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唐楷典範!

2021-01-19 書法家園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史載此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

褚遂良的書跡傳世不少,真正可靠確為褚遂良所書的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等幾種碑刻。褚遂良上繼歐、虞,下開顏、柳,是唐代書法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遺憾的是,褚遂良幾乎沒有關於書法方面的論著傳下來,以致於我們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書學主張。

《雁塔聖教序》是他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共有兩塊,立於永徽四年(653)。《序》書於十月,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李世民撰文;《記》書於十二月,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李治撰文。褚遂良時年58歲。僅從兩位皇帝親自撰文這一點來看,褚遂良所具備的政治地位,該是無與倫比的了。

杜甫有詩句云:《雁塔聖教序》表現的正是這種「瘦硬通神」的審美趣味。它的線條雖然與隸書的豐厚不一樣,但是,這卻是褚遂良作品中隸書筆意最為濃厚的一件作品。宋人董逌《廣川書跋》中敏銳地指出這一點:「……疏瘦勁練,又似西漢,往往不減銅筩等書,故非後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書法,有謂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邪?」他的用筆正是摒除了一切冗繁,而留下精華,在細勁中體現凜凜的風骨。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可以看作中國書法史上楷書發展的裡程碑式的作品:從鍾繇、王羲之那微扁的帶有明顯隸書體的楷書;到北魏時期對楷書做出各種探索的綽約多姿;再到歐陽詢對楷書做出的結構方面的貢獻,與虞世南楷書中表現一種來自南方傳統的文化品味;一直到褚遂良,從早年的稚拙方正脫化而出,然後進入用筆之美的深層,在表現他的華美筆意的同時,又恰當地滲入隸書筆意,以表現其高古意味,這是褚遂良在楷書中最為突出的貢獻。《雁塔聖教序》是他最為得意與最為精心之作,因而也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劉熙載在《書概》中對褚遂良有這樣的評價:「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廣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

《雁塔聖教序》筆法與結構特點

筆法特點是:點畫,用筆靈活多變,方圓兼施,融中鋒、側鋒、露鋒、藏鋒等於一體。鉤畫。此碑鉤法具六朝法度,形狀多變,質樸飽滿,要避免輕佻。折畫。有方折和圓折兩種,提按過渡、轉鋒換筆,須自然連貫。點畫。有斜點、圓點、豎點、垂點、挑點和各種組合點。書寫時,充分表現各種點法的筆勢。斜點如 高峰墜石;圓點凝重圓滿;豎點多彎頭取勢,別具姿態;垂點有如水滴,活潑靈動;挑點氣勢連貫,極富行書意趣。

橫畫。橫畫分為長、短兩種。長橫,逆入、澀行、緊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狀,有彈性;短橫,切筆入紙,鋪毫運行,輕收,線條凝練。豎畫。豎有長短、曲直、垂懸各式,皆需挺拔勁健,力運末端。提畫。提畫是挑點的延長,要控制力度,不可軟弱。撇畫。長撇,起筆不宜過重,行筆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頓起筆,稜角 分明,短促有力。捺畫。古意十足,盡顯漢隸遺韻,由輕至重,一波三折。

褚遂良在書法結構上面的最大特點是扁方,為後世書風的演變埋下了伏筆。變長為扁,寬綽疏朗。結構特點:雖然其楷書筆法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並不程式僵化,其結構的端正、靈動、寬綽、遒美。在楷書的發展過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後世無法企及的,但有一個別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為主,體態多變。

從用筆和結構兩方面都有表現,所謂用筆生結構,用筆的提按、轉折換鋒等方面的靈活多變,導致結構的婀娜多姿。以行入楷,呼應連貫。行書筆法的滲入,加強了點畫間的內在聯繫,通過連帶、遙接、頓挫,使孤立的點畫互有往來,生機盎然。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書法家園微店



