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進海澱六小強,她是怎麼做到的?

2020-11-28 澎湃新聞

花生媽媽,安柏,她是一位北大碩士,在世界500強馳騁多年,但在家長圈裡,她最醒目的標籤是——一位海澱媽媽,在小升初中把兒子花生成功送入了海澱六小強!

這裡先普及一下,在北京甚至全國,海澱學生都很牛,而在海澱,六小強又格外牛。什麼是六小強?海澱最牛的六所公立學中學,分別是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和首師大附中,六所中學承包了海澱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華北大錄取名額。海澱的小升初的入學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謂百裡甚至千裡挑一。

所以海澱媽和牛娃們,通常會付出比別處多幾倍的努力,她們也給很多人留下了「雞血媽」的深刻印象,似乎提起海澱媽,總是離不開「雞娃、報班、奧數、KET、PET」等標籤。

上岸,是流行於家長群的一個升學暗語,代表孩子衝刺重點學校成功。花生媽曾經忙於事業,在孩子小學四年級時才突然意識到時間和形勢的緊迫,開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學備戰,她把多年的職場經驗全部用於教育,兩年後成功上岸。

上岸後回頭望,什麼才是起跑線?陪花生上岸後,作為過來人,很多事回頭看,會比當時身在局中看得清楚。

於是,她給大家寫了《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這本書,希望能給家有小學生甚至幼兒園孩子的媽媽一些幫助和啟發。書裡記錄了她兒子花生小升初和外甥小布丁幼升小的故事,梳理心路歷程,同時也總結了科學養育的經驗和教訓,幫助各位媽媽看到教育的拼圖全景,少走彎路。

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衝刺牛校

花生媽曾經也是一個佛系的媽媽,只想著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花生無憂無慮的狀態持續到了小學四年級上學期,這時她明顯感覺到了周圍氣氛的變化:每位媽媽都忙忙碌碌,考級的考級,參加競賽的參加競賽,本來不報班的都報班了,本來報班的開始針對某個目標校補習,攢小班甚至一對一。

身邊媽媽都在為孩子衝刺六小強做準備,花生媽則因為只想讓孩子順利升上本校初中部而被看成外星人。關鍵是,花生的幾個好友也把六小強當成了自己的目標,花生本人也很想進入市重點,這樣也能和好友繼續一起讀書。

花生媽突然意識到:家長是可以佛系,但要是孩子們都不佛系呢?他們的互相比較,直白而殘酷;他們的自尊心,高傲而脆弱。

 

自認為佛系的她也不淡定了,花了不少時間進行研究和選擇,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給花生配齊各種班,奧數、語文、英語,還在家上英語網課。同時,也幫他糾錯,教他學習方法,塑造更好的學習習慣。

奇怪的是,聽到報班,花生很爽快就同意了:「我們同學都有課外班啊,就我最少,還挺奇怪的,而且,我不是馬上要小升初嗎?」

 

找到拉開孩子後天差距的關鍵因素

拉大孩子之間後天差距的關鍵,是時間管理能力。別的孩子要兩個小時完成的作業,時間管理能力強的孩子只需要1個小時,一天能省下1個小時,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就能省下2190個小時。這只是課內作業,如果課外作業也是這個差距,特別是寒暑假每天可利用時間更長,那加起來遠遠不止這個數。粗略計算下,總共能省下的時間是:6500個小時。

不管是興趣班還說課外輔導班,只要管理得當,利用時間的效率也會大大不同。最容易上手的時間管理方法是做減法——看看是不是我們給孩子安排的事情太多了,能不能減少那些對孩子不重要的事情?對我們不重要的事,是那些既不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又不能帶來愉悅感的事,或者是看起來似乎能帶來短期價值和愉悅感,卻危害我們長期價值和愉悅感的事情。

科學育兒,不是只做減法,還是加法可以做的,比如說,課餘玩耍的同時,也可以培養興趣或特長,一舉兩得。

打破對「雞娃」的偏見

這幾年大家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所以所謂的「雞娃」(給娃打雞血,讓他不斷學習)才會越來越流行。

