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簡體字在臺很流行 「廢簡」提案不現實

2020-11-20 手機鳳凰網

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的提案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爭論。對於這場「繁簡之爭」,華師大教授周斌在調研的基礎上,認為廢除簡化字不可行。他同時建議,教育部門應將識讀繁體字列入中小學課程。

「廢簡」提案不現實

據了解,自從《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以來,在半個多世紀裡,漢字的「繁簡之爭」就沒有停止過。從事書法、古文字研究的周斌教授日前向中小學教師、文化工作者、書法家、科研人員作了社會調研,大多數人認為恢復繁體字不可行,一些人雖然在感情上傾向繁體字,但還是主張維持現狀。

周斌教授分析說,廢除簡化字不可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不具有操作性,二是不符合文字發展的規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幾代人學的都是簡體字,也寫慣、看慣了簡體字。如果改用繁體字,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使我國的文盲、半文盲數量上升。而從文字發展的規律看,漢字一直處在由繁到簡的過程中。比如,秦朝的小篆書寫繁複,而漢代的隸書就簡化了很多。所以「簡體字」並非上世紀突如其來,它是符合簡化、俗化的文字演變規律的。

漢字簡化方案具有科學性

潘慶林委員提出「廢簡」建議時,說了三點理由:一、簡化漢字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二、繁體字雖繁瑣難學難寫,但電腦輸入和簡體字一樣便捷;三、恢復用繁體字利於兩岸統一。

對此,周斌逐條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繁體字的形態美確實要優於簡體字。但簡化字違背了漢字科學性的說法則有失公允。當年的簡化字方案是經眾多專家研究得出的,很多簡體字是對繁體字草寫的楷化,還有很多簡體字是根據形聲字構字法造的,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群眾基礎。

在周教授看來,潘慶林列舉的第二條理由有一定道理。當年推行簡化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繁體字書寫太麻煩,電腦輸入已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也要看到,手寫漢字的情況還是大量存在的,電腦輸入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寫。至於第三條理由,周斌表示,事實上簡體字的書如今在臺灣地區很流行,臺灣人寫「臺」時已改用簡體字了。

教孩子識讀繁體字好處多

儘管繁體字「畢竟東流去」,但它的藝術性、文化價值在當代依然存在。周斌教授指出,繁體字承載的文化信息要多於簡體字,而且很多古籍是用繁體字排印的,為了讓青少年不與中國傳統文化疏離,他建議將「識讀繁體字」列入中小學課程。這個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也很有實用性,因為繁體字在公共場所、文藝作品中也是時常出現的,孩子們學了繁體字,就能更準確地識讀它們。

