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狂謫仙詩人,李白的仙氣從何而來,詩仙了解一下

2020-12-14 撐不過去的境地

李白李白,再沒有一個詩人能比他更讓世人著迷了。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他也自稱「酒中仙」,後人就給他送了一個很對他胃口的稱呼「詩仙」。

隔著千百年都能感受到李白身上的仙氣,那我們就沿著歷史的足跡去沾點仙氣,去了解一下李白的仙氣從何而來。

1、太白金星降人間

國人對一個嬰兒的誕生時刻很重視。這從現在還有講究生辰八字這說法就可以看出來。

在古人看來,一個人能否有大作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意,而李白,無疑是得天獨厚。

對與李白的出生及成長有很多故事在流傳。傳說中在李白出生的那個夜晚,李白的母親隱約中看到太白金星降臨人間,拖著長長的尾巴劃向他們家,破窗而入時,李白呱呱落地。

一代詩仙連出生都這麼非同凡響。

李白的母親聽到孩子出生的第一聲哭喊,震動屋舍,聲音好像能涵蓋天宇,遠比她聽過所有剛出生時的哭聲都響亮。再想起剛才看到的天地異象,看著襁褓中的孩子,嘀咕道:「莫非這真是長庚星降臨人間所孕育的?」。

婦人此時估計就像中了五百萬彩票一樣激動,趕緊喚來孩子他爹,跟他說了剛才奇怪的異象和孩子奇特的哭聲。

李白他爹眼睛一亮,高興地說道:「即然這孩子有這些奇怪的天象,乃太白金星降臨人間所孕,那就叫他太白好了。」

婦人點了點頭,於是李白就以天上星宿的名字行走人間。

你們別以為這是個民間傳說就不可信,這在歷史的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李陽冰《序》記載:「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範傳正的《碑》也寫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與字之,鹹取所象」,可見李白出生是真的有所天地異象。

李白少年時當然也如開掛一般,「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2、賀老喚我謫仙人

賀老,就是賀知章。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賀知章。

賀知章是李白的忘年交,他們兩個初次見面時,賀知章八十三歲,李白四十二歲,一見如故。賀知章可以說是最佩服最欣賞李白的人。

賀知章對李白早有耳聞,對李白的評價極高,曾讀李白的《烏棲曲》後稱「可以泣鬼神矣」

《烏棲曲》李白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 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李白的從政心是很重的,應該說當時的讀書人都有著濟世救人,大展鴻鵠之志的願望,可是後來的經歷讓李白明白了,自己並不適合當時的官場。

扯遠了,不管怎麼樣,李白終於又來到了長按,而這次不同上次的悽涼,是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到了堪稱中國文人史上最優厚的禮遇。

從那以後,李白就陪著皇帝玄宗喝喝酒,作作詩陪皇帝逍遙。可這,並不是李白想要的,皇帝就把李白當成御用文人不做他用。

心情鬱悶,那就走走,走到了紫極宮,皇家圖書館。突然想找人喝一杯,找誰呢?反正不找那不識人才的唐玄宗,李白和賀知章,在這個時候相遇了。

賀老站在紫極宮門口看著李白,李白抬頭一望,嗬,好一個鶴髮童顏的老壽翁,懸佩金龜,那衣裳一看就知道官品不低。連忙上前拜見:「晚生蜀人李白」。老壽翁哈哈大笑:「喲,你就是李太白啊,老夫賀知章,你聽過的吧?」。

李白自是對賀老久仰其名,賀老對李白也是讚賞有加,二人相談甚歡,此刻怎能少得了酒,相約著往酒家走去。二人可能太開心了,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帶錢!

酒過三巡,賀老問李白可有隨身帶詩卷?李白抽出一卷遞給賀老,第一首就是《蜀道難》。慢慢品讀起來,未到一半便連聲稱讚「名不虛傳,果然名不虛傳!」,讀完後抬起頭,看著李白的風流英姿,打趣道:「你不會真的是天上太白金星下凡吧?謫仙人吶。」

喝的差不多了,小二過來催帳。李白當然搶著付錢啊,手一摸,就很尷尬了。賀老一看哈哈大笑道:「我來吧」,可是手一掏覺得此事甚是難辦,懵逼中剛好看到了隨身佩戴的金龜。

李白一下就急了:「賀老,這可使不得啊,皇上御賜的金龜怎麼能拿來換酒?」賀知章真是妙人,笑道:「我可還記得你那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呢,沒事,下回再來拿錢贖回」。說完就把金龜抵押留給店家。

此次酒席過後,李白的「謫仙人」這個稱號也就傳開了,「金龜換酒」這個傳奇的故事也為世人傳誦。

3、自稱臣是酒中仙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講起李白,就得帶著他的酒,李白的酒多得很,多到被後人稱作唐代的酒仙。

他高興時喝酒:「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他不高興的時候喝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他有錢時喝酒:「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他沒錢了就去蹭酒喝:「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當然了,「酒中仙」的李白,喝酒肯定是師出有名的,雖然這個理由也是他自己給出來的:「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看看看,連天地都給他搬出來了,誰還能阻止他喝酒?

