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2月15日南京訊 一衣帶水的兩城之間,有無數個敢於夢想的人,架設了一座所向通達的橋。1月16日至23日,由全國臺企聯主辦,江蘇省臺辦和江蘇團省委共同承辦的「創視野333,江蘇未來築夢之旅」臺灣大學生體驗交流活動圓滿結束。臺北大學40名師生一行,先後參訪了南京、鎮江、宿遷3座城市中的3所大學、3家企業和3個基地,大家進企業、進園區、進高校、進社區、進家庭、進寺廟,用眼洞察「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發展成就和機遇,用心感受兩岸同胞的血脈熔融和親情友善。
八天七夜中,臺北大學的師生們先後考察了「紫峰獎」獲獎企業南京銀杏湖農業觀光休閒有限公司、江蘇領先電子有限公司和中國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切身感受臺商在大陸的創業發展;走進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與大陸學生分組座談,共繪人生藍圖;走訪青年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區,了解臺青創業歷程和大陸優惠扶持政策;深入宿遷普通家庭,感受大陸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享受有「溫度」的親情之旅;走進宿遷泗陽媽祖文化園「拜拜」,兩地同胞一起傳承的中華宗教文化信仰;漫步中山陵、鎮江古西津渡、宿遷項王故裡等3家對臺交流基地和南京老門東、夫子廟等金陵歷史文化長廊,探尋中華文化的歷史足跡。
此次築夢之旅在孫中山紀念館開營,緬懷中山先生,感悟先生思想,繼承先生為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使命,意義更加深遠;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共同哀悼同胞收篇,大量中華民族屈辱的史料圖片還原了歷史的真相,喚醒了同學們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不忘歷史,攜手前行。八天七夜中,蘇臺青年嘗香醋、品美酒、搓湯圓,包餃子、賞民俗,妙趣橫生的DIY製作、歡歌笑語的車廂文化、溫馨感人的生日宴會、精彩紛呈的同臺聯歡,洋溢著「兩岸一家親,共慶中國年」的濃厚氛圍。此次江蘇築夢之旅在兩岸引起廣泛關注和較強反響,其中《人民網》、《新華網》、《中國臺灣網》、《鳳凰網》、《大公報》、《南京晨報》、《南京發布》等十餘家媒體進行了跟蹤報導。臺灣師生紛紛在校園網、臉書、微信等發帖、發照片,記錄每天在蘇見聞,分享心中的收穫和喜悅,受到島內朋友和網民的跟帖、點讚和轉發。
魅力江蘇腳下行 撥雲見日識真容
江蘇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臺資企業集聚。此次築夢之旅的師生們大多第一次來大陸,大家拾階而上走在中山陵時,首次訪問南京的黃瀚玄同學說:「以前只在歷史課本中讀到孫中山先生的事跡,今日參觀最大的感概就是『歷史就在眼前』。」走在秦淮河畔、西津渡老街、項王故裡的歷史長廊之中,古色古香的建築雕刻著歷史的印記,流傳千古的故事述說著歲月的變遷,底蘊厚重的金陵文化和剛勁雄渾的楚漢文化風韻猶存,讓人震撼;徜徉鎮江百年老店恆順醋文化博物館,參訪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京東網、當當網等大陸企業,大家嘗香醋、品美酒,訪電商,師生們深深感受到「大陸速度」和「江蘇特色」。有位臺灣同學流連忘返於參訪之際,情不自禁賦詩一首:「唯美山水屬江蘇,有緣同遊是我幸;立足於此已忘返,秋去冬來恨天明。」此次活動的帶隊老師溫演福教授說:「中國大陸的發展實在太快了,讓我們有時候會嚇一跳」。
今識江蘇真面目,方知島聞是偏聽。隨團參訪的兩岸經貿文化發展協會會長黃子榕指出:「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選擇性忽視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很多電視節目甚至以醜化大陸為賣點,導致多數臺灣青年對於大陸嚴重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巨大誤解。」八天七夜的考察交流,臺灣青年學生看到了大陸真實的一面,改變了臺灣師生以往對大陸落後、廁所不衛生,孫中山影像在大陸屬於「禁區」等模糊認識,對大陸的觀感進一步好轉。同學們紛紛表示,回去後要把此行的收穫告訴家人和朋友,期待再次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
追攀更覺相逢晚 談笑難忘欲別前
臺灣師生們一行走進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3所大學和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多層次、多角度了解大陸先進的教學理念、雄厚的師資規模和優質的特色模式等,近距離感知大陸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觀念。南京農業大學「中華文明博物館」中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讓同學們紛紛驚嘆和自豪,當「穿越」到金融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參觀時,臺灣師生又對先進的科教設施,前沿的學術理念和大量的教育資金投入感到既好奇又羨慕;參訪江蘇大學圖書館,宏大的格局規模、珍貴的文獻典藏,大量的學術資料,讓臺灣青年嘆為觀止;走進類似臺灣五專體系的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時,旅遊餐桌禮儀、茶藝、咖啡調酒等模擬教室讓學子們大開眼界,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實境教學方式在臺灣不多見,兩地學校可以相互借鑑的地方很多。
