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晚唐詩聖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裡提到了楊貴妃和荔枝的不解之緣。
而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講的是楊貴妃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竟動用飛騎將南方的荔枝快馬加鞭送來。此處呼應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深刻批判了唐玄宗,尤其是楊貴妃因驕奢淫逸,不惜勞民傷財的醜惡嘴臉。
誠然,在物流運輸如此發達的今天。就算我們想吃波士頓大龍蝦,只要錢到位,1天之內便可以送貨上門,更別說荔枝這種國內盛產的水果。就算身處北方,得益於先進的食物保鮮技術,再加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荔枝也能賣到和南方一樣便宜。
所以,相信不少人在讀完杜牧這首詩後,一定會發出一個疑問。即在千年前的唐朝時期,就算荔枝再怎麼難以運送。對於楊貴妃這種宮廷權貴階層而言,吃荔枝也不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為何後人如此小題大做,唾罵楊玉環千年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是得來看看我國古代荔枝的起源,以及楊貴妃想要吃到荔枝的運送方式。荔枝並不是外來水果,早在2000多年前漢朝的《上林賦》裡,就曾出現過對荔枝的記載。而在《上林賦》裡,作者將荔枝稱為「離枝」。
究其原因,宋人蘇頌在《扶南記》裡給出了解釋——「其結實時,枝若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刖取其枝,故以為名」,而在公元三世紀張勃著所著的《吳錄》裡則明確指出「蒼梧多荔枝」。蒼梧是什麼地方?即就是今天廣西境內的梧州地區,可見,荔枝一直是嶺南地區的一種原始特產水果。
雖然荔枝發於嶺南,但早在漢朝那會,北方的帝王們就曾吃過荔枝。約摸是在公元前140年那會,來自廣州的南越王趙佗曾進獻過荔枝給漢武帝。雖然路上不知道過了多少天,荔枝早已不新鮮,但漢武帝依然嘗出了其中的甘甜。驚豔不已的漢武帝下令在北方種植,奈何水土不服,這些荔枝樹無一例外全死了。
回到楊貴妃吃的荔枝上來,眾所周知,唐朝的都城在長安,而西安和廣東的直線距離大概在1600公裡左右。按照古代馬車平均2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將荔枝從嶺南運送到長安,至少需要80個小時,也就是將近3天半左右的時間。這還是考慮到馬車80個小時一直無休的理想狀態,算上休息時間,實際天數怎麼著也到了5天左右。
那麼,5天對於荔枝而言會經歷一些什麼變化呢?白居易曾在《荔枝圖序》裡這樣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可見,5天後送到楊貴妃手上的荔枝,早就已經食之無味,相當不新鮮了。為何楊貴妃還會如此熱衷荔枝?
其實,楊貴妃吃的並不是什麼過期荔枝,而是新鮮荔枝。為何能吃上新鮮的,在於唐玄宗當時動用了「八百裡加急」來運送荔枝。
相信很多讀者在不少古裝劇裡都聽過八百裡加急這個概念,但其具體有多快呢?在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他這樣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說是在八百裡加急的護送下,早上從鹹陽出發,日暮時便可以到達寧夏地區的六盤山。
而鹹陽距離六盤山大概在270.5公裡左右,這是八百裡加急半天所走的路程,要是24小時不間斷地跑,可以達到1天540公裡左右。
而八百裡加急和普通的物流運輸不同,由於走的是專門的皇家驛道,馬匹和人員是隨時更換待命的,想要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輸並不難。而按照八百裡加急的速度,楊貴妃完全是有可能吃上3天以內的新鮮荔枝的。
更何況唐朝時,四川涪陵地區也同樣出現了大規模荔枝種植園,而涪陵和西安就更近了,只有743公裡,楊貴妃吃的荔枝要是來自涪陵,則會更加新鮮。
當然,不管是涪陵也好,還是嶺南也罷,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八百裡加急的前提下。而八百裡加急在古代的應用條件十分特殊,就算是皇帝,也只能在戰爭時期用於傳送情報,以及軍隊運送糧草時才可以調用。唐玄宗為了讓楊貴妃吃上荔枝,竟隨意調遣八百裡加急,著實和當年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別無二致。
鑑於唐玄宗對楊貴妃愛之入骨,這個操作也不一定是楊貴妃自己提出來的,但她卻為唐玄宗背了1000年的黑鍋。只是吃了個荔枝卻成了後人唾罵千年的紅顏禍水,楊貴妃屬實有點冤。
其實,楊貴妃之所以被人唾罵,歸根到底還是在位期間安史之亂的爆發。後世無數人將她視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說白了,這其實還是李隆基自己的問題。而將這頂大帽子扣在楊貴妃吃荔枝上,無疑只是杜牧的春秋筆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