中國書法家園   |  書法資訊搶先知曉

公眾號名稱:書法家園

微信公眾號:shufadaquan

管理員微信:shufajiayuan8

官方網站:www.eshufa.com

相關焦點

  • 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視頻教學,全網最好!
    《雁塔聖教序》,即是《慈恩寺聖教序》,唐代褚遂良書。楷書,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為避高宗諱,碑文兩個「治」字,均缺末筆。 《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背景
    從褚遂良的傳世作品來看, 《倪寬贊》墨跡本和大字《陰符經》均傳為褚遂良所書, 真偽難辨, 實不可靠。原因在於《倪寬贊》的筆力較弱, 顯然有異於褚書, 《陰符經》雖用筆跳蕩多變、恣肆纖巧, 然而史料約略, 也實難令人信服, 這兩部作品只能作為研究褚書後期書風成因的參考資料。
  • 品味褚遂良巜雁塔聖教序》的筆法
    《雁塔聖教序》《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法師從印度尋求佛法歸來,居弘福寺翻譯佛經。佛經譯成,玄奘法師上表唐太宗請求作序以弘佛法。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為譯成佛經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隨後太子李治又撰《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唐永徽四年(653)《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兩碑鐫立於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下。《雁塔聖教序》是這兩碑統稱,褚遂良楷書,萬文韶刻石。此碑堪稱唐代楷書中的經典作品。
  • 經典唐楷《雁塔聖教序》硬筆臨摹字帖來了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最鼎盛時期,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就是唐楷的代表作。今天給各位書友帶來的就是《雁塔聖教序》硬筆臨寫模板。這本字帖並不是以褚遂良版本的碑刻作為底板,而是以清代光緒年間趙世俊的墨跡為藍本。趙世俊擅長書法,初學鍾繇,二王,晚年學習褚遂良,他學習的褚遂良幾乎可以以假亂。為什麼要以他這個版本為藍本製作硬筆字帖,是因為墨跡比碑刻更容易辨識,不至於出現紕漏,第二,墨跡更清晰,更能直觀的還原筆法。《雁塔聖教序》的風格還是很明顯的,舒朗的結體,飄逸遒勁的筆畫,再加上筆斷意連的節奏很容易上手。
  • 看原碑,悟筆法,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原來是這樣的!
    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記錄荒金大琳(日本)著▼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宋拓片流失日本,  《雁塔聖教序》,即是《慈恩寺聖教序》,唐代褚遂良書。楷書,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 褚遂良不輸「雁塔聖教序」的楷書作品,專家:假的
    唐代是楷書的巔峰時期,自唐以後,歷代書家都把唐楷作為傳世之本進行臨摹,說到唐楷不得不提褚遂良,那麼褚遂良除經典的雁塔聖教序以外,還有一本存疑之本,就是倪寬贊。很多人認為它是宋代的臨摹本。因為不管是從結體還是從筆畫的形態來講,都與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出入較大。
  • 褚遂良,開啟唐代楷書的門戶者,唐楷學習必備
    褚遂良畫像褚遂良像以「線條大師」著稱的褚遂良,離紙一寸、一詠三嘆的用筆,「方中有扁,空靈舒朗」的結體,是作為學習唐楷的不二之選。「完全獨立的風貌,不按常理出牌」使得褚遂良的楷書,無論是在國展中遠高於其他唐楷的勝算率,還是在書寫中讓人無法捉摸的用筆,褚體都有著無與倫比的華逸和綺麗。褚遂良晚年傑作《雁塔聖教序》,唐楷中的典範,唐楷中的一股清流!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這些舉措使得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善成熟,隨之也出現了大量被後世奉為經典的作品,褚遂良及其作品《雁塔聖教序》的出現便是這一時期的高峰之一。《雁塔聖教序》刻有二塊碑石,分別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二石皆為褚遂良楷書,唐時中書省置玉冊官著名刻工萬文韶刻字。原石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別立於塔門東、西兩側,碑石帶龕。
  • 褚遂良生平及雁塔聖教序基本筆畫
    / 【書法微講堂·陪您走進書法 】 ZOU JIN SHU FA 第24集 褚遂良生平及雁塔聖教序基本筆畫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基本情況
    今天通過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可以學習到很多知識點。書法愛好者要臨寫的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以下簡稱《序》),來源於兩塊石碑。這兩塊石碑在陝西西安南郊的慈恩寺大雁塔內。下面是大雁塔二聖指的是撰寫碑文內容的兩位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三絕」呢,一絕是皇帝親自撰寫碑文,二絕是大書法家褚遂良的書法,三絕是碑文是為了記述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集字古詩,漂亮!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局部《雁塔聖教序》是最能體現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是其晚年留下的傑作。杜甫曾有詩云:書貴瘦硬方通神。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年58歲。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體、虞體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飽滿的字體。唐代張懷瓘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
  • 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它引領了大唐楷書新格,唐中期顏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響,啟導了唐朝中後期書壇風貌,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寫,從最著名的《雁塔聖教序》開始寫。於是,從褚楷開始,進入今年寫字的第四個階段,就是繼篆書、隸書、魏碑之後,再回到楷書階段。
  • 褚遂良的藝術人生(《雁塔聖教序》的最佳版本)
    河南,即褚遂良。《聖教序記》,即《雁塔聖教序》,原碑現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褚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
  • 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這樣臨寫就對了!
    一、褚遂良何許人也褚遂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不知大家是否讀過唐太宗與虞世南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酷愛書法,特別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所以初唐時期的書法家大多都受王羲之書法影響,而虞世南就是學習王羲之的佼佼者,十分受唐太宗的賞識,二人經常一起學書論書。
  • 說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為何物也?《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寫,從最著名的《雁塔聖教序》開始寫。於是,從褚楷開始,進入今年寫字的第四個階段,就是繼篆書、隸書、魏碑之後,再回到楷書階段。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字裡生金,行間玉潤,盡顯大唐雍容華貴!
    褚遂良(公元596年—658年 )唐代著名的一個政治家、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禹州。官至尚書右僕射,封河南郡公,所以又被稱:褚河南。工於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等人合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
  •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飛動沉著,看似離紙一寸,實乃入木七分
    從這一點上看, 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清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這樣評價道:「《慈恩聖教序記》乃此最具用意書, 飛動沉著, 看似離紙一寸, 實乃入木七分, 而此碑構法尤精熟。」這對褚遂良的用筆分析是夠精闢的了。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精美拓帖版本之一
    《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立於唐永徽四年(653年)。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21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雁塔聖教序》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宋拓片流失日本,原碑仍立在西安大雁塔。《雁塔聖教序》,即是《慈恩寺聖教序》,唐代褚遂良書。楷書,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 雁塔聖教序,不僅在書法史上有地位,其內容也頗有來歷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楷書——雁塔聖教序,其實聖教序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雁塔聖教序,另一個是懷仁集字聖教序,前者是楷書,後者是行書。雁塔聖教序的作者是唐朝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