期望值過高肯定不好,會帶來不必要的焦慮。然而社會上對「雞娃」的一些非議,有時並沒太關注孩子的科學養育和身心健康,而是著眼於家長自身的學歷和能力。

比如這兩句話就很常見:

「雞娃先自雞。」

「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好像家長但凡學歷一般,希望孩子上個好點的大學,就是太雞血了……

其實家長飛不起來,很可能不是家長自己不想飛、或者懶得飛,而是受到各種條件制約。

以下是花生媽分享的來自她家裡的真實故事。

我在上海的舅舅,人很聰明,但是高中遇上文革,學校停課,也沒大學可以上,後來去了小菜場賣菜。舅媽是工廠女工,也沒上過大學。但是他們對孩子,也就是我表弟,總是說要好好讀書,上個好學校。表弟考得不好,也是要挨罵的。

雖然舅舅舅媽對輔導功課不在行,但我表弟喜歡看書就給他買書,喜歡電腦就早早地在家置了一臺電腦供他拆裝研究。我表弟本科讀了計算機專業,後來還考上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去了惠普從事IT工作。

如果當時,舅舅舅媽聽了別人說的:「小孩嘛學習差不多就行了,自己都沒上大學,小孩上名校就別想太多了。」那我表弟的命運就改變了。

家長對孩子有期待是非常正常的,特別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自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更會體會到切膚之痛,當然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

 

花生媽自述:適度調整期待值

即使家長自己不會遊泳和踢球,也可以讓孩子學會並擅長遊泳和踢球;即使家長自認為英語和數學很「渣」,也能培養出英語學霸和數學牛娃。

這其中,家長自身的水平不是限制。關鍵是要科學養育,在家裡營造和增強親子關係和學習氛圍。

孩子小時候不會介意家長的學術水平,更在乎的是家長的參與和陪伴,這樣才能增加他們對學習的好感和投入。

當然,不是每個媽媽都有這樣的條件。很多職場媽媽在外奮鬥,給家裡添磚加瓦。她們對工作的努力,對生活的付出,也是一種「自雞」,也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雞娃先自雞」,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不是說家長本身很厲害才有資格「雞娃」,而是家長要重視教育,並讓孩子明白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家長自己也要努力奮鬥,不僅僅是為下一代爭取優質教育的機會,即使條件所限是為了自己或為了生活,這也是一種「自雞」。我經常對花生說:「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盡力了,就不會後悔。」我相信,一個人看準一件事,如果抱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大概率會把事情做好。即使因為種種原因結果不盡如人意,至少可以不留遺憾。教育和學習也是如此。

對很多看上去「飛不起來」 卻要「娃飛起來」的父母,我們也要體諒他們,只要期望值並非不切實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

科學研究也表明,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低或過高孩子的表現都不太理想,而父母期望值比較適中或合理的時候,孩子才能表現得最好。

而且,這些父母中的很多人,他們不是主觀上不想飛,也不是真的飛不起來,而是在人生的各種局限中,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飛著。姿態或許不算很好看,然而可能已經拼盡全力。

就像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寫的: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請記住,這個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具備你擁有的條件。

用教育改變命運,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做父母的最合情合理的夢想。

 

(花生和布丁近照)

在《上岸》這本書裡,你還能了解什麼?

花生媽是中國『教育軍備競賽』的親歷者,同時也是一個觀察者。她發現,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家長大多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一部分,沒看到的部分才是關鍵的拼圖。她的親身經歷折射出當下家長普遍的教育焦慮:

 

該不該讓孩子提早學?

課外班該如何選擇?

要不要辭職做陪讀媽媽?

陪寫作業的最佳姿態?

公立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好?

好學校喜歡什麼樣的孩子?

教育孩子,雞血還是佛系?

在孩子身上到底花多少錢才合適?

