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的提案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爭論。對於這場「繁簡之爭」,華師大教授周斌在調研的基礎上,認為廢除簡化字不可行。他同時建議,教育部門應將識讀繁體字列入中小學課程。
「廢簡」提案不現實
據了解,自從《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以來,在半個多世紀裡,漢字的「繁簡之爭」就沒有停止過。從事書法、古文字研究的周斌教授日前向中小學教師、文化工作者、書法家、科研人員作了社會調研,大多數人認為恢復繁體字不可行,一些人雖然在感情上傾向繁體字,但還是主張維持現狀。
周斌教授分析說,廢除簡化字不可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不具有操作性,二是不符合文字發展的規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幾代人學的都是簡體字,也寫慣、看慣了簡體字。如果改用繁體字,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使我國的文盲、半文盲數量上升。而從文字發展的規律看,漢字一直處在由繁到簡的過程中。比如,秦朝的小篆書寫繁複,而漢代的隸書就簡化了很多。所以「簡體字」並非上世紀突如其來,它是符合簡化、俗化的文字演變規律的。
漢字簡化方案具有科學性
潘慶林委員提出「廢簡」建議時,說了三點理由:一、簡化漢字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二、繁體字雖繁瑣難學難寫,但電腦輸入和簡體字一樣便捷;三、恢復用繁體字利於兩岸統一。
對此,周斌逐條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繁體字的形態美確實要優於簡體字。但簡化字違背了漢字科學性的說法則有失公允。當年的簡化字方案是經眾多專家研究得出的,很多簡體字是對繁體字草寫的楷化,還有很多簡體字是根據形聲字構字法造的,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群眾基礎。
在周教授看來,潘慶林列舉的第二條理由有一定道理。當年推行簡化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繁體字書寫太麻煩,電腦輸入已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也要看到,手寫漢字的情況還是大量存在的,電腦輸入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寫。至於第三條理由,周斌表示,事實上簡體字的書如今在臺灣地區很流行,臺灣人寫「臺」時已改用簡體字了。
教孩子識讀繁體字好處多
儘管繁體字「畢竟東流去」,但它的藝術性、文化價值在當代依然存在。周斌教授指出,繁體字承載的文化信息要多於簡體字,而且很多古籍是用繁體字排印的,為了讓青少年不與中國傳統文化疏離,他建議將「識讀繁體字」列入中小學課程。這個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也很有實用性,因為繁體字在公共場所、文藝作品中也是時常出現的,孩子們學了繁體字,就能更準確地識讀它們。
在書法教學中,專家發現,青少年認識了繁體字後,不但不會遺忘簡體字的寫法,而且對所學的漢字會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