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老人生前就要做好死後穿的衣服,俗稱「壽衣」,取其健康長壽之意。舊時期的老人們,萬般節儉也要給自己準備一套像樣的壽衣、壽材,老人們很重視自己的壽衣、壽材(棺材),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就開始考慮這些問題,互相之間還要交流討論。那麼做壽衣為什麼要提前呢?原來是有很多講究的。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講解。
壽衣,是一個人忙碌了一生最後穿著「帶走」的衣冠,為的是體面的走,不讓世人說兒女不孝,還可以使喪事到來時不慌張。據說,到了陰間像樣的穿戴也不受小鬼欺侮。
同樣,壽衣是很有講究的。從裡到外、從頭到腳,每件衣服的樣式都有說道,而且要把一年四季的都備齊。壽衣準備好後,老人們每年都會把壽衣拿出來晾曬,接觸陽氣。壽材的材質、油漆的遍數,則是關注的重點。「某某的壽材已經油漆了幾十遍了」,是老人們很熱衷、羨慕的話題。
石家莊民間有這樣一個關於壽衣的傳說:滿族入關後,於順治元年(1644)厲行改冠易服的法令,有些鄉間百姓,因不知法令,偶爾穿著明代的服裝進城,大多數被剝得精光,險以保全姓名為幸。滿清政府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滿族服飾,儘管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對這種大規模的改冠易服難以接受,但畢竟是大勢所趨,況且有嚴厲的法律制約,所以也就漸漸的習慣了這種滿族的裝束。因為滿清初年的剃髮易服,漢裝和少數民族被迫改穿滿族的服裝(唐裝馬褂)。久而久之滿族的唐裝馬褂也逐步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現代壽衣的標準形式。
有孝心的子女,往往選擇在閏月年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早早準備好壽衣、壽材(棺材),為老人增壽。而壽衣是否準備齊全,不僅是老人們所關心的,也是子女們孝心的表現。
因此,只要有條件,壽衣、壽材是要及早著手準備的,才能備齊、備好。傳統習俗認為,為老人提前做壽衣,可以為其添福增壽。壽衣要趕在閏年做,因為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也就是這多出來的一個月,被人們認為可以為老人添福增壽。雖然這只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但卻表達了兒女希望父母健康長壽的樸實願望。而閏月年,因為比普通年份的十二個月多了一個月,「天增歲月人增壽」是很多地方說法中的共識,所以在閏月年裡準備的壽衣、壽材,祈福延年的效果更為顯著。
往生學說:壽衣乃是往生後謁見老祖宗的禮服,它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孝意和企盼,因此能為長者增壽,為兒孫增福,使人心態祥和,日夜安寧,生活平安。人在世的時候需要尊嚴,過世時更需要尊嚴,那麼過世的親人穿著帶走的這套衣冠顯得尤其重要。因其重要,才更應由我們親自為親人挑選。親自為親人挑選壽服,體現了對親人一生勞碌的肯定與孝敬,體現了對親人的感恩之心,更是對先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