如何進行教育規劃對孩子才最好?

怎樣和諧管理孩子的IPad、手機等電子設備?

…… ……

她的《上岸》,通過自己和身邊家長真實生動的案例,幫助大家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焦慮經常來自認知死角和思維誤區,探討教育需要全局意識和長期主義。在幼升小、小升初公民同招、民辦搖號的趨勢下,將來,孩子和孩子的差距,不再是民辦校和公立校的差距,也不是學校和學校的差距,而主要是家庭和家庭的差距。即使擇校變得更加不確定,我們也不能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因為,教育不只發生在學校,更是發生在家庭,還發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

我們也不要被別人家的「牛娃」打亂陣腳,而是從中借鑑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是:科學養育,讓孩子煥發生命力,增加未來的選擇權,活得更從容、更幸福。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資源,而是主動獲取資源的能力,這個時代缺的也不是機遇,而是迎機遇而上的素質。

相關焦點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媒體人安柏在新書《上岸》中寫道:我以前也是一個佛系媽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但當她的兒子說:「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這時她開始了真正的焦慮。畢竟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都低。
  • 海澱小升初的啟示:沒有白雞的娃
    她橫下一條心,拿起雙肩包,塞進陳超的一大堆獎狀和證書,書包頓時變得沉甸甸的。 陳超媽媽「硬闖」華育中學,卻被門口的門衛攔住了,不讓她進去。 萬般無奈中,陳超媽媽要了招生辦的電話。
  • 帝都海澱傳說中的「六小強」,詳細攻略告訴你...
    本文經花生地授權轉載,原標題《怎麼才能考進海澱六小強?看這一篇就懂了》,作者:安柏,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海澱六小強主要靠拼娃——娃的實力,背後其實是拼媽——媽媽雞娃的水平,不像西城區主要靠拼爹——學區房派位。
  • 家庭英語啟蒙的反思:閱讀海澱媽媽安栢的家教手記《上岸》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搞好親子關係。其次,利用各種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玩耍中喜歡上英語。最後,適當順應鼓勵和獎勵措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認識到以上這3點越早越好,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比較崇拜父母,相對比較「聽話」,管理起來也比較輕鬆一些。
  • 為了當海澱媽媽,我從500強辭職
    海澱的六所重點初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被叫做「六小強」;給孩子打雞血,叫做「雞娃」;「雞娃」成功,考入重點校叫「上岸」;還有PET、FCE這些考試簡稱。當你對這些黑話瞭然於胸的時候,你八成已經成了海澱媽媽。海澱媽媽安柏是這場戰爭的參與者、親歷者。
  • 北京養孩子,有多瘋狂?學區房沒用,鋼琴只能排最後,拼的其實是……
    說起孩子的教育,我誠心實意的講了不少「過來人」的經驗。 在我侃侃而談之後,她有點猶豫的對我說: 「你講的挺好的,但能不能別老說『黑話』」?
  • 北京海澱大批家長拼命雞娃,網友:目睹盛況後,內心現在慌得一批
    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北京三個中產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應對高三的生活百態。其中一位媽媽——單親媽媽宋倩為了讓女兒喬英子上清華大學,對她展開了「全包圍」式關切,差點把她逼自殺。這或許就是中國版的「推娃」吧!·如果你不懂這些黑話,別想混進海澱家長的圈子從青蛙、牛蛙、素雞到普娃、英牛、人工牛、奧牛;從jw、zj、sj;zb娃,zp、zzp到神測,八少八素,uc,xrs以及海澱六小強......
