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五季跌下神壇:緊貼現實讓它變得平庸

2020-12-13 DoNews

作為現象級作品的《黑鏡》在第四季播出後,其實已隱露疲態。自這個項目從英國本土電視臺轉給Netflix 運作後,黑鏡第三、四兩季每季時長都有六集,且每一季中有一集為電影體量的加長集。故事的視野也不再僅僅局限於英國本土,而是美國背景與英國背景各佔一半,這個故事背景各佔一半的設計像是一種隱喻,巧妙的表達了美國資本運作與英式內容表達之間微妙緊張的合作關係。

一方面,在Netflix資本的加持和平臺推廣下,它的影響力變得更加廣泛,製作精緻考究,導演和表演陣容上規模也越發豪華,例如現在已退居幕後的朱迪·福斯特就曾經執導過其中的一集。而另一方面,這部小眾口碑神劇突破圈層後,似乎也出現越發流俗的傾向,它開始有意照顧到更多人的口味,那些旁逸斜出的腦洞設定曾經伴隨著一種典型的英式古怪——用愛爾蘭著名短篇小說家威廉·特雷弗的話來說,這是「那種你幾乎不曾注意的東西,直到冷不丁地發覺自己正處於一種古怪的感覺中」,而如今那些黑科技腦洞則混合著市場上的廉價戲劇套路,昔日的新鮮感固然尚在,可是你需要定睛尋看,才能發現它還殘存著一絲銳利和高傲的英國氣息。

這幾天,黑鏡第五季在Netflix一次性放出全部三集,三集的體量、兩年的間歇,又讓這部劇回到當初在英國本土播出時,小作坊式的精耕細作模式。這似乎在暗示觀眾理應熱切期待這新的一季,然而第五季三集播出後,《黑鏡》昔日的名聲卻大勢已去,狠狠跌下了神壇。

不知道編劇查理·布魯克這段時期,是不是過分將注意力放在那部在輿論看來並不成功的互動特別集《潘達斯奈基》上(畢竟多結局的故事線,讓這部劇集的素材拍攝了三百多分鐘,那相應的劇本內容體量也是巨大的),才導致第五季的三集故事內容乏善可陳。總體而言,三集故事無論在主題表達還是創作技巧上,都給人帶來一種平庸的大路貨氣質。觀眾可以容忍《黑鏡》曲高和寡,卻絕不能允許它自掘墳墓,淪為一部沒有靈魂和氣質的平庸的科幻劇。

在第五季第一集的故事設定中,一款VR體感遊戲讓故事的主人公和曾經的同性好友,在遊戲中,以角色的身份發生了親密關係,兩人此後對這款體感遊戲帶來的「親密感」既感到羞愧、尷尬卻又矛盾地準備著再次嘗試這種危險卻充滿誘惑的感覺。而主人公和妻子之間的感情也因這款遊戲變得充滿猜忌和不確定性,終於主人公開始變得越發煎熬,他想確定自己是否是同性戀,因此和同性朋友約出來見面,體驗他是否真的對朋友有感覺……這個故事的創意乍聽起來十分有趣,可是在故事的敘述中,它並沒有《黑鏡》過往劇集帶來的緊張感,沒有懸念的巧妙鋪排,更缺少那些意料之外卻充滿合理性的聰明反轉。事實上,這個故事只是透過體感遊戲為那些婚姻千瘡百孔的夫妻生活故事套上了一層科技的底色,除此以外呢,故事就再也沒有往縱身處發展,而是一直停留在人物掩藏心事、守護秘密之類的淺表處。

如果說以前的《黑鏡》是在竭力預言技術帶來的人性沉淪有多可怕,那第二集中關於黑科技的設定則像是對現實世界亦步亦趨的死板跟隨:一個玩社交網絡重度成癮的男子,因開車時刷手機發生車禍,導致未婚妻慘死。他此後變得抑鬱,自責,他責怪開發這家社交軟體的美國科技巨頭公司——這裡面潛藏的論調很容易發現:如果沒有你們對APP不斷的迭代更新,讓大家離不開手機,我怎麼會成癮?他通過綁架這家科技公司的員工,要求跟這家科技公司的老闆通話。而故事在通向這個目的的過程中,還探討了社交網絡公司竊聽用戶隱私、即時的網絡輿論對犯罪分子心理產生的影響等這些如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探討的話題事件,這個故事「炒冷飯」一般地再次將這些新聞話題匯融一爐,卻在此基礎上並未拓展任何其他可能性。

