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看重思想性 文學須對現實負責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進行了第六輪投票,在幾日前推選出的10部入圍作品中最終投票選出了5部獲獎作品,分別是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和李洱的《應物兄》(按得票數排序)。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最初便是以褒獎中國最優秀的長篇小說而創立,是中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今年茅盾文學獎揭曉後,不少人欣喜地發現,獲獎的幾位作家第一次實現了「四代同堂」——年齡最大的作家徐懷中(90歲)和當下文壇「70後」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徐則臣(41歲)創下了同屆獲獎者的最大年齡差。徐懷中也成為茅獎最年長的獲獎者(超過了2015年獲獎的王蒙);徐則臣與2000年獲獎的阿來一起,成為史上第二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僅次於第一屆的古華)。

  不過,在不少評委眼中,「70後」作家獲獎很正常,茅盾寫出《蝕》《子夜》《農村三部曲》這些作品時也不過才三十餘歲。尤其最近這些年,「70後」作家已經成為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文壇代際的更替也是遲早的事。這次,「20後」、「40後」、「60後」和「70後」站在了一起,不同代際的老中青作家在茅盾文學獎上集體亮相,呈現出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真實現狀:文壇上的老一輩仍在筆耕不輟,青年群體的創作朝氣蓬勃;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曾停下,文學事業的發展後繼有人。

  歷史敘事 傳統繼承

  作為中國的主流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與「宏大敘事」和「現實主義」相關。但評委陳曉明認為,與其說是「宏大敘事」,它的本質還是「歷史敘事」,是在依託著歷史來寫。本屆茅盾文學獎的5部獲獎作品雖然體現出了作者不同的美學追求,分別書寫了平民、知識分子、藝術家和戰地軍人的命運,但它們均有一致的內在文學價值:書寫歷史,展現中國精神與文化自信。

  梁曉聲的《人世間》(三卷本)全書115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作品以北方城市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直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現了平民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人世間》的編輯李師東曾描繪過梁曉聲寫作《人世間》時的場景:

  「一張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桌上是一摞標有『北京語言大學』字樣的400字大稿紙。小桌放在朝北的陽臺上,窗外陽光明麗。梁曉聲坐在這裡,一筆一畫地寫著字,完完全全一個爬格子的工匠樣子。日復一日,他保持著這樣的姿勢,整整五年之久。五年裡,那一摞手稿,越積越厚,足足有3600多頁。稿紙上的字,起初工工整整,安安靜靜;過了二三十萬字後,這些字慢慢醒來,個別的筆畫在探頭探腦;再過三十多萬字,梁曉聲已然按捺不住字裡行間的拳打腳踢;到了最後,就索性寫在了A4空白紙上。」

  「現在用這種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手法去寫作的作品已經不是太多了,我個人還是比較推崇的。」提起《人世間》,今年的茅盾文學獎評委劉大先如此評價,「但它也不僅僅是純粹的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搬演,它的內在也有著變奏:上卷就像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激情;中卷又有著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到了最後,則是理想主義的重申——它其實是一種成長小說,用人的生命史,來體現社會史的變遷。」不過,評委們也注意到,《人世間》「寫得非常細膩」,雖然它有著內在的激情,但又不是空洞的,而是最終讓社會、歷史落腳在人的命運上,落在人物形象的變化上。評委陳曉明說,《人世間》既有歷史的跨度,也有生活的內容,梁曉聲對人間的冷暖、命運的遭際、生活的不幸,始終飽含著對生活美好和同情的理解,始終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念,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愛,「這是非常可貴的一點」。

  《牽風記》是90歲的軍旅作家徐懷中以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這段史實為背景創作的作品。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徐懷中曾說:「雖然沒有做正面的全景式描述,但畢竟是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至今還歷歷在目。我儘可能勾畫出了這次戰略行動自始至終的悲壯歷程。在這個基礎上,小說的語義有所延伸,大家是不難理解的。我希望以自己多年來的戰地生活的積累,剝繭抽絲,製造出一番激越浩蕩的生命氣象。」他希望,《牽風記》能夠「閃放出我們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蘊的燦燦光輝」。

  「對徐懷中先生這樣的老作家,人人心中都充滿著敬意。」劉大先說,「而且你很難想像《牽風記》是作者在如此高齡寫作的作品,這是一部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這是極為難得的。我們會看到一位作家,在他的晚年,內心是那麼的寧靜,『繁華落盡見真淳』」。

