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我太難了,吃個荔枝,都會受到千古非議

2020-12-11 騰訊網

荔枝嘆

蘇軾《荔枝嘆》第一句引用烽燧,用的是「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幽王亡國,玄宗幾近於亡國,一樣的題材。蘇軾下文是勸諫宋朝武夷貢茶的。

而驚塵濺血,是指馬嵬驛楊玉環賜死,這是個典故,是蘇軾化用的。不是馬匹驛車撞死路上的行人。蘇軾《荔枝嘆》前面說了,「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到處置辦烽燧消息站點、驛卒摔死在山谷,這才是耗費國力、浪費驛卒的生命。

按照當時的國力,千裡運送荔枝是很困難的,就是驕奢淫逸,勞民傷財(其實我都有些懷疑楊貴妃在長安吃荔枝的真實性。荔枝不冰凍保質期撐不過三四天,而古代日行八百裡加急就是最快速度了,一天四百公裡,廣東到陝西一千八百公裡要跑四五天。還要知道這是今天高速公路的情況,如果那個時代路途只會更長,碰到山就要翻,碰到河就要乘船,長途通行效率只會更低,而荔枝在馬匹顛簸奔跑過程中擠壓破損也會壞得更快)。好比八十年代,國內科研單位花極大價錢,稀有的引進小型電子計算機,卻有人用它玩遊戲,那不是浪費嗎?

封建帝王家天下專制

皇家本來就那樣。長孫皇后衣服從來不洗,髒了就扔穿新做的,居然被稱作節儉典範。楊貴妃吃個荔枝,在皇家並不特殊。皇室並不是她一個人吃,也不是只有玄宗朝的皇家吃。

封建時代,家天下,皇帝可不認為自己僅僅只是國家的管理者,而認為是擁有者,國家資源就是用來滿足他的個人慾望的。

直至清代也還是有各地進貢的,有些地方還指明XX特產,年年貢,你讀內務府留下的一些記錄和地方志即可知,皇帝及大臣們並不以為恥,相反,大臣親王等以收到賞賜土產為榮。《紅樓夢》也有寫四大家族能經常吃用到各種進上的東西,其中有些在他們看來並不算珍貴,可見得到的總量不少。雖然是小說,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後世所詬病的,並非上貢,而是上貢的漏洞逐漸増大,以至於貢品到了京都,真正貢給皇帝的只佔很小一部分,甚至不是最好的一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都被各級官員、經辦人雁過拔毛了,甚至一個看門的奴僕都能分到。這樣地方每貢皇帝一點,必須百十倍備貨進京,不但加重百姓負擔,更是助長了腐敗。所以每為明君能臣所不恥。

但是,體系已成,反腐又反不下去,只好皇帝勒勒褲腰帶、咽下口水對部分貢者說"別貢了",以解民飢。證見清代小說、各級奏章等都有所反映。而早期的商周時期,並無這樣的事,單貢天子家能貢多少?後世越演越烈,更別說古代。可能現代人難以理解古人的言行。《甄環傳》也不過是現代人根據現代社會編的,古代人給他十個腦袋也轉不出來裡面各個妃子的心機,清朝雖不及現代,比先秦又更甚,要是個上古的人穿越到清朝當妃子,怕是幾下就給鬥殺了。

因為市場環境變化,人們對很多事物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原來市場能力薄弱的時候,貢品是地方服從中央,帝國威猛四方的標誌。而到了後來慢慢有了一定水準的地方——中央商業體系之後,很多商品不一定通過上供才能看得見拿得到,而這時進貢實物反而擠佔公家資源而顯得相對多餘。從而被清流所抨擊。

在封建社會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很難形成大規模貿易的,長距離的物資徵集形成了市場需求,也能帶動貿易發展,這很好理解,譬如我能買到南方的香蕉為什麼不讓他們把椰子也帶過來呢?這是一條連鎖的生態。

吃個荔枝,為何會受到千古非議

楊貴妃被指責,主要是因為男權對女性的偏見嗎?我不這樣覺得。試想,如果一個皇帝有龍陽之好,和一男的感情很好,以至於誤了朝政,那些指責楊貴妃們的人是不是會指責皇帝的男對象?再一個,「清君側」背後展現出來的那些觀念不正可以把這個解釋進去麼?所以我覺得,楊貴妃們的悲劇應該放到專制等級制度這個結構中去考察,而不是男權結構中去看待,不過,這不否認男權觀念會對此造成影響。

