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來自天津的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向大會提交了「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的建議,他的這條建議3月3日在媒體上公布後,很快就引起了震動,「擁簡派」和「廢簡派」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一場大論戰。其實漢字繁簡之爭一年前就已經開始,重量級人物各有代表,「廢簡派」的代表人物為季羨林,「擁簡派」的代表人物為王立群。
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是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他的「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漢字」的建議於3月3日通過媒體發布後,讓他名聲大振。
潘慶林提出「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建議有三條理由:首先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其次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另外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臺灣地區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還要為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
「廢除簡體字」的建議公布於眾後,網上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反對。有的網友認為,廢除簡體字是社會的倒退,是瞎折騰。政協委員放著很多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不提,而提這些無關緊要的議題,是吃飽了撐的。也有人說這是譁眾取寵。有的更具諷刺地說建議取消穿西服,規定「長袍馬褂」為中華民族的「正裝」。
當然也有力挺「廢除簡體字」者,鄭州市民李海就很贊同潘慶林委員的觀點。他說,文字不僅僅只是個記錄符號。在海外華人圈都在使用繁體字,造成華人不同用字的局面。只有恢復繁體字才能讓大中華有凝聚力。
幾年前就有「廢除簡體字」的聲音
首次提出「廢除簡體字」建議的不是潘慶林,而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
2008年3月2日,他以《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為題寫了篇博客。
王幹在博文中提出了簡化字存在的理論基礎已經不存在;錄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已沒有劣勢;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的任務已不是以掃盲為己任;簡化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的傷害;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純潔等5條廢除簡化字的理由,並提出用50年廢除簡體字。
王幹博文發出幾天後的去年全國兩會上,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也發出了「振興繁體字」的聲音,聯名提交了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他們在提案中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漢字的簡化雖有進步的意義,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提案建議國家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比如將繁體字設置成必修課,或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繁體字。
2009年2月4日,《揚子晚報》刊發記者署名文章《季羨林擔憂國學步入歧途》,稱季羨林表示,逐漸被現代人拋棄的繁體字,其中包含了中國文化的眾多信息,因此將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做法並不科學,可謂走上了一條「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後,頭戴帽子,腳穿鞋子,就很滑稽」。季老還以把「皇后」的「後」與「以後」的「後」弄成一個字為例,表示當年簡化漢字帶來諸多遺憾。
漢字簡化進程中爭論從未停止過
「擁簡派」代表人物、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對於簡化字的爭議,從1955年開始實行簡化字時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王立群說,中國的簡化字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甲骨文中就有簡化字。中國的文字演變總體上也是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我們現在通行的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簡化字在民間已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但這些俗體字在當時並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
據了解,歷史上首次給予簡體字以合法地位的,是從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字並不完全依照六書,筆畫比原來漢字減省。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漢字簡化方案》採用。1909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自此以後中國漢字的簡化工作就沒有停止過。
王立群說,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一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就是那時候制定的。
王立群逐條批駁潘慶林「廢除簡體字」提案
王立群說:「關於反對廢除簡體字,我曾寫兩篇博客,第一篇發表的時間是今年的2月3日,當時寫這篇博客主要是發現網上有廢除簡體字的言論。而第二篇博客發表的時間是3月4日的下午,針對的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向大會提交的『廢除簡體字』的建議。目前已有近20萬的點擊量,網友評論也已達4000條。」
「在今年兩會上,潘慶林委員建議廢除簡體字,並列出了三條理由,我認為這三條理由沒有一條成立。」王立群說,首先,上個世紀50年代的簡化字並不能斥之為「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漢字簡化工作是負責任的,一大批頂尖的專家、學者參與了這項十分嚴肅的漢字簡化工作,是眾多漢語研究專家充分吸收中國古代廣泛流傳的簡化字成果的體現,這絕對不能說成是「粗糙」!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力主廢簡用繁的第二個理由是:「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
王立群說,這個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們現行的小學中的識字教育是從一年級開始的,據筆者所知,目前國民教育系列的小學識字是手寫而非電腦輸入。即使是用電腦輸入,手寫也是不能廢棄的。無論在中國,或是在外國,所有籤名都必須是手寫。所以,電腦無論如何發達,手寫漢字永遠不可能廢止不用。因此,提案者的前提就不存在。」
「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這條理由更不靠譜。」王立群認為,潘慶林委員片面誇大了繁體字在實現海峽統一問題上的作用。海峽兩岸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實現兩岸統一的根本出路在於中國內地自身的繁榮強大。
北大教授:95%的人都在使用簡體字,廢除不可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表示,簡化漢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於失,總體是成功的。恢復繁體字是實現不了的。蘇教授表示,根據「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得到的數據,內地這裡平時寫簡化字的佔被調查人數的95.25%,平時寫繁體字的佔0.92%,平時簡體和繁體都寫的佔3.84%,「讓佔被調查人數95.25%的人棄簡就繁,恐怕他們是很不贊成的」。
針對「漢字簡化後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負面影響」的質疑,蘇教授認為,「漢字簡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造成什麼消極影響。認識繁體字的人也不一定就能讀懂古書。因為大多數古書用的是文言文,認識繁體字的人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專門學習,才有可能讀懂文言文。有能力直接讀懂文言文,從來就是少數專家的事,而不是普通民眾要具備的本領。普通民眾要通過專家的研究、翻譯、講解間接地繼承傳統文化。」
但蘇教授同時表示,漢字是個十分複雜的大字符集,它本身有許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漢字簡化才造成的。漢字簡化只是把字形上的多餘信息去掉一些,並沒有改變漢字的本質,也不可能把漢字本身不合理的東西都改正過來。「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用簡化字記錄現代漢語,不存在什麼問題。如果有嚴重的問題,就不會一直用到現在。從學理上說,有些簡化字可以改得好一點,但是文字有很強的社會性,要保持穩定,不宜輕易改動。」蘇教授補充說。
王立群說,全國政協委員提案是一種稀缺的政治資源,並不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擁有這政治資源的,真心希望全國政協委員能夠提出一些真正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有益的提案,不要再在此類問題糾纏不息,否則,將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晚報首席記者 張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