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嘆
蘇軾《荔枝嘆》第一句引用烽燧,用的是「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幽王亡國,玄宗幾近於亡國,一樣的題材。蘇軾下文是勸諫宋朝武夷貢茶的。
而驚塵濺血,是指馬嵬驛楊玉環賜死,這是個典故,是蘇軾化用的。不是馬匹驛車撞死路上的行人。蘇軾《荔枝嘆》前面說了,「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到處置辦烽燧消息站點、驛卒摔死在山谷,這才是耗費國力、浪費驛卒的生命。
按照當時的國力,千裡運送荔枝是很困難的,就是驕奢淫逸,勞民傷財(其實我都有些懷疑楊貴妃在長安吃荔枝的真實性。荔枝不冰凍保質期撐不過三四天,而古代日行八百裡加急就是最快速度了,一天四百公裡,廣東到陝西一千八百公裡要跑四五天。還要知道這是今天高速公路的情況,如果那個時代路途只會更長,碰到山就要翻,碰到河就要乘船,長途通行效率只會更低,而荔枝在馬匹顛簸奔跑過程中擠壓破損也會壞得更快)。好比八十年代,國內科研單位花極大價錢,稀有的引進小型電子計算機,卻有人用它玩遊戲,那不是浪費嗎?
封建帝王家天下專制
皇家本來就那樣。長孫皇后衣服從來不洗,髒了就扔穿新做的,居然被稱作節儉典範。楊貴妃吃個荔枝,在皇家並不特殊。皇室並不是她一個人吃,也不是只有玄宗朝的皇家吃。
封建時代,家天下,皇帝可不認為自己僅僅只是國家的管理者,而認為是擁有者,國家資源就是用來滿足他的個人慾望的。
直至清代也還是有各地進貢的,有些地方還指明XX特產,年年貢,你讀內務府留下的一些記錄和地方志即可知,皇帝及大臣們並不以為恥,相反,大臣親王等以收到賞賜土產為榮。《紅樓夢》也有寫四大家族能經常吃用到各種進上的東西,其中有些在他們看來並不算珍貴,可見得到的總量不少。雖然是小說,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後世所詬病的,並非上貢,而是上貢的漏洞逐漸増大,以至於貢品到了京都,真正貢給皇帝的只佔很小一部分,甚至不是最好的一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都被各級官員、經辦人雁過拔毛了,甚至一個看門的奴僕都能分到。這樣地方每貢皇帝一點,必須百十倍備貨進京,不但加重百姓負擔,更是助長了腐敗。所以每為明君能臣所不恥。
但是,體系已成,反腐又反不下去,只好皇帝勒勒褲腰帶、咽下口水對部分貢者說"別貢了",以解民飢。證見清代小說、各級奏章等都有所反映。而早期的商周時期,並無這樣的事,單貢天子家能貢多少?後世越演越烈,更別說古代。可能現代人難以理解古人的言行。《甄環傳》也不過是現代人根據現代社會編的,古代人給他十個腦袋也轉不出來裡面各個妃子的心機,清朝雖不及現代,比先秦又更甚,要是個上古的人穿越到清朝當妃子,怕是幾下就給鬥殺了。
因為市場環境變化,人們對很多事物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原來市場能力薄弱的時候,貢品是地方服從中央,帝國威猛四方的標誌。而到了後來慢慢有了一定水準的地方——中央商業體系之後,很多商品不一定通過上供才能看得見拿得到,而這時進貢實物反而擠佔公家資源而顯得相對多餘。從而被清流所抨擊。
在封建社會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很難形成大規模貿易的,長距離的物資徵集形成了市場需求,也能帶動貿易發展,這很好理解,譬如我能買到南方的香蕉為什麼不讓他們把椰子也帶過來呢?這是一條連鎖的生態。
吃個荔枝,為何會受到千古非議
楊貴妃被指責,主要是因為男權對女性的偏見嗎?我不這樣覺得。試想,如果一個皇帝有龍陽之好,和一男的感情很好,以至於誤了朝政,那些指責楊貴妃們的人是不是會指責皇帝的男對象?再一個,「清君側」背後展現出來的那些觀念不正可以把這個解釋進去麼?所以我覺得,楊貴妃們的悲劇應該放到專制等級制度這個結構中去考察,而不是男權結構中去看待,不過,這不否認男權觀念會對此造成影響。