僅以這兩個故事作為例子,你便能感知到《黑鏡》第五季成為眾矢之的不是沒有原因:它的故事容量越發稀薄,故事設定也越發追隨現實,而不是在現實基礎上進行詭譎但合理的敘事想像。

《黑鏡》的主題性極強,其實幾季下來,故事的探討大多數都集中在幾個較大的母題上:社交網絡時代的娛樂至死、虛擬實境與真實世界、意識的移植、洶湧的輿論暴力所引發的犯罪問題等等。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劇集是對現實趨勢發展的一種呼應。事實上,《黑鏡》這幾年的故事設定在很多母題上有頻繁重複的現象,原因之一就在於技術的動態發展在短短幾年內並不能取得質的飛躍。或許《黑鏡》跌落神壇並不應該只怪罪到主創身上,有時候我們或許應該等一等,等一等現實科技的發展趨勢,讓現實給技術預言的故事一個全新的啟發,或許《黑鏡》就能重回巔峰時刻。

畢竟,重啟這種操作,在美劇工業體系中並不稀罕。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籤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Netflix接手,《黑鏡》為何跌下神壇?
    有很多人來看《黑鏡》,就是衝著它帶來的致鬱感,比如「鱷魚」那集。但是作為劇集的創作者,如果我每次都傳達這種感覺,那麼我就是在偷懶了,我希望能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故事感受。」背負神劇之名的《黑鏡》開播首季就是巔峰, IMDb的用戶為第一季打出了8.2的平均分,第二季均分8.0(含聖誕特輯),第三季8.3,第四季7.9,第五季6.9。
  • 皮卡丘毀童年了,權遊爛尾了,《黑鏡》也跌下神壇摔了個粉碎
    皮卡丘毀童年了,權遊爛尾了,現在無數科幻迷奉為圭臬的《黑鏡》,也跌下神壇,摔了個粉碎。新出的第五季,不僅海報難看,而且評分僅為6.6......這部以立意深刻、製作精良著稱的神劇,從前被捧得多高,現在就摔得有多狠。
  • 疫情蔓延時,最懂如何諷刺現實世界的《黑鏡》,選擇放棄諷刺
    但這並不是將某個現代科技加上某個古往今來道德困境的說教劇,相反地,《黑鏡》的劇情架構,都是某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類型電影套路:例如像是妻子疑心不倫的丈夫、丈夫遲疑於不忠的誘惑、還有渴望佔有的瘋狂愛欲等等。但當我們以為這是一套《藍色蜘蛛網》時,《黑鏡》馬上超脫李組長眉頭一皺的平庸境界,進入《陰陽魔界》 的顛覆狂想。
  • 黑鏡系列評分最低的一部,揭露手機成癮的弊端,暗示男主死得不值
    8.9有沒有發現規律,黑鏡系列的評分在不斷下降別急,有可能是觀眾們的審美失誤了,說不定後面兩部會好一點黑鏡第四季的某瓣評分8.3黑鏡第五季的某瓣評分6.7噢,謝特,如同傳說中的那樣,黑鏡不行了從第一季到第三季還是比較平緩的遞減,每次只下降那麼一點點可到了第四季往後,悲劇發生了,評分開始急劇下降出乎所有劇迷意料的是,黑鏡第五季的評分竟然跌落到6.7分黑鏡系列江郎才盡
  • 黔驢技窮,《黑鏡》第五季少了「黑鏡味」,靠這一集挽回些許分數
    過去口碑頗好的《黑鏡》(Black Mirror)第五季於已經在Netflix上架,一如既往地以高科技來探討人性陰暗面及科技如何影響及侵蝕人類的生活。共三集的第五季都以暗黑風格來諷刺時弊,但故事比起前四季似乎略顯小兒科,雖然看完後同樣會令大家反思科技帶來的嚴重影響,卻少了一份「黑鏡味」,令大批劇迷大跌眼鏡,只有第二集《碎片》(Smithereens)為這一季挽回些許分數。
  • 《黑鏡》:Maybe you re old!
    劇歸劇,然而劇總反映著現實的東西。《黑鏡》的每一集都把現實展現得淋漓盡致、像鏡子映射的一般。共5季的劇集裡,我們看到了層出不窮的創新科技,眼花繚亂,而在這些大開腦洞的黑科技背後,劇集更以暗黑風格闡釋了人類過分依賴科技的現狀,並由此衍生出一連串問題,甚至直擊人性陰暗面。
  • 《黑鏡》:這部口碑爆棚的科幻懸疑劇,為何在第5季跌落神壇?
