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僅僅是想吃顆荔枝,卻被世人罵了千年,看唐玄宗如何運來
想必經常買水果的各位應該知道荔枝這種水果是很難儲存的,即使現在用一些藥水浸泡或者冷藏的方式運輸,也免不了荔枝變味、影響口感。那麼古代如果離產地比較遠的地區,因其極短的保質期,恐怕一生都見不到一顆荔枝,更不用說嘗上一顆了。
所以在古代,很多地區的官員和富商便有了一種獨特的展示身份的方式——吃荔枝,要知道古時候運輸和儲藏技術都遠不如現在,那時要是能在外地吃到荔枝是非常厲害的。到了唐朝,荔枝逐漸更多人所知道,唐玄宗那時為了取悅愛妃楊玉環,大費周章命人從南嶺之南將荔枝運到都城長安。
就因為楊貴妃想吃上新鮮的荔枝這件事,後來被民間百姓罵了千百年,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提到和荔枝相關的詩句,大家一定能想到這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事正是唐朝詩人杜牧所寫,暗諷帝王只為自己貪圖享樂、鋪張浪費,不顧百姓疾苦,體現了宮中生活過於奢侈。按照當今的觀點,僅僅是想吃個荔枝就很奢侈了嗎在那時確實如此,吃上荔枝確實非普通人能想的。
荔枝的產地在我國的華南地區,也就是如今的福建一帶,而長安在西北內陸地區,兩地相距甚遠,想要在短時間內將荔枝運到宮內,是需要嚴密規劃好線路的,不可走一點冤枉路。
除此之外嗎,還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運輸,才能避免荔枝壞掉,只得用當時的「八百裡加急」。古時為了提高通信效率,通常每二十裡路就設置一家驛站,用來更換馬匹和進行其他供給,正常的速度是每天騎行三百至六百裡左右,即使如此,都要更換好幾匹馬。
但是還有一種速度是古時通信最快的,每天能騎行八百裡,但是對於送信人的素質要求極高,也非常費馬。只有在傳送極其緊急的情報的時候,才能啟動這種運送方式。
結果唐玄宗當時啟用了這種運輸方式,其原因竟是為了給楊貴妃運一盤荔枝,最終僅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把荔枝送到宮內。如此興師動眾,浪費人力財力就為博美人一笑,實在是過於奢靡,怪不得引得世人非議,楊貴妃也因此被扣上了紅顏禍水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