好多人批判的前提是「因為楊貴妃說我想要吃荔枝,所以下面送荔枝來了」……然而我的感覺是建立於「地方按照慣例上供了荔枝,然後楊貴妃很高興」的基礎上。相對比較一下,個人認為後者更合乎現實。因此說浪費驛站資源,感覺並不完全是,荔枝本來就是貢品,在一個有上供制度的國家,本來就承擔著這種利用公共資源輸送高檔易耗品的功能,區別就是送的是易壞的荔枝還是不易壞的其他東西。地方會選擇荔枝,很大部分是因為這類食品受貴人歡迎,而且很可能的情況是,楊並非唯一的享用者,只是因為是「壞女人」被抓典型了。

楊貴妃太難了,她36歲死於安史之亂,25歲入宮,算起來也沒吃幾年荔枝,而荔枝一年只有一個多月果期,好吃耐儲的品種果期更短,前後加起來差不多半個月這樣子,這還是現代,唐代還要考慮採摘地點必須方便運輸,還得減去幾日,除去路途時間,一年也送不了幾次,驛馬飛奔又不能承重太多,到了長安還得分賜大臣與皇親以及宮中有頭臉的人,剩下的才是皇帝兩口子自己享用,那能有多少哇?也就是嘗嘗鮮,比現在平頭百姓還不如。楊貴妃一輩子估計也沒吃上幾百斤荔枝,卻被罵了幾千年,也是冤!還不如不吃呢。

這還得提到唐玄宗,他在開元年間,由於他的勵精圖治,任用了一些敢於直諫的名臣,所以,成就了開元盛世,後一心享樂,致使政事荒廢,終於釀成大禍。一切政事都是獨斷專行,這就造就了以李林甫為首的一些權奸,壓下瞞上,造成了上下不通聲氣的局面。唐玄宗獨裁、孤立而不自知,還自作聰明地認為自己是一代聖君,很會用人。其次是他用人不當,既任用了像李林甫、楊國忠那樣的奸臣。 而之所以任用楊國忠就是由於他是楊玉環的兄長,百姓在開元天寶時期想必對於楊玉環心有不滿。

說這的意思不是皇上花了多少錢……而是說他沉迷酒色,勢必就會不顧朝政。很有可能就會聽信讒言,重用饞官。然後就是奸臣當國,迫害忠臣,這才是誤國誤民……像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仍然批閱奏章,處理朝政,並沒有影響國家的運作,也沒有讓奸臣上位。所以在歷史上的評價就不是一個昏君。

從社會習俗和觀念演變來看,楊貴妃吃荔枝似乎確實無可厚非。不過,她是貴妃,批評她的人其實是在批評當朝者。杜牧,蘇軾,趙明誠,他們批評的是當朝者奢靡的作風和不顧國家前途的行為,因為這與一般觀念中對當朝者的要求相悖。他們都是朝廷官員,自然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深刻體會。楊貴妃不幸恰好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又恰好處於一個歷史的重要點上,於是終於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 楊貴妃吃荔枝與蘇軾吃荔枝,兩者市場條件不同。然而因為前者流通本來不變,所以才更凸顯了政治權力在其中的作用,杜牧等人對此事所作的批評也就更顯深刻了。 批評楊貴妃而不直接批評唐玄宗,確實與男權社會有關。 總之,我認為,像唐玄宗、楊貴妃這樣的人物,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他們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人物了,對他們的理解與評判也不能脫離政治角度。即使吃荔枝這樣看起來很私生活的行為,其實都是帶有政治色彩的。

最後說一下關於隋唐時期的審美,在《虢國夫人遊春圖》裡可見,不用看貴婦,而是看侍女。多以面容圓潤為主,還有簪花仕女,還有更多例子在現今西安多處唐代古墓壁畫裡,敦煌壁畫裡多處可見,畫家藝人會以他當時的時代審美為基礎審美表現,也就是繪畫大眾認為的最美的樣子。另外要說的是唐以豐腴為主,不是以300斤肥胖症為主。

《詩經》那時代欣賞大胖子,根據是《碩人》等,說楊貴妃是大胖子,然後使現在越來越胖的國人沾沾自喜。從文章裡沒讀出來,古人和今天的審美類似。任何主流文化都能欣賞的美人都是高挑修長,白皙充盈,所謂蛾眉也不是那種粗粗的蠶眉,只不過詞彙的內涵外延在變遷,要但看形容《山海經》裡就全是怪物了,居然用「鳥首」形容海龜。