  提到《牽風記》,評委叢治辰的看法是,《牽風記》完全不是因為作家本人的資歷而獲獎,而是「作品本身有著非常令人驚訝的品質」。作者是軍人,但並沒有刻意把戰爭描寫得多麼沉重和殘酷,而是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把戰爭的沉重和人性的美寫得返璞歸真。

  《主角》的作者陳彥曾經長期擔任陝西戲曲研究院的編劇和院領導,是一位遊走於戲劇、小說、散文等不同文體之間的作家。寫《主角》,陳彥坦陳,首先是因為對小說中的生活特別熟悉。但僅僅寫一位「角兒」的奮鬥和成功,「又不免俗套」。王蒙先生曾鼓勵他說,《主角》要「掄圓了寫」。陳彥還說,自己寫《主角》,「是有一點野心的」:「就是力圖想把演戲與圍繞著演戲而生長出來的世俗生活,以及所牽動的社會神經,來一個混沌的裹挾與牽引。我無法企及它的海闊天空,只是想儘量不遺漏方方面面。這裡是一種戲劇人生的進程,因為戲劇天賦的鏡子功能,也就不可或缺那點敲擊時代地心的聲音了。」評委李掖平評論說,《主角》描寫了女主人公從秦腔學藝的學徒易青娥到「秦腔皇后」憶秦娥的成長過程,展示了一個人、一齣戲及一個劇種,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歷程的興衰際遇和起廢沉浮。

  還有不少評委注意到,《主角》的故事性非常強,在以「寫戲」的方式塑造人物。叢治辰表示:「陳彥本身是寫戲(曲)出身,所以非常會塑造人物,小說是需要人物的美感的。他一直在貼著『角兒』走,讓故事非常流暢。」

  獲獎後,陳彥說,對自己而言,寫長篇小說和舞臺劇,兩者是「互相補充、相互需要」的關係——「其實國外很多小說家也是戲劇家,我們國家也有。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樣貌,小說是這個樣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有自己的樣貌,就不能撕裂自己的傳統。無論怎麼借鑑吸納,都必須有根性的東西做基礎。我們有很好的小說戲劇傳統,一切創造轉換都不能撇開這個傳統去妄談」。

  動態靈活 風格探索

  從社會影響力的角度看,茅盾文學獎在中國的文學獎項中是最具影響力的,這自然與長篇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文體中最具強勢性有關,劉大先認為,它甚至在整個當代文學的知識生產和美學範式建構上,都有比較強大的示範作用。從往屆的評選結果中我們或許會產生這種印象:茅盾文學獎已經形成了某種史詩性的、厚重的、深沉的美學範式。不過,在不少評委看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也絕不是僵化的,相反,它是動態的、靈活的、開放的、向前發展的。

  陳曉明認為最後獲獎的徐則臣的《北上》和李洱的《應物兄》都是非常有個人探索性的作品,如果把目光再放寬到之前的入圍作品,則更能看到中國當代文學呈現出的豐富性。

  《北上》是作家徐則臣潛心四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主人公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徐則臣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命運走向。

  「《北上》在不同的時空裡面,由一條河帶出歷史,帶出我們不同的生命體驗,在這樣一個結構當中處理民族的記憶、遭遇和變化。」陳曉明認為《北上》的寫作結構比較具備探索性。楊慶祥覺得《北上》的主題「很有意思」:「以大運河為線索貫穿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實某種程度上有尋根的意味,尋找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徐則臣曾在淮安生活過幾年,每天在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兩岸穿梭,對運河淮安段的見識與理解,成就了他的運河之緣。二十二年來,綿延千裡的大運河成了他小說寫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他一點點地把運河放進了小說裡,一篇接一篇地寫出與這條河相關的小說,也因此培養出了對運河的專門興趣,但凡涉及運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聽途說,都要認真地收集和揣摩。

  李掖平在讀了《北上》後,發現「小說雖然寫了許多人物如費德爾、小波羅、謝平遙、邵常來、周義彥等人的生活遭遇和愛情經歷,但他們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主人公,作品的真正主角是那條曾浩浩蕩蕩風光無限,也曾淤積堵塞荒涼落寞的京杭大運河」。她也注意到了《北上》在結構上所做出的個人探索——「所有散點式的人和事都是因為與大運河有關才匯聚在一起。作者意在深剖細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願景,以發揚光大其豐饒的文化蘊含,刻畫民族表情,寫照民族精神,培固華夏文明的根性。小說以一份考古報告開篇,以出現在考古報告中的一封信件所暗示的歷史秘密結尾,強調的正是『前者是往昔對今日的抵達,後者是今日對往昔的重溯』。這種煙花綻放散開滿天星火卻又灼然一體的獨特結構方式,指向了小說創作的一種新路徑。」