「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節選自李白的小弟杜甫寫的的《飲中八仙歌》:

《飲中八仙歌》杜甫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4、詩仙 · 李白

李白,真是個傳奇的名字。

作為一名續屈原後最出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站在盛唐詩壇最巔峰的男人,一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詩壇上都是璀璨耀眼的巨星。

「詩仙」之名,當之無愧。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被稱為「詩仙」的李白,身上的仙氣從何而來?
    被稱為「詩仙」的李白,身上的仙氣從何而來?李白號稱詩仙,既然都稱仙了,那麼李白的身上肯定會有一種仙氣,那麼李白的仙氣是如何來的呢?尤其李白剛剛從蜀中出來時,來到京城,身上還帶著那種從大山出來的純淨氣息,讓賀知章一見到李白,就大呼見到仙人了,賀知章稱李白為「滴仙人」。看來從小的道教文化積澱讓李白有了仙氣。李白在後來還考取了道籙,成為了一名還有文憑的道士。
  • 大唐詩人數不勝數,為何,獨有李白被稱為「謫仙人」?
    每個中國人,不管他學歷如何,從事的是什麼職業,都不可避免地要共同認識一個人——李白。李白之名在中國,甚至超越了很多的帝王,被稱為"詩仙"、"謫仙人"。但是,獨盛唐一代的詩人就何止千萬,為何獨有李白能夠獲得如此殊榮?他究竟有何可貴之處?
  • 推歌《謫仙》:願夢回大唐,一睹李白風採
    李白在大數人的心中真是少年模樣,白袍玉劍翩翩公子,喜歡他的「且放白鹿青崖間」的灑脫。喜歡他的夢中落花,仗劍去國。喜歡那盛唐燈火中,他如一盞長明燈,仙氣縱橫千裡而後又百裡。喜歡他落寞後那「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的揪心的痛。詩仙不只是詩仙,他如雲巔中的皓月,不染汙垢。
  • 人們為何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仙」與「聖」有何分別?
    盛唐詩歌的兩座高峰,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了。但是,作為兩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仙」一「聖」到底有何區別呢?為什麼李白不能是「詩聖」,杜甫不能是「詩仙」呢?這就涉及到「仙」與「聖」在文化領域裡的具體內涵差異了。
  • 豪放不羈的李白,不僅被譽為「詩仙」,死因也自帶「仙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李白是興聖皇帝的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李白飄逸自由,為人豪放不羈,喜愛飲酒作詩交朋友,也喜好黃老,常常隱居深山尋仙問道,因而他的一生都和「仙」字有關聯。而對於李白的死,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死法是民間最為廣傳的,也是最符合李白「仙氣」的死法,與他的性格非常吻合。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是什麼時候被稱為詩仙的?前言如今在語文考試中,假如見到這首題:唐朝詩人被稱為詩仙的是哪一位?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填上李白。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會這樣回答嗎?二、鄭谷稱裴晤是詩仙號稱鄭鷓鴣的詩人鄭谷,有一首《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於此話舊悽涼因寄》:誰解登高問上玄,謫仙何事謫詩仙,雲遮列宿離華省,樹蔭澄江入野船。黃鳥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蠻煙,不知幾首南行曲,留與巴兒萬古傳。
  • 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分別是誰封的?原來差距這麼大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是唐朝乃至於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詩仙」、「詩聖」稱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本文,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他的「詩仙」封號,正是源於「謫仙人」這個稱謂。不過,不要就此認為,他的「謫仙人」稱號是自己封的,李白雖然狂傲不羈,但還不至於自戀到如此地步。 李白為什麼被稱為「謫仙人」呢?對此,是有明確記載的。李白曾寫過《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中有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 李白為什麼被譽為「詩仙」?想不到你是這樣一個仙氣滿滿的詩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從李白的字號就能看出,李白身上是有道家風骨,仙人氣質的, 這不是李白自我標榜的,是得到很多大咖認證的。,比如賀知章。作為李白的迷弟,李白嗜酒豪飲在杜甫的眼裡都自帶濾鏡,變得飄逸出世,超脫如仙。李白的仙氣還散發在他的日常中,比如他寫楊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同樣是奉承女人的美貌,卻沒有停留在人顏與花容媲美,而是說這麼美的人莫不是天女下凡呦!好像他天上仙境曾經是他的日常一般。
  • 詩仙李白生平經歷——謫仙所遭遇的不順一生
    說到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詩人,詩仙李白的大名 如雷貫耳,其作品的流傳度和經典程度自古以來無人能出其右。但李白的一生絕不是那些詩歌能夠概括的,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絕倫,或許對他自己來說,並不是那麼順遂無阻,甚至還有一些波波折折。