在書法教學中,專家發現,青少年認識了繁體字後,不但不會遺忘簡體字的寫法,而且對所學的漢字會有更深的理解。

相關焦點

  • 專家:"廢簡"不現實 中小學教識讀繁體字
    專家:"廢簡"不現實 中小學教識讀繁體字 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的提案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爭論。
  •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廢除簡體字引發爭議
    我們現在通行的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簡化字在民間已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但這些俗體字在當時並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  據了解,歷史上首次給予簡體字以合法地位的,是從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
  • 蔣介石為何放棄「簡體字」?
    大陸時期,戴季陶等政要名流請命下跪,迫使蔣暫停推行簡體字今年兩會上,馮小剛聯合張國立上交提案,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引發媒體熱議。著名文字專家黨懷興回應稱,目前簡化字已深入人心,恢復繁體字,需要投入的人力、財力不可估量,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沒必要。揆諸史料,有關漢字繁簡的討論由來已久,錢玄同在「五四」運動時期,就為此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他指出,「數千年來,漢字的字體是時時刻刻在那兒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篆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刻刻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
  •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壹讀微信【壹讀百科】欄目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由於一些不方便說的原因,每年兩會,「建議恢復繁體字」的提案都會刷屏,人們熱情洋溢地辯論,好像這個事比財產公示和稅權法定還要緊得多。  壹讀君(yiduiread)也未能免俗,來攙和一下這個不那麼要緊、但很有意思的問題。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 臺當局用簡體字發了一封聲明 遭網友瘋狂吐槽
    《聯合報》報導截圖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則意在「澄清」的聲明裡,臺當局還話中有話地補了一句:「無論島內或島外的不實報導,顯然意圖製造區域不安或兩岸爭端」。等一下,「不實報導」又是哪一出?很顯然,在綠媒的炒作中,這句話無疑指向大陸。
  • 2021春夏中國女裝面料流行趨勢提案會舉行
    燃點,指物質能達到迅速燃燒的過程,若對時尚而言,會是怎樣?時尚燃點·2021春夏中國女裝面料流行趨勢提案會,12月20日在浙江柯橋帶來清晰答案,從問道流行趨勢的初衷與目標,到落地時尚價值的方法與意義,一步步引爆時尚燃點,這是怎樣的過程?
  • 臺欲禁用簡體字發現一個罰百萬,網民放出菜寫的信,16個簡體字
    這不,昨天,對岸臺蛙又開始了新一波的文化臺獨。這一次,臺獨當局把文化臺獨的目標對準了簡體字。如此操作,臺獨當局的計劃是一舉兩得,既可以進一步的進行網絡管制、壓榨言論自由,讓臺灣內部只能發出臺獨聲音而不能出現統一與愛國之音,另一方面則可以藉機對島內的統派、藍營人士進行打擊和進行白色恐怖,讓他們不敢說話。
  •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負責人:大陸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漸長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負責人:大陸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漸長 2019-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理事長、天龍文創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榮裕23日在臺北介紹,簡體字書籍在臺銷量增長非常快
  •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
  • 美國認為不適合為臺灣參與世衛提案,臺當局牛皮吹破尷尬了誰?
    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5月11日被問到「美國是否認為今年不適合提案支持臺灣參與世衛大會」時承認:「目前是這樣。」對於前一天還在吹牛「美臺關係史上最佳」的民進黨當局,臺灣網友難掩諷刺地評價說:「難得講的這麼中肯」。
  •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抱歉-您訪問的頁面不存在!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專家認為,完全排斥繁體字,將其陌生化、邊緣化並不妥當,但識繁寫簡足夠了。
  • 簡體字的發展歷史
    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聲」、「義」、「亂」、「臺」、「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 "正體字"能代替簡體字嗎?
    但是,臺灣地區的居民可以暫不使用簡化漢字,但卻沒有權利歧視簡體字,因為目前全世界使用這種文字的人數至少在13億人以上,而只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主要在臺、港、澳三地,以及一些海外的華僑,總人數最多也就是3000萬人左右吧。
  • 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儘管有相當一部分人出於某種心理否認上述報導所列舉的事實,但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識簡體字,恐怕要落伍了」。  在一篇《如果你還看不懂簡體字》的博客日記中,一位臺灣記者根據所見所聞寫道:「大陸書目前確實比臺灣書便宜不少,而且領域超級廣泛,畢竟人口那麼多,什麼罕見的領域都有人翻(譯),都有人出,撇開意識形態不談,如果你還看不懂簡體字的話,恐怕要吃些小虧吧!」
  • "碗礁一號"清代康熙瓷器上出現簡體字 專家釋疑
    「雙龍」,消息傳出後,有關專家為此釋疑。  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鑑定委員會副主委陳贊堯說,簡體字並非在解放後才出現,在此之前,鬱達夫、陳獨秀以及更早時候的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都在試圖將繁體字簡化,其依據就是中國傳統書法中的破體、俗體和小寫,這些字體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歷代書法中也不鮮見。只是解放後政府在全國推行簡體字,人們才認為簡體字只有在解放後才出現。
  • 簡體字太醜?漢字應該回歸繁體
    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
  • 通過信封看歷史:化繁為簡1956年推行簡體字之前出現的簡體字
    簡體字是1956年推行的,因此,很多有識之仕、文化學者、專家權威以此為界,凡1956年前出現「簡體」字的,必假無疑。其實,不少「簡體」字古來有之,只是屬少人用的非主流異體字或有多種寫法的俗字而已。又如廣、臺、圩等字,也是早就有使用「簡體」。附圖為歷史上著名的中國四大牛圩之一的三水西南牛墟,1947年的僑批封上,寫的就是簡體的「圩」字。近日文史同好在群上分享一份民國時期的報刊資料,為《簡字運動與存文會》內容甚為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