好多人批判的前提是「因為楊貴妃說我想要吃荔枝,所以下面送荔枝來了」……然而我的感覺是建立於「地方按照慣例上供了荔枝,然後楊貴妃很高興」的基礎上。相對比較一下,個人認為後者更合乎現實。因此說浪費驛站資源,感覺並不完全是,荔枝本來就是貢品,在一個有上供制度的國家,本來就承擔著這種利用公共資源輸送高檔易耗品的功能,區別就是送的是易壞的荔枝還是不易壞的其他東西。地方會選擇荔枝,很大部分是因為這類食品受貴人歡迎,而且很可能的情況是,楊並非唯一的享用者,只是因為是「壞女人」被抓典型了。
楊貴妃太難了,她36歲死於安史之亂,25歲入宮,算起來也沒吃幾年荔枝,而荔枝一年只有一個多月果期,好吃耐儲的品種果期更短,前後加起來差不多半個月這樣子,這還是現代,唐代還要考慮採摘地點必須方便運輸,還得減去幾日,除去路途時間,一年也送不了幾次,驛馬飛奔又不能承重太多,到了長安還得分賜大臣與皇親以及宮中有頭臉的人,剩下的才是皇帝兩口子自己享用,那能有多少哇?也就是嘗嘗鮮,比現在平頭百姓還不如。楊貴妃一輩子估計也沒吃上幾百斤荔枝,卻被罵了幾千年,也是冤!還不如不吃呢。
這還得提到唐玄宗,他在開元年間,由於他的勵精圖治,任用了一些敢於直諫的名臣,所以,成就了開元盛世,後一心享樂,致使政事荒廢,終於釀成大禍。一切政事都是獨斷專行,這就造就了以李林甫為首的一些權奸,壓下瞞上,造成了上下不通聲氣的局面。唐玄宗獨裁、孤立而不自知,還自作聰明地認為自己是一代聖君,很會用人。其次是他用人不當,既任用了像李林甫、楊國忠那樣的奸臣。 而之所以任用楊國忠就是由於他是楊玉環的兄長,百姓在開元天寶時期想必對於楊玉環心有不滿。
說這的意思不是皇上花了多少錢……而是說他沉迷酒色,勢必就會不顧朝政。很有可能就會聽信讒言,重用饞官。然後就是奸臣當國,迫害忠臣,這才是誤國誤民……像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仍然批閱奏章,處理朝政,並沒有影響國家的運作,也沒有讓奸臣上位。所以在歷史上的評價就不是一個昏君。
從社會習俗和觀念演變來看,楊貴妃吃荔枝似乎確實無可厚非。不過,她是貴妃,批評她的人其實是在批評當朝者。杜牧,蘇軾,趙明誠,他們批評的是當朝者奢靡的作風和不顧國家前途的行為,因為這與一般觀念中對當朝者的要求相悖。他們都是朝廷官員,自然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深刻體會。楊貴妃不幸恰好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又恰好處於一個歷史的重要點上,於是終於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 楊貴妃吃荔枝與蘇軾吃荔枝,兩者市場條件不同。然而因為前者流通本來不變,所以才更凸顯了政治權力在其中的作用,杜牧等人對此事所作的批評也就更顯深刻了。 批評楊貴妃而不直接批評唐玄宗,確實與男權社會有關。 總之,我認為,像唐玄宗、楊貴妃這樣的人物,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他們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人物了,對他們的理解與評判也不能脫離政治角度。即使吃荔枝這樣看起來很私生活的行為,其實都是帶有政治色彩的。
最後說一下關於隋唐時期的審美,在《虢國夫人遊春圖》裡可見,不用看貴婦,而是看侍女。多以面容圓潤為主,還有簪花仕女,還有更多例子在現今西安多處唐代古墓壁畫裡,敦煌壁畫裡多處可見,畫家藝人會以他當時的時代審美為基礎審美表現,也就是繪畫大眾認為的最美的樣子。另外要說的是唐以豐腴為主,不是以300斤肥胖症為主。
《詩經》那時代欣賞大胖子,根據是《碩人》等,說楊貴妃是大胖子,然後使現在越來越胖的國人沾沾自喜。從文章裡沒讀出來,古人和今天的審美類似。任何主流文化都能欣賞的美人都是高挑修長,白皙充盈,所謂蛾眉也不是那種粗粗的蠶眉,只不過詞彙的內涵外延在變遷,要但看形容《山海經》裡就全是怪物了,居然用「鳥首」形容海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