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如何創作?茅盾文學獎得主來教路 廣東10部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項目獲扶持
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柳卓楠 2019-10-27
10月27日,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扶持項目籤約儀式暨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柳卓楠,通訊員何小流攝影報導:10月27日,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扶持項目籤約儀式暨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獲得扶持的10部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項目與省作協進行了籤約。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正在推動新時代的「小說革新」,廣東長篇小說在未來幾年或將迎來新的收穫期。
現階段,廣東文學具有量大、面廣、後勁足的特點。目前,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598人,省作協會員3919人,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行業分會本級會員達10720人,縣(區)文學組織本級會員達13089人。廣東網絡作家協會共有會員497人。若統計上廣州、深圳等地網絡寫手,從事文學創作人數接近10萬之眾。
但廣東在長篇小說創作上存在「三少」:在全國叫得響、真正稱得上精品佳作的長篇小說仍然較少;具有中國氣派和風格、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現實題材力作仍然較少;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市場叫好的作品仍然較少。
「長篇小說是最重要的『文學重器』,是文學創作中的巔峰,最考作家的精氣神。廣東已進入加快打造『文學重器』的時間表。」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實施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推動廣東文學繁榮發展、走在前列,需要聚焦重點難點,優先發展長篇小說,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掀起新時代廣東長篇小說創作新的熱潮。
據介紹,2019年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創作扶持共收到申報項目189部,最終確定了10部扶持項目,包括:張梅《烽火連三月》、陳詩哥《一個迷路時才遇見的國家和一群清醒時做夢的夢想家》、黃金明《桃李不言》、陳雪《丁未七女湖》、盛慧《孤獨的齒輪》、徐東《詩人街》、裴蓓《鯤鵬之志》、吳依薇《二十二張匯款單》、張道華《卑鄙》、孫向學《玉兒堂》。
【連結】文學大咖為廣東作家創作長篇小說教路
本次會議上,圍繞長篇小說的創作主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分別分享了心得。
李敬澤:作家需要一雙自我注視的眼睛
長篇小說是什麼?在李敬澤看來,長篇小說不是規模問題、字數問題,它是一種特定的藝術方法、藝術方式、思想方式、感受方式。它是歷史的,是在人類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並獲得了它的必要性的一種文學方式。
在人類漫漫長河中,為何需要長篇小說?李敬澤指出,長篇小說寄託著一個時代文化和文明的諸多因素。十五世紀以來,伴隨著科技發展、全球化的進步,人漸漸失去了對世界的完整的、全面的把握,在這樣的情況下,長篇小說誕生了。「在人們的經驗與生活高度割裂的現代,在複雜、分裂、零散的現代生活裡,長篇小說為我們提供了關於人類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敘事。」李敬澤說,這裡的完整性不是像《荷馬史詩》那樣天然的完整性,而是依靠作家的經驗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掌握,依靠思想的力量。
作家是什麼?李敬澤認為,作家不能變成隨波逐流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作家需要一雙自我注視的眼睛,盯著自己,盯著人,對人身上發生的一切變化懷有好奇。作家要有一個大的視野,要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對生活萬物進行選擇,用思想的力量把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建立聯繫,從而探究生活、時代、生命的意義。
劉斯奮:要用詩人眼光發現生活的不平凡
劉斯奮的作品《白門柳》曾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他指出,創作小說第一步要尋找小說的立意。作品需要一個思想制高點來審視和統領人物、情節。它可以帶領讀者看穿作品表象背後的意義,尋找接近生活本質的東西。其次是長篇小說要注意空間描寫與時間跨度的矛盾。一些長篇小說有很長的時間跨度,但卻忽略了深入細緻的描寫。而他更願意壓縮時間換取空間,注重充分和深入的描寫。
一部長篇小說內容龐大,如何吸引讀者往下看?劉斯奮認為,要不斷切換描寫場景和人物角度,不斷有新的「點子」出現,讓讀者保持新鮮感和未知感。
文學即人學。談到人物創作,劉斯奮認為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抓住人物的心理,就是抓住了人物,從人物心理角度去支配人物行為動機,人物就立起來了」。文學衝突或者戲劇衝突不一定是行為帶來的,心理也具有很強大的戲劇性。
「一部作品不能缺少兩個方面的內容:思想高度和審美高度。」劉斯奮教路,作家應該用詩人的情懷和眼光去觀察生活,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尋找生活的詩意,提高作品的審美高度和思想高度。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