  • 瘋狂過後,海澱黃莊末路掙扎:生員堪憂、機構撤離,面臨生死劫
    這一切似乎都在「叫囂」著:教培機構,並不是非海澱黃莊不可。「教培聖地」初具雛形海澱黃莊成為教培聖地,與這裡的幾所中學不無關係。以海澱黃莊地鐵站為中心,方圓1公裡內矗立著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往北4公裡內有北京101中學和清華附中。而這四所學校都在「海澱六小強」之列。如果把圈子再畫大一些,八一學校、中關村一二三小也能被囊括其中。
  • 3年後人販子把孩子給我送回家,我應該把她送進監獄嗎?
    原來是一個中年婦女,神色緊張,手裡還牽著一個孩子。緊跟著出來的我馬上就被這個孩子給吸引住了,雖然時隔3年,但是我還是一眼就認出這是我的兒子。這個時候婆婆也出來了,我們馬上拉過孩子,把那名婦女控制住了。老公抬手就要打,婆婆給攔住了「別著急,先問問怎麼回事?」
  • 海澱媽的古文雞娃絕招:別成為坐在寶藏上的窮人
    ,小學三年級再回國時,孩子對中文有畏難情緒——因為英文簡單呀! 圖片來自一年級下冊語文書,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裡,已經要求背誦和理解《論語》了 花生經歷的海澱六小強小升初
  • 「我媽如果能把逼我的勁頭用在她自己身上,我早就是個富二代了。」
    北大附中是傳說中的「海澱六小強」——海澱區最好的初中,是媽媽們的「Dream School」。這6所學校並不像其他普通初中那樣主要接受學區派位過來的學生,而是除了「子弟」,他們還可以通過點招、推優、特長生、政策生、實驗班、早培班等方式來選擇最好的生源。「這是一個口子。」郎靜說。早在1998年,北京市就取消了小升初的統一入學考試,而改為學區劃片派位入學。
  • 他拋棄了她的右手!把她送進監獄傅少
    然後這期小蘇會帶來大家來看看:虐文:他拋棄了她的右手,把她送進監獄「傅少,夫人在裡面沒……沒撐住」內容簡介:虐文:他拋棄了她的右手,把她送進了監獄「傅少,夫人在裡面沒……沒撐住」秦若歡為了愛和承受三年牢獄之災,重見天日,早已改變。思維的江黎川想笑,但發現她連笑的力氣都沒有。如何他們的故事,繼續,愛情最後的結局成功。。。
  • 未成年女生被誘導陪酒陪唱,家長:送孩子上學,卻送進了「狼窩」
    學校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我們每一個孩子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都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掌握知識技能,以後到社會上能夠找個好工作。可是,在學校屢屢發生的一些醜陋現象,卻讓家長很難放心地把學生送到學校。
  • 海澱北部新區將建新海澱婦幼 擬2017年開業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有助於孩子、嬰兒的心理髮育。「孩子在宮內孕育了10個月,出生以後,他可能會恐懼,可能會產生不安全感。他們在宮內聽到的是媽媽的心跳和呼吸的聲音,分娩出來了,再回到母親的懷抱,就又回到了那個環境,這樣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 在海澱媽媽面前,曾國藩能勝出嗎?
    越己說海澱媽媽是很多媽媽羨慕的對象、效仿的標杆;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千古第一完人」。當曾國藩遇到海澱媽媽,他的教育方法能夠勝出嗎?忙碌而焦慮的海澱媽媽下午5點,海澱媽媽們又開始了一天忙碌的雞娃生活。點外賣、找車輛、忙晚餐、陪孩子,一點兒都閒不下來。
  • 孩子吃飯不挑食,也會被送進醫院?關於孩子飲食,媽媽別忽略這些
    孩子的體質跟成年人不一樣,有些食物成年人吃了沒事,給孩子吃就出問題了,甚至有些日常的主食也會給孩子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負擔。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可是怎麼給孩子吃才能儘量減少生病呢?
  • 高考考生身份證過期,海澱警方開通綠色通道緊急辦理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雅)7月7日高考第一天,海澱一考生在進場前發現身份證過期,家長拿著辦證材料趕到戶籍派出所求助。新京報記者從海澱警方獲悉,由於情況特殊,警方開啟綠色通道,當日13時許,民警將辦好的臨時身份證送至家長手中。王維將臨時身份證送至考生家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