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14日鎮江訊 5月4日至11日,以中國國民黨全臺代表蔣大洋為團長的臺南市基層幹部交流團一行29人,來江蘇省南京、揚州、鎮江等地進行了為期8天的參訪交流。
期間,蔣大洋一行先後參觀了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揚州東關街歷史街區、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句容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等,拜謁了南京中山陵,重點對鎮江社區建設和發展以及鎮江臺資企業進行了考察交流。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大陸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給交流團留下深刻印象。筆者一路陪同,感同身受。整個交流過程反映了臺灣基層民眾熱愛和平、促進統一、要求融合、力求發展的強烈願望。
5月5日早晨,蔣大洋一行冒著大雨來到中山陵,拾392級石階,抵達祭堂。全體靜默,肅立行三鞠躬禮。走過孫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墓門,繞靈一周,憑弔瞻仰。
隨後,蔣大洋一行顧不得風大雨急,又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大家邊走邊看,切切私語,心情顯得格外沉重,最後在和平雕塑前合影留念。
在回程的路上,中國國民黨黃國平黨部委員姚錦雲先生,接過導遊的話筒,道出了自己的感慨:「我雖然老家在江蘇灌雲,但從小在臺灣眷村長大,這是第一次來南京,縱觀孫中山先生一生,他推翻帝制、締造共和,開創了新的時代;從祭堂四周遺著《建國大綱》,可見他心中抱有強盛民族屹於世界的宏圖。作為中華兒女,我們熱愛和平,能為民族復興盡一己之力,是對中山先生最好的告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一個非常值得看的地方,應該讓臺灣的年輕人多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可以重新認知那些歷史,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車上的人頻頻點頭,並報以熱烈的掌聲。
基層社區交流是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大陸的社區架構和臺灣的社區機制設置雖然有所區別,但其社會職能和服務對象都是相同的,既然大家是同行,又同祖同源,同文同種,交流起來就輕鬆了許多。
5月8日下午,蔣大洋一行來到鎮江潤州區迎江社區,車未來停穩,負責接待的社區副主任邵誠就帶著他的同伴們熱情地迎了上來:各位遠道而來的臺灣鄉親,大家下午好,歡迎你們來參訪交流!一句鄉親一下子把彼此的距離拉近。
在邵誠的陪同下,先後參觀了助老中心、殘疾人活動中心、議事大廳等。大家邊走邊看、邊問邊拍照。當助殘中心工作人員向交流團員們展示殘疾人手工製作的工藝品後,大家嘖嘖稱讚,紛紛掏錢購買,表示敬獻一份愛心。
交流中,迎江社區以「一崗一中心一基地」的特色服務和「一鍵呼」「康乃馨」助老平臺引起客人好奇。邵誠介紹道:一崗就是黨員志願服務崗,在辦事大廳前臺,直接面對市民,收集服務需求;一中心就是成立康乃馨惠民服務中心,設有24小時服務熱線、康復室、料理室、配餐室等;一基地就是建立了志願服務組織孵化基地——「致和公益新天地」,與省市級文明單位和知名公益組織結對共建,已培育並吸引了18支志願團隊入駐,設立志願服務「時間銀行」,規範志願者註冊登記、時間積累和嘉許回饋制度;設立「志願者課堂」,有計劃、有組織、經常性開展助老、助殘、專項急救等技能培訓。「一鍵呼」就是一個僅有鑰匙扣大小的電子發射器,一旦有人按響,康乃馨平臺就有信息顯示,並通過電腦終端了解求助人檔案信息,專業的志願者上門服務。此外,社區還推出了愛心飯桌,全年免費為三無老人提供愛心午餐。社區專門組建了一支志願者送餐小分隊,無論雨雪酷熱為老人送餐上門,開展「鄰家廚房」,保證老人用餐安全。我們還推出了「四點鐘學校」,為有效解決未成年人放學後盲點時段的管理髮揮了積極作用。一連串的新名詞讓客人們聽得入神。
臺南市大林裡裡長劉相明不惑地發問,社區1200平方米文體中心,包含圖書閱覽室、民間藝人工作室、綠色網吧、書畫室及「四點鐘學校」等,這些都是免費的嗎?是的,我們所有的設施和服務全是免費的。面對肯定的回答,劉相明表示,不出來不知道,出來一看嚇一跳,大陸的進步太快了。臺灣真的是無藥可救,整天忙選舉,搞內鬥,什麼都要錢,大陸每年給退人員加薪,臺灣不但軍工教減薪,就連最基層的老百姓也不放過。我們的出路在統一,搞臺獨只有死光光。