  《應物兄》一書,李洱寫了整整十三年,小說越寫越長,甚至寫壞了電腦。《應物兄》借鑑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陳曉明認為,《應物兄》把這麼多的中國典籍、知識放進小說裡,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中國這個民族是獨特的,孔子、老子、莊子,他們都滲透到了中國人的生活裡,中國人甚至常常把他們掛在嘴邊。加上最近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復興,這個現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候,有一本書把它寫出來,我覺得它是對時代的一種反映。」

  楊慶祥也肯定了《應物兄》所內涵的探索性質,認為它「表面看是一部寫知識分子的小說,但實際上是一部社會小說」。楊慶祥說,在探索用什麼樣的方式在處理中國當下這麼複雜豐富現實這方面,「李洱做出了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嘗試」。叢治辰認為《應物兄》「這種結構的處理本身就是非常驚人的」——「李洱的《應物兄》,看上去聚焦一個學院,卻寫出了世態萬象,在藝術上無可挑剔,他能夠把大量的故事處理成好像沒有故事,卻又讓你讀得欲罷不能。」

  得獎後,李洱表示,自己「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在接受晚報記者採訪時他說,茅盾文學獎公布的上午,他接到作家好友畢飛宇的電話。「他說,你快上網看看,什麼也沒說就掛了。」李洱說,隨後他查到了自己得獎的消息,在央視錄節目的妻子也打電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預料到接下來會被媒體「狂轟濫炸」,李洱馬上選擇關機,平靜地給孩子做飯。李洱告訴晚報記者,他得獎前夜睡得很安穩,不緊張也不焦慮。雖然李洱表示茅盾文學獎「可上可不上」,這部小說寫十三年就是因為「沒考慮拿獎」。但入圍後李洱對拿獎「還是有一點信心」。當他中午再次開機面對大家的祝賀時,已有記者等在他家門口。李洱表示這次獲獎作品《應物兄》出版後自己沒有進行一次書店活動、講座宣傳等,也不願接受媒體採訪。對於得獎後的各種聲音,他表示在不脫離文本的情況下歡迎不同的評價,這樣作品的空間才能打開。

  今年春《應物兄》一出版,便有許多評論稱此作「是衝著茅獎去的」,李洱聽到這種說法不太高興,在他看來,不能說寫作是為了得獎,得獎不會對生活有太大改變,「該怎麼過還怎麼過,但是讀者會多一些」。

  李洱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他對記者有些防備,因為「很多採訪我的記者連我的書都沒看過」。曾有媒體「在沒有採訪我的情況下就杜撰出一篇訪談」。面對一些媒體激烈的批評,李洱有些無奈,與自己相比,他更擔心家人看到這些,「因為有些記者把我很多年前的作品中某一句話,某一些描寫單獨摘出來,斷章取義」。

  此外,他不願當面談論自己的作品,「很尷尬」。李洱開了個玩笑說,人一生有三個機會集中聽別人誇自己,一個是滿月的時候,一個是葬禮上,還有一個就是開研討會。「在中國目前為止同齡的作家中,我可能是唯一沒有開研討會的」。

  《應物兄》發表後,他還是被「騙」去開了一次研討會。「如果我不在場可以開,有的作家喜歡直接對話,但我怕研討會,怕對別人構成壓力」。

  在評委李掖平的評語中,《應物兄》是一部「表徵了文學書寫具有多種可能性和可行性的作品」,因為它「描畫了一幅當下社會生活和當代文化人從精神狀態到日常舉止的全景式圖譜」。在她看來,《應物兄》由此拓開了一個具有百科全書式豐富知識的文本視閾,亦可說作者藉此表達了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一種廣渺浩遠的憂思或者說憂患。對她而言,這種憂思和憂患不但有著「警醒和鏡鑑」的作用,還有著源自骨子裡令人敬重的高貴。

  評獎:文學須對現實負責

  從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始,茅獎迎來了「大評委制」,共有62位評委組成評委會。其中有的來自地區推選,有的則來自中國作協直接聘請,但最終所有評委都是以個人身份進行評選,不代表任何組織。