    但是,除掉劇迷口味這個因素,它本身的質量就真的差了嗎?二、《黑鏡》的故事,是始終如一還是走向了雞湯?很多粉絲愛上《黑鏡》是因為科技與暗黑童話的結合,讓觀眾對探索人在科技中的異化和迷失,探索更深層次的哲學與意識的問題。
  • 豆瓣6.6,《黑鏡5》為何「致鬱」變「治癒」?
    《黑鏡》系列向來以虛構的科技為外衣,以諷刺現實的黑色幽默為內核,探討科技改變人性的終極話題。每集45至60分鐘不等,獨立成章,劇情多重反轉,暗藏深意。8年前,《黑鏡》製片人兼編劇查理·布魯克在接受採訪問及劇名時,曾如此解讀,「『黑鏡』是你在每面牆上、每張桌子上、每個人的手掌上都能看到的電視屏幕、電腦屏幕和智慧型手機屏幕……如果科技是一種毒藥,那麼它的副作用是怎樣的呢?」
  • 清朝跌下神壇,原因並非太平天國,而是嘉慶年間爆發的這一場起義
    清朝跌下神壇,原因並非太平天國,而是嘉慶年間爆發的這一場起義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偏執地認為,清朝清朝跌下神壇,由盛轉衰的時期是在太平天國時期,畢竟當時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是反對清朝的統治有的人認為它是來源於佛教,有的人認為其來源于波斯。不管白蓮教真實來源於哪裡,但在清朝時期,白蓮教已經演變成民間人民反抗清朝腐敗統治時期。也就是說,在嘉慶帝統治時期,朝廷已經黑暗腐敗到無可救藥的地步,而民間百姓唯有通過反抗,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白蓮教起義運動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來了。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4 日《黑鏡 第一季》
    該劇展現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新技術利用的副作用,其中的每一集是獨立的,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並以黑暗和諷刺的語氣和或輕或重的實驗感來表現劇情。標題查理·布魯克向《衛報》解釋節目的標題,說到:「如果科技是一粒毒品——確實感覺像毒品——那麼它的副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我的電視劇《黑鏡》就要討論這個領域——愉快與不安之間。標題《黑鏡》是你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慧型手機,一旦關閉屏幕,就像黑色的鏡子一樣,使人感到冷冽、畏懼。」
  • 秦時明月:淵虹被折斷,蓋聶已經跌下神壇?看看玄機娘娘怎麼說
    秦時明月:淵虹被折斷,蓋聶已經跌下神壇?看看玄機娘娘怎麼說 看到秦時明月這幾個字的時候,想必秦迷們都是有話要說的。畢竟滄海橫流遲遲未更新,而且距離君臨天下結尾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了,最重要的是玄機娘娘一直都沒有公布任何消息,這讓秦迷們非常焦灼。
  • 曾讓你哭過的英劇結局,《黑鏡》第五季碎片結局很虐心
    《黑鏡》第五季第二集《碎片》是一個有關現代科技,危險又緊張的故事,這一集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比利眼睛的特寫,這和開頭克裡斯眼睛的大特寫鏡頭來了個對應。可以說,這是《黑鏡》系列中最能讓你在結局時流下眼淚的一集,因為這件事也可能會發生在你的身上!《碎片》的這一整集都圍繞著克裡斯尋求各種手段希望與碎片公司的比利取得聯繫而展開。
  • 現實版「黑鏡」?紐約警局推新機器狗,有網友想起了它...
    【環球網報導記者 喬炳新】據「今日俄羅斯」(RT)12日報導,美國紐約市警察局發布了一款新型機器狗,稱它將用來打擊犯罪和「拯救生命」。但此舉也引發網友擔憂,有人將這款設備和英劇《黑鏡》裡殺人的機械狗聯繫了起來,並稱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黑鏡》。