參觀當地臺資企業,是交流團主動提出的要求。自己的鄉親在大陸到底發展得如何,大家想探個究竟。於是,臺辦工作人員臨時安排,就看江蘇領先電子有限公司吧,公司總經理林玉雀女士是臺南人,在鎮江發展28年了。
5月8日上午,江蘇領先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接到電話,臺南的老鄉要來公司看看,他鄉遇故知,當然是一件高興的事。當交流團的車輛還未抵達公司,就遠遠看到林玉雀總經理已經迎候在大門口。
客人下車後,沒等陪同人員介紹,林玉雀一聲地道的臺灣問候語就被來訪的鄉親們圍住了。一陣寒喧過後,先是參觀工廠,然後坐下來介紹情況,從公司在大陸選址建廠,公司的起步、發展、壯大,公司產品的轉型升級到品牌創新,從大陸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服務到以及個人的歷練、打拼和成長進步,林總經理是娓娓道來。當然講得最多的是大陸的開放政策、經濟發展、人才的重視培養和對臺灣的闊廣胸懷、包容心態以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林玉雀說,中共十九大後,大陸又推出惠臺31條,鼓勵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可是有些人非但不領情,還要說三道四,真是想不動呀。大陸真的很大,市場大、經濟體量大,發展太快了,臺灣只有融合到大陸的發展中來才會有出路,我們的「小確幸」們只有來大陸發展才會有希望。一番話聽得大家除了點頭就是豎大拇指。
交流團員王詠川表示,如果我沒有退休,如果我再年輕10歲,我一定會選擇來大陸發展。
農村如何把個體經濟變成強有力的集體效益,農村怎樣才能留得住年輕人?這是交流團員們關心是話題。鎮江句容市丁莊村葡萄合作聯社推動發展葡萄小鎮的做法,引起了交流團極大的興趣。
5月10日下午,蔣大洋一行來到句容市茅山鎮丁莊村,迎接交流團的除了當地村書記、主任外,還有省委組織部、省臺辦和鎮江市委組織部的部門領導。因為這個村是省委組織部大學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創業的試點。
引導大家參觀並作講解的就是丁莊葡萄聯社副書記、省委組織部大學選調生朱濤。他介紹說,茅山鎮是革命老區,也是過去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而丁莊村則是茅山鎮比較落後的村,全村11.18平方公裡,居民1389戶,共3500多人,靠傳統農業維持生活。村裡的壯年全部外出打工,年輕人更是不願留在村裡。從1989年開始,全村引進2畝葡萄種植,繼而逐步推廣,使葡萄種植成為現在的主業。目前,全村有12000畝46個品種葡萄,其自有品牌享譽全國。2016年丁莊被評為「中國特色產業村」及「中國葡萄之鄉」,2017年「丁莊葡萄」獲批為國家地理標誌。丁莊葡萄歷經近30年的發展,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到合作聯社的區域性統籌發展,不僅提高了產業化組織程度,開發了以葡萄酒、葡萄酵素、葡萄乾、葡萄果凍等24個葡萄衍生產品,還打造了以葡萄為特色的鄉村精品旅遊。2017年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實現葡萄銷售額5億元。
參觀結束後的交流會上,大學生村官汪厚俊激動地告訴大家,發展是硬道理,丁莊村的變化,靠的是黨的富民政策,靠的是政府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作為一名大學生,能有這樣一個施展個人才能的舞臺,感到非常榮幸。村裡富了,不但沒有人外出打工,還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村裡就業,年輕人也樂意留下來創業。
蔣大洋表示,這次帶臺南的基層幹部來江蘇交流,不虛此行。我們感受到了江蘇人民的熱情好客,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的親情,更感受到了大陸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在基層,各級領導務實為民,年輕人積極向上,老百姓安居樂業,讓我們很羨慕,我們一定把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帶回去,傳遞、學習和效仿。
8天的行程結束了,交流團隊裡很多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話別時,筆者從大家依依不捨的表情中注意到,臺灣同胞充滿了對祖大陸的嚮往和對臺灣當局的失望和無奈。(中國臺灣網鎮江市臺辦通訊員 章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