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見肉食之一,有著難以取代的作用,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前景是相當可觀的。農村散養模式的生豬出欄總量佔據著市場生豬供應的重要份額,而大多數農民散養都還是以傳統豬舍為主,這樣養殖方式是否會被淘汰呢?
現在農村也興起了一股大棚養豬的新型方式,就是鋼結構為主體、彩鋼瓦或者其它材料相結合而搭建的棚舍。一般來講,上了一定規模的養豬場才會採用這種大棚結構的,其修建成本也要比土磚牆的傳統豬舍更高。為什麼大規模養豬會採用大棚呢?很大因素就是通風、採光條件會更好,並且按照噴灑、滅菌等設施更易於操作,能夠更好的調節豬場的小環境氣候。儘管如此,我認為要大棚取代傳統豬舍還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Ⅰ、農村散養戶的養殖效益偏低。
通常來講養豬場的生豬出欄只需要5個月左右就達到了200多斤,但是農民散養豬可能至少需要8個月的時間。這跟養殖技術以及餵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農村都是青綠飼料和糧食飼料為主;規模化的養豬場都是以濃縮飼料為主,並且配合燈光和控制豬的活動範圍從而更快的實現了肥育。雖然散養豬的肉質可能比飼料豬更好,但是其養殖效益也確實更低,所以修建大棚養豬對於農民就不划算。
Ⅱ、未來農村養豬的或將會更少。
現在的生豬價格依然偏高,以至於豬肉價格也持續的高價位。這樣的行情是不是會刺激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呢?對於很多養豬工廠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只要有一定的流動資金周轉就可以進行復欄補欄。農村散養戶會不會趁機復養呢?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已經有不少的養殖戶選擇了轉行,或者養雞、養鴨、養鴿子,畢竟養豬的風險性普遍比其它的養殖活動更高。農民養豬積極性降低,大棚養豬也就推行的難度更大。
Ⅲ、大棚建設需要以土地為基礎。
關於大棚養豬的模式,其實就是間接的擴大養殖規模,對於散養戶來講就顯得多此一舉了。如果還是按照原有的少量養殖,修建大棚所要均攤的成本就要高得多。並且建設大棚需要重新規劃和申請土地,但是又不能在基本農田修建養豬場,這就意味著需要在山地、荒地等非農耕地上修建。農村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並且在這些非正常農用的土地上搭建養豬大棚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所以,農民建養殖大棚也會造成土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