  幾乎所有的評委在接受採訪時都肯定了評獎討論過程中的嚴謹和細緻。「我們投票有很多輪,據我所知每個組都討論得非常認真,重新熟悉這兩百多部作品。討論既熱烈又坦誠,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也有針鋒相對的時候。可以說每一部作品都得到了充分討論,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做出選擇。」評委叢治辰回憶說。

  陳曉明表示,所有評委都從事文學研究多年,對文學的發展歷史和語境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文學評獎與文學研究不同,評獎不是為了表達出個人的趣味和喜好,它需要對歷史和文學有所交代。對探索型的作品,他一直特別關注,但他對傳統的、寫歷史的、寫鄉村的和寫生活的作品一樣欣賞——「(評獎)不在乎藝術手法本身,而在於在它所用的手法中,有沒有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是不是有很好地完成度」。

  楊慶祥認為茅盾文學獎投票的標準有幾個:首先要遵從茅盾文學獎的初衷,獲獎作品應該反映時代生活,關注中國人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同時也要對長篇小說的藝術有所展示和拓展。

  由於不少人還會提到茅盾文學獎的現實主義品格,叢治辰認為現實主義品格談起來比較複雜,但他所理解的現實主義品格是一種「文學對現實負責任的態度」,以及「文學面對這個世界的尊嚴感」,「茅盾文學獎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思想性,如果一部作品在思想上非常膚淺,浮光掠影,只寫了現實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內在,這樣的作品恐怕也不會被認可」。

  在討論到入選的網絡文學作品時,陳曉明表示,由於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比較強調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所以網絡文學和經典的傳統文學相比,有那麼一點「不太佔便宜」:「它的那種寫法是一種新的寫法,所以我也想建議以後應該給網絡文學單獨開一個獎,這樣公平一點。」

  「最後這些作品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陳曉明說,在中國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接近一萬部,四年就是四萬部的前提下,最後推選出二百多部,然後再進80、進40,「能夠進80就很了不起了」。

  因此,楊慶祥還有一個觀點,就是大家應該更多地去關注最終入圍的十部作品,而不僅僅是獲獎的五部。「能進入的這十部都是高質量的作品,而且能夠更全面地看到中國當代小說的豐富性。有些沒有獲獎的小說如劉亮程的《捎話》、葛亮的《北鳶》、葉舟的《敦煌本紀》等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相關焦點