此行只恨相逢晚,別時更覺情誼深。活動中,師生們先後與4所高校的青年學生舉行了兩場座談分享會。活動以就學就業、創新創業、歷史文化、智能軟體等為主題,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在前臺主持和組織,工作人員更多提供服務保障。小夥伴們年紀相仿,經歷相似、語言相通,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放開心扉,袒露心聲,積極參與主題分享、小組討論、視頻連線等互動環節中,時不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大家感概時間飛逝,紛紛主動留電話、建微信群,加強後期溝通。部分臺灣學生主動詢問來大陸院校交換的相關政策,表達了來大陸求學的意願。
江長海闊憑君躍 蘇風正勁任揚帆
臺灣青年現階段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主要是求學、就業和創業發展。此行師生們參訪了多家不同類型、層次和規模的企業,既有資產上億的南京銀杏湖農業觀光休閒有限公司、江蘇領先電子有限公司等大型臺企,也有青創園、文創創業空間中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既有江蘇洋河集團、鎮江香醋等特色傳統產業,又有京東網、當當網、途牛旅遊網等知名電子商務企業,涵蓋了娛樂休閒、飲食、電子商務、醫藥、現代農業、旅遊、文創等多個行業領域。
活動中,江蘇臺企領導「大咖」們親自接見並擔任嚮導,介紹自己的企業、廠房、產品以及家庭,與青年學生零距離交流互動,以親身經驗介紹大陸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扶持政策和前景規劃,分享心路歷程,引起同學們極大興趣。偶像們的諄諄教導如春風拂面,江蘇創業大學生勵志故事敲打心靈,大陸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發展空間展現魅力,特別是臺青創業分享讓臺灣學子腦動大開。在蘇臺青與學子們成長軌跡相似,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以互動問答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大陸的求學、就業、創業心路歷程,熟悉的鄉音倍感親切,真實的案例很有說服力,學子們心中充滿「獲得感」。
事實勝於雄辯,真理不言自明。學子們在江蘇開了眼界,長了本領,找到了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有超過2/3的青年學生先後表達了來大陸學習、工作、生活的意願,對來江蘇發展充滿了憧憬和期待。臺北大學學生在校園網站發帖寫到:「相信只要努力,未來在中國大陸的創業舞臺上,臺灣青年也能開創一番天地。」
溫情如親倍覺暖 「走心」交流獲「五心」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此次活動少了走馬觀花式參訪,添了飽含「溫度」的走心。在宿遷參訪期間正值大陸傳統小年,臺灣學子分組走進市民家庭深度體驗一般民眾生活,感受著不一樣的蘇北年味和兩岸共同的傳統文化。配對的各家老少齊上陣,形式不拘一格,一起包餃子、玩遊戲、看電影、打紙牌;一起逛廟會、市場、超市;一起進KTV、圖書館、博物館,其樂融融,看著宿遷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分享著不同家庭的「幸福感」和家人般的友善,談笑聲中心貼近了,情更濃了。同學們對這種接地氣的交流紛紛點讚。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臨行前夜,臺灣學子與20多名赴臺陸生同臺聯歡,呈現了一場喜慶、精彩、感人的春節晚會,也將情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當將22歲生日蛋糕送到臺北大學劉昱呈同學面前,全場80多人自發唱起生日歌,江蘇省臺辦副主任張為將寓意著「福」的江蘇宜興紫砂壺作為生日禮物送到壽星的手中,深感意外的劉昱呈激動地說:「沒想到自己會在南京過生日,這個特別的驚喜會讓我永生難忘!」活動中,臺灣師生分別用「家」、「合」、「和」、「緣」、「情」、「伴」等關鍵字表達了自己此行一路走來的感受,並由江蘇省美術館兩位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為學生們送「字」、送「福」。晚會在《我們是一家人》的大合唱聲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歡送晚宴上,一桌男生在餐敘中碰杯相約:「苟富貴,莫相忘!」熱烈的氣氛早已看不出陸生、臺生有何區別,更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在此相聚。臨行前,省臺辦還為每名師生送上了印有「兩岸一家親,江蘇共築夢」字樣的中國結和活動像冊。同學們久久不願離去,紛紛相互擁抱,拍照留戀,相約再聚。正如黃子榕會長在《中國臺灣網》發表的《我在江蘇歲末迎新前的一場「走心」交流》中指出:「這樣的交流活動,將深深烙印在心裡,未來也會持續在兩岸交流事務上更加用心。用心、細心、感心、走心、暖心,這『五心』是這次對江蘇省臺辦安排的感言結語」。
海峽兩岸一家親,百脈通流炎黃血。從寒夜接機時那一杯溫暖的熱飲開始,八天七夜中一幅幅畫面將銘刻在臺灣大學生們的腦海裡,永久回味。活動雖然結束,但臺灣青年的江蘇築夢之旅正直掛雲帆,駛向祖國大陸母親更寬廣的懷抱。(江蘇省臺辦交流處 汪五七)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