  • 一部英劇變成了美劇,也走下了神壇,格局與底蘊印證著華為事件
    為什麼說從英劇變成美劇,就走下了神壇呢?其實,個人覺得黑鏡後面的第三四五季,作為用影音的方式講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意都是上乘之作,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並且也有一定的思考,但卻少了「神意」。其實用這句詩,來評影視是不公平的,主要想表達的是,《終級玩家》只有奇以及奇之後留下的懸念,可以說是在劇情上做到了足夠精緻,而《一千五百萬的價值》則有種大巧若拙的感覺,雖然科幻背景設計相對新奇一些,但在劇情上卻沒做過多的雕琢,但無論是反轉和背後的思考,都非常「神秀」,而《終級玩家》留下的卻只是對最後到底是現實還是虛幻的思考以及各種細節的糾纏,前者是求「道」,後者求趣,這才是區別。
  • 公認「導航一哥」跌下神壇!曾完勝高德地圖,如今無人問津
    但隨著現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以前的「傳統導航」逐漸地被遭到了淘汰,曾經被公認的導航一哥「凱立德」就跌下了神壇。想必在早期有車一族的網友們來說「凱立德」這個名字已經耳熟能詳了吧,「凱立德」當時定位於一款GPS軟體,在1999年進入GPS導航領域。
  • 神劇《黑鏡》走向爛尾,都是「套路」惹的禍?
    儘管批評者們的口吻仍然十分客氣,稱它為劇集裡獨特的「哲學家」,但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黑鏡》裡那種曾經讓人們為之震顫的深刻褪色了:它逐漸淪為一個夏日消暑的甜品,能帶來刺激,但本質上是甜品。如果說《愛死機》本身的機器元素讓這種冰冷的機械感還不那麼違和,《黑鏡》第五季幾乎是暴露無遺。以這一季第三集為例,少女偶像被姨媽操控,掙脫無果後被迫服下迷幻藥昏睡,她的意識卻在機器人裡清醒,帶領粉絲奪回了自己的身體。這個故事相當老套,老到但凡熟悉Netflix套路的人,基本都能預測出下一步劇情。
  • 《和平精英》莫辛納甘對比98K,98K跌下神壇
    莫辛納甘從很多方面都像是98K的升級版,這樣看來98K跌下神壇也就不足為奇了。評論靈敏度,就可獲得本賽季靈敏度了本期內容,到此結束掰掰
  • 元氣騎士:盾牌跌下神壇,光劍土豪金攻防兼備成為玩家新寵
    除此之外還有一把武器不得不提一下,它就是光劍土豪金。元氣騎士:盾牌跌下神壇,光劍土豪金攻防兼備成為玩家新寵。藍圖獲得不少玩家得到3把光劍後表示無法合成光劍土豪金,玩家們還以為又出現BUG了,其實不然,光劍土豪金雖然是一把組合武器,但是想要獲得光劍土豪金首先需要玩家們找到藍圖。
  • 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一個看似誇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裡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黑鏡》它在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末,全世界的美劇迷主題活動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看《黑鏡》。
  • 日軍零式戰機,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王牌戰機」,為何跌下神壇?
    只是在一開始被尊為「王牌戰機」的零式戰機很快就被人們嘲諷為「馬裡亞納火雞」,早期稱雄於太平洋的零式戰鬥機,為何很快就失去了優勢地位、跌下神壇?在馬裡亞納海戰中,日本近300架零式戰機被摧毀,零式戰機就此跌下神壇,還被人們稱作「馬裡亞納火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