相關焦點

  • 楊貴妃吃個荔枝,為什麼受到千古非議?專家:看看荔枝怎麼運輸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讀者就提出了疑問,古代皇宮權貴們吃荔枝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麼,為何楊貴妃吃荔枝被罵了千年?史書記載,早在漢朝事情就有荔枝北運的先例。漢武帝第一次品嘗荔枝,大約是在建元元年(前140年),當時南越王趙佗獻上了一些貢品,裡面就包括荔枝。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吃荔枝受到了千古非議?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留下的名句將荔枝美名千古傳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唐朝時極易變質的荔枝是如何從南國運到長安的。 荔枝鮮果極易變質。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講「若離本枝,—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色香味盡去矣」。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古代北方達官貴人吃到的都是鮮果。
  • 楊玉環只是吃了個荔枝,為何會遭到千古非議?真實原因你想不到
    《歷史雜談》52期題:楊玉環只是吃了個荔枝,為何會遭到千古非議?而關於玄宗享樂的問題,很多人必然會提到楊貴妃。楊貴妃是一個漂亮的女人,因為玄宗的荒唐,她也被後世的史官們大加批判。其中有一個典故就是楊貴妃吃荔枝。這個典故流傳甚廣,幾乎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不過平心而論,楊貴妃吃荔枝真的是一件不道德事情嗎?首先,吃荔枝這件事情本身在唐朝皇宮壓根就不是什麼大事。
  • 楊貴妃只是吃了個荔枝,為何卻背上千古罵名?你瞧瞧荔枝是咋運的
    由此可見,楊貴妃到底有多受寵了。而楊貴妃也是恃寵而驕,對唐玄宗這個天子有時候都冷眼相對,以至於後來唐玄宗忍無可忍,先後兩次被唐玄宗趕回了娘家,但最後都還是巴巴地把楊貴妃請了回來,以解自己的相思之苦。而楊貴妃也就憑著唐玄宗的寵愛,生活上也是頗為奢侈,從吃荔枝就可以看出來。荔枝號稱是「南國四大果品」之一,主要分布地是在江南地方,譬如福建與兩廣地區,跟長安相隔千裡。
  • 楊貴妃:我就喜歡吃個荔枝,怎麼就遭到了千古罵名?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大家都知道楊貴妃喜歡吃荔枝。荔枝是味道鮮美的夏季水果,張九齡在《荔枝賦》之中稱荔枝是&34;,每年荔枝豐收的季節,到處可見以楊貴妃為噱頭的宣傳文案。歷史上和荔枝關係最為緊密的名人大約就是楊貴妃了,而這千百年來,楊貴妃也因為好吃一口荔枝承受了無數罵名。
  • 在古代,荔枝園都在南方,楊貴妃是如何吃到新鮮荔枝的?
    西施浣紗說的是沉魚,說的是昭君出塞說的是落雁,貂蟬拜月說的是閉月,楊貴妃觀花說的就是羞花。眾所周知楊貴妃深受皇帝的寵愛,從古至今對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愛情也是多有稱讚和惋惜,雖然結局讓人唏噓,但是他們的愛情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羨慕。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楊貴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是她所得到的寵愛卻是歷史上很多妃子都比不過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楊貴妃為何能夠吃到新鮮荔枝?唐朝的生鮮配送有多快?
  • 楊貴妃:我不就是吃了個荔枝嗎,為什麼你們要罵我一千多年?
    楊貴妃是我國四大美人之一,大家都知道,唐朝時期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一位典型的豐滿型美女。所謂瘦子不一定是餓的,但是胖子一定是吃的,這句話放在古代也同樣適用。就比如楊貴妃吧,對吃就很有研究,光是荔枝,她就吃得頗為講究。
  • 楊貴妃只是愛吃荔枝,為什麼會受到批判?
    提起唐玄宗和楊貴妃,除了長恨歌之外,最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是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由於杜牧聲名煊赫,所以這首詩成為了楊貴妃的標籤:提起楊貴妃,總會說她生於蜀地,喜歡吃荔枝。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 楊貴妃只是吃了個荔枝,為何被後世唾罵千年?你看看是荔枝咋運的
    即在千年前的唐朝時期,就算荔枝再怎麼難以運送。對於楊貴妃這種宮廷權貴階層而言,吃荔枝也不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為何後人如此小題大做,唾罵楊玉環千年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是得來看看我國古代荔枝的起源,以及楊貴妃想要吃到荔枝的運送方式。荔枝並不是外來水果,早在2000多年前漢朝的《上林賦》裡,就曾出現過對荔枝的記載。而在《上林賦》裡,作者將荔枝稱為「離枝」。
  • 楊貴妃是怎麼吃上新鮮荔枝的