  • 憑什麼李白是詩仙?
    大家好,我是「小江故事會」的小編,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詩仙李白的由來。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 國家「一級甲」,詩仙李白傳世唯一墨寶真跡,到底有何價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稱為「詩仙」,又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擅長樂府、歌行及絕句,好劍術書法,喜交友。李白創作背景唐代是中國書法草書體發展的一個巔峰,盛唐時期,更是對草書尊崇有加,李白的草書來自張旭一脈,而且風格飄然有仙氣。
  • 最能表現詩仙李白「仙氣」的3首詩,讀來令人神往!
    唐朝詩人輩出,湧現出詩仙、詩聖、詩佛、詩豪、詩鬼等詩中靈傑。眾所周知,詩仙就是大詩人李白,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詩聖杜甫並立為唐朝兩座不可超越的巔峰。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在於其詩歌善於寫高、寫渺,頗具「仙氣」,藝術精湛,且不乏思想的深刻性。以下3首李白的詩歌,可謂充滿「仙氣」,最能代表「詩仙」的風格。
  • 詩仙李白:是詩人亦是劍客
    李白這個名字,我們幾乎從小就聽過,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習李白的《靜夜思》,到後來的《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幾乎我們的小學與中學時代都學習李白的詩作。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稱之為「詩仙」,亦稱「謫仙人」。
  • 杜甫一生作詩是李白的三倍,李白是詩仙杜甫卻是詩聖,這是為什麼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的大詩人,兩人不僅是唐朝的兩顆耀眼明星,同時也是中國文壇的兩顆永不隕落的巨星,據考證,李白一生作詩1059篇,杜甫一生作詩3000餘首,今尚存1400多首。杜甫作詩最多。杜甫詩篇的產量是李白的三倍,但是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卻只是個詩聖?主要有四大原因。
  • 為何李白被稱為「詩仙」?
    而李白就是唐朝的著名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而「詩仙」的;來源,還得從唐朝的另一著名詩人賀知章說起。在李白40多歲時,儘管他的詩句已經很成熟很優秀,但依舊沒有什麼名氣,而賀知章作為京城文學名流,名氣不小。於是在這一年,李白通過朋友推薦去往京城長安(今西安)拜訪賀知章,而李白的拜帖就是自己的作品《蜀道難》。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強大的國家實力、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深厚的文化沉澱,為唐詩的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營養,湧現出了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李白和杜甫,就是裡面傑出的代表。一、浪漫主義的偉大代表,詩仙李白。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
  • 李白為什麼叫詩仙?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詩人詩事。談到詩人,李白絕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詩人之一,甚至他認第二,怕是沒人敢排第一。記得我們上學第一次聽到李白的名字時,老師肯定就告訴我們了,李白,有個外號叫「詩仙」。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白為什麼叫做「詩仙「呢?很多唐朝詩人都是有外號的。
  •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
    唐宋詩人又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為領軍人物!特別是李白,以其浪漫清新飄逸、不拘一格、狂放不羈、而又格局廣大、潤心明志的詩風深得人們酷愛喜歡!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其人性格爽朗,愛憎分明,喜酒,愛交友,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對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其詩為什麼在民間深受百姓熱愛做一簡單說明:第一,灑脫樂觀積極向上的個人性格魅力
  • 詩仙、詩聖、詩魔,詩人的「外號」都是誰起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名,科教授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爛熟於心了。畢竟他們可能是語文課本裡,留下「全篇背誦」次數最多的詩人。 作為熱愛詩歌的好學生,科教授也是很早就知道了他們的「外號」,分別是詩仙、詩聖、詩魔。 不過科教授一直好奇,他們的這些「外號」都是誰給起的呢?
  • 明明是天上謫仙,卻因政治被判謀逆,人人喊殺!李白:我想說真相
    我想提起李白大家都不會陌生,無論是小學課本中的《靜夜思》,還是初中課本中的《行路難》,亦或者是高中課本中的《蜀道難》,李白的作品可謂是貫穿了我們整個的學習生涯。提起李白,我們除了仰慕也就只有仰慕,「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這是詩人余光中手下的李白,有人說,是盛唐成就了李白,但是倒不如說是李白成就了盛唐,成就了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