國優選旅遊項目。
堅持發展業態。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挖掘歷史資源,在九洲池等地推出了一批演藝作品;保護古韻原生態,修繕開發倒盞村、石頭部落等,形成文化新景點。
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重見天日、再塑輝煌,洛陽這座千年古都,正在加快邁向古韻新風相得益彰、古今文明交相輝映的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塑造「古韻新風」城市風貌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與「魂」。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性格和城市特徵。
近年,我市著力推進以文「化」城,在城市建設中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把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融入群眾生活,塑造「古韻新風」的豫西特色城市風貌,持續提升古都文化的傳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塑造特色城市風貌,才能更好地延續城市文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松濤介紹,規劃部門對標國際標準、體現文化特質,從城市天際線、建築色彩等方面統籌建築布局、協調景觀風貌,更好留住鄉愁、彰顯韻味。
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道路命名也著力凸顯歷史文化底蘊。比如,位於龍門山腳下的南山大道,就取自曹植的詩句「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厚載門街、定鼎門街、長夏門街分別取自隋唐洛陽城的南外郭城三座城門。
花瓣造型的路燈,底座上雕刻的牡丹顯得端莊大氣;重簷鬥拱,紅柱灰瓦,唐風公交站亭顯得古樸典雅……如今,遍布洛陽市區大街小巷的「城市家具」,都在一處處細節中融入具有洛陽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展示了這座千年古都的人文精神。
時代氣息和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蘊,將在洛陽城市建設的諸多細節中更完美融合,愈加彰顯古都魅力。
宜居宜業正成為洛陽新名片
我市首條空中「樂道」來了!日前,興洛湖公園「樂道」主體已完工,即將建成投用,它宛如彩虹,將興洛湖公園5個園區串聯起來,讓整個公園充滿了動感之美。
近年,我市持續增加綠量,一大批小遊園、高鐵綠廊、環城綠廊、主次幹道綠化等項目接續推進,滿滿的綠色幸福感填滿了群眾心窩。
興洛湖公園(資料圖片)
在興洛湖畔優雅的環境中,一座靜謐的城市書房又增加了不少書香氣息。「我家就在附近,走路5分鐘就能到,每天過來看書是我雷打不動的習慣。」張秀景戴上老花鏡,翻開了面前的養生雜誌,怡然自得。
在洛陽,出門只需要走十來分鐘,就能在大街小巷、城市遊園、商場、醫院,找到一座城市書房。近年,洛陽把城市書房建設列入重點民生實事,著力推動全民閱讀,打造「15分鐘閱讀圈」,已建成的190座城市書房成為街頭一道道風景線,更已成為洛陽溫暖的文化地標。
傳承城市古韻,涵養人文精神,洛陽正在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叫響「古今輝映」的城市特色,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有氣質、更具品位、更富魅力。(記者 李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