    圖片來自網絡大家都知道荔枝的保鮮期很短,也就三五天,那麼唐代的楊貴妃是如何吃上新鮮荔枝的呢?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我想,既便不記得全部,但有一句肯定印象深刻耳熟能詳,那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34;,也就不得不提到古代郵驛。古代郵驛是為政府服務的,主要用來傳遞公文和軍情,交通工具是驛馬。而為楊貴妃送荔枝的就是驛馬。因為驛馬快呀!巜新唐書-楊貴妃傳》記: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 不要貪食荔枝!楊貴妃的胖,都是因為吃荔枝!
    楊貴妃嗜食荔枝,唐朝詩人杜牧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最好的證明,果然荔枝的魅力連楊貴妃都抵擋不住~楊貴妃所吃的荔枝是來自哪裡?荔枝是一種十分嬌貴的水果,特別是在沒有冷藏手段的古代,它能夠保存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白居易曾提到:「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顯然,楊貴妃吃的荔枝一定是新鮮的,所以荔枝從產地運至長安,應在三天之內到。
  • 楊貴妃喜歡吃的新鮮荔枝,為何被罵千年?看看是荔枝咋運的
    但是,當時的楊貴妃喜歡吃新鮮的荔枝,卻被世人罵了數千年。為什麼會這樣?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荔枝是妃子笑的荔枝。可以看出楊貴妃看到這個荔枝有多高興,唐玄宗對這個撩妹也很熟練。荔枝是現代人類的一種常見水果,但在古代卻是一種珍貴的食物。楊貴妃想吃荔枝如何運來的呢?
  • 這個有浪漫海岸線的城市,楊貴妃吃的「妃子笑」荔枝原來產自此地
    茂名是中國北部灣城市群規劃重要節點城市,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有中國唯一一家以「浪漫「為主題的濱海度假區,同時這裡是楊貴妃當年吃的荔枝的產地,千古流傳的「一騎紅塵妃子笑」就是從茂名高州貢州被送往長安。走進「浪漫海岸」在來到「浪漫海岸」之前,我只知道自己是要去海邊,其他的一無所知。不喜歡提前對景點做功課,這一次體驗了意外的驚喜。這看到的真實的浪漫海岸。
  • 楊貴妃究竟為什麼喜歡吃荔枝?
    唐玄宗被她傾城傾國之色所折服,對後宮發出這樣的感嘆:「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那麼,楊貴妃的美從何而來呢?她的養生經是什麼?本文試圖從美的角度來探討楊貴妃的養生技巧。
  • 荔枝與紅茶的相遇,見證楊貴妃的千古愛情
    說起紅茶,我們很容易想到著名的祁門紅茶;說起荔枝,就會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那麼當荔枝和紅茶相遇,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故事呢?說到荔枝,人們總會將它與中國唐朝時的楊貴妃聯想起來。其實,荔枝紅茶的由來,也正與這位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關。
  • 楊貴妃吃的荔枝從何而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這首詩,吟述了當年唐明皇詔令地方,為唐朝貴妃楊玉環飛馬進貢她最喜愛食的果品——荔枝的情景。荔枝,又名丹荔,屬無患子科。其果味甘甜濃鬱,營養豐富,能止渴通神,益智健氣,一向為歷代騷人墨客所青睞,留下許多讚美的詩文。那麼唐朝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何地?
  • 楊貴妃僅僅是想吃顆荔枝,卻被世人罵了千年,看唐玄宗如何運來
    楊貴妃僅僅是想吃顆荔枝,卻被世人罵了千年,看唐玄宗如何運來想必經常買水果的各位應該知道荔枝這種水果是很難儲存的,即使現在用一些藥水浸泡或者冷藏的方式運輸,也免不了荔枝變味、影響口感。那麼古代如果離產地比較遠的地區,因其極短的保質期,恐怕一生都見不到一顆荔枝,更不用說嘗上一顆了。所以在古代,很多地區的官員和富商便有了一種獨特的展示身份的方式——吃荔枝,要知道古時候運輸和儲藏技術都遠不如現在,那時要是能在外地吃到荔枝是非常厲害的。到了唐朝,荔枝逐漸更多人所知道,唐玄宗那時為了取悅愛妃楊玉環,大費周章命人從南嶺之南將荔枝運到都城長安。
  • 唐玄宗的真愛,換人換馬日行千裡,只是為了讓楊貴妃吃是新鮮荔枝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中國史上最傑出的君王之一。當唐玄宗遇到楊玉環,那便是典型的美女配英雄。當然他倆的愛情故事,也一直被世人流傳。特別是關於楊貴妃吃荔枝的故事,更上流傳廣泛。
  • 楊玉環吃荔枝落下千古惡名,杜甫的一首詩還她一個清白
    《新唐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楊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為了讓心愛的美人吃到新鮮荔枝,唐玄宗不惜血本,動用國家用來傳遞緊急軍情的驛站和驛馬,千裡迢迢星夜兼程,把外地的荔枝從產地運到京城長安。
  • 唐朝美女楊貴妃為何喜歡吃荔枝?
    唐玄宗被她傾城傾國之色所折服,對後宮發出這樣的感嘆:「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那麼,楊貴妃的美從何而來呢?她的養生經是什麼?本文試圖從美的角度來探討楊貴妃的養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