  • 茅盾、茅盾文學獎 傳承與建構中華新文化新經典
    原標題:傳承與建構中華新文化新經典——茅盾、茅盾文學獎與新中國文學70年【文藝觀潮】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即將頒發之際,回顧和總結茅盾及以其遺願設立的「茅盾文學獎」,我們發現,如同魯迅對百年中國新文學有著從未中斷的文學影響一樣,茅盾不僅以其多種文學實踐、獨特審美理念、豐富的創作成果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大師
  • 茅盾文學獎:體現長篇小說創作邁向「高峰」的努力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李敬澤接受《光明日報》《文藝報》記者採訪,就評獎的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記者:作為我國具有最高榮譽、備受關注的全國性文學獎項之一,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具有什麼特殊意義?
  • 從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看文學未來
    近日,備受社會尤其是文學界關注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公布,葛亮的《北鳶》、孫惠芬的《尋找張展》、梁曉聲的《人世間》、劉亮程的《捎話》、李洱的《應物兄》、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葉舟的《敦煌本紀》等10部作品名列其中。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中國作協主席、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主任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出席頒獎典禮並分别致辭。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出席頒獎典禮。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於1981年設立,旨在褒獎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是我國目前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本屆評選範圍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
  • 文學的生生死死:茅盾文學獎的前生今世
    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2019年8月16日公告,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五部作品,最終獲得本屆茅盾文學獎。作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最高殊榮,茅盾文學獎往往代表著鮮花與掌聲,同時也代表著光榮與夢想,當然也不乏爭議與辯難。文學這個物種吧,好像人人都懂。
  • 茅盾文學獎VS魯迅文學獎,哪一個更能代表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
    )《北上》(徐則臣)《主角》(陳彥)《應物兄》(李洱)本屆的小說大都以敘述社會現實為主,根據當代中國的某個社會橫斷面展開描繪,具有很強的寫實性質。相信大家對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都有所耳聞,但他們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哪一個更具權威性和代表性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中國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中國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根據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而於1981年設立的,是中國文學界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至今已頒發到第五屆。
  • 三位徐州籍作家作品入圍茅盾文學獎!
    【徐州報導訊】從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獲悉,經過認真閱讀討論和多輪投票,目前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共產生了234部提名作品。我市著名作家趙本夫的《天漏邑》,徐州市作協副主席、銅山區作協主席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徐州著名網絡作家打眼的《神藏》入圍。
  • 事業單位:茅盾文學獎簡介
    2019年10月14日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茅盾文學獎的相關知識點。一、茅盾簡介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 中國有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有沒有郭沫若文學獎?
    茅盾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歷程裡,創作了大量的長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戲劇作品。其中《子夜》《虹》《霜葉紅似二月花》等長篇小說,在茅盾的創作生涯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影響。以茅盾的名字命名一個文學獎,來鼓勵長篇小說創作,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中國有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學獎。
  • 茅盾文學獎·評論|《應物兄》顯示當代文學未偏守於藝術一隅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今天公布了本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人世間》(梁曉聲)、《牽風記》(徐懷中)、《北上》(徐則臣)、《主角》(陳彥)和《應物兄》(李洱)五部作品摘得該獎。其中,《應物兄》是李洱歷13年而完成的長篇作品。
  • 最長小說獲茅盾文學獎惹爭議 全書共450萬字
    5位獲獎者4位來自作協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總共有180部長篇小說入圍,最終獲獎的5部作品通過5輪投票產生,共有62位評委實名一以貫之地參與投票。從本次獲獎的5部作品來看,現實題材成為主導。相反,讀者呼聲非常高的作品卻最終鎩羽而歸,像描寫秦朝興亡生滅過程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在42強時就被淘汰,在茅盾文學獎最終公布之後,不少讀者希望評委能去網絡上聽聽大家的聲音。《大秦帝國》獲獎會遭炮轟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此次茅盾文學獎的評委之一、作家麥家。
  • 這些茅盾文學獎作品你看過幾部?
    這幾本茅盾文學獎作品你都看過嗎?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須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 茅盾文學獎得主談文學作品影視化:一部好小說難拍好電影
    張楠騫 攝中新網廣州8月11日電 (索有為 張楠騫 宋睿曦)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8月11日攜新書《白門柳》(點評本)在2018南國書香節上與讀者見面,新書合著點評人譚運長一同出席分享會。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門柳》講述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南京一帶在知識分子身上發生的人和事,劉斯奮解釋稱,「白門柳」一詞源於中國古代詩歌,書名中的「白門」是指南京,「柳」取折柳送別之意,意指明末清初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下名士名妓的生離死別。作為第一部以知識分子為體裁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闡述在明末清初時期民主思想如何在知識分子和思想家身上萌發出來。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京揭曉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名單完整版最新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京揭曉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名單完整版 時間:2019-08-17 12: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京揭曉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名單完整版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於16日發布公告,揭曉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觀察:為什麼是這五部長篇小說獲獎?
    2019年8月16日,在經過了長達四年之久的等待之後,為公眾所矚目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工作,終於塵埃落定,五個獲獎名額各有其主。依照得票多少的順序,五部長篇小說分別是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以及李洱的《應物兄》。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開場 2019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
    茅盾文學獎頒獎 2019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在童聲獨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10月14日晚在國家博物館開場。第十屆茅盾文學獎8月16日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獲獎。「文學對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但人們對文學的要求是多種多樣的。文學不可能也不應該自囿於某一種理念。囿於任何一種理念的文學,其結果必然是作繭自縛。」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時光網訊 8月16日(周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公布了最終獲獎名單: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這五部長篇小說成功勝出。格非、王蒙等五位作家分別獲得50萬元的現金獎勵。
  • 讓孩子更懂得文學,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最高的文學獎,代表著當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大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應當說都是值得一讀,為了讓孩子更懂文學,在這裡為大家推薦茅盾文學獎最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一定能夠提升孩子的鑑賞能力。那麼在這裡先和大家稍稍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茅盾文學獎,這是以我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所命名的一個獎,1981茅盾先生自知病將不起,於是把自己25萬元稿費,捐贈給了中國作家協會,為得就是能夠鼓勵長篇小說的創作。中國作家協會也在第二年,設立了這麼一個獎,為得就實現茅盾先生的夙願。
  • 為什麼他們拿下茅盾文學獎,怎麼讀?聽內行怎麼說
    這次,「20後」、「40後」、「60後」和「70後」站在了一起,不同代際的老中青作家在茅盾文學獎上集體亮相,呈現出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真實現狀:文壇上的老一輩仍在筆耕不輟,青年群體的創作朝氣蓬勃;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曾停下,文學事業的發展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