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松齡老師把這些全扔掉了,只緊緊抓住故事主幹深入描述,因為這些心理描述也會妨礙情節的發展。讀者不希望在看故事的路上磕磕絆絆。
中學語文課本裡的《狼》,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篇幅雖然短小,卻是《聊齋志異》裡的名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除了它的教育意義使然,它的藝術成就也同樣有口皆碑,其故事豐滿,曲折離奇,兩百多字之內懸念不斷,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人與狼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既可以提升人類的智慧和勇氣,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從中學習到蒲松齡講故事的技巧,總結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章內,將故事寫得精彩紛呈,懸念層出不窮。
狼
篇幅短 但處處有高潮和懸念
《狼》的篇幅短小,不將標點符號計算在內,不過兩百來字,因此,如果把《狼》當成手機小說,或者微信公號小說,大概最多兩個頁面就可以翻閱完畢。手機小說的特點是每一頁都要有個小高潮或者懸念,《狼》就很符合這個技術要求。
小夥伴們,我們就來看看蒲松齡是怎樣一步一個情節,讓我們邊看邊捏把汗的。
《狼》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寫作技巧分析一
忽略景物外形等描寫 緊緊抓住故事主幹
讀者講求閱讀的愉悅,古今都一樣,而閱讀的愉悅在於故事情節的明晰輕快,而講求明晰輕快就要丟掉很多敘述元素,還是以蒲老師的《狼》為例吧。
故事入手很快,直接講屠夫在天色將暮的時候,挑著擔子回家,路上碰到兩隻狼。作者對時間交代得很簡練:「晚」,也不說什麼天色很晚,夕陽西下,明月東上,為什麼如此?因為會妨礙故事情節。
對於狼的外形,也沒有多少細緻描述,兩頭狼長啥樣,什麼樣的爪子和尾巴,牙齒如何,綠色的眼光如何,都沒有具體描述,為什麼?還是同樣一個道理,妨礙故事情節。讀者只想看到最想知道的。其實,「狼」和「晚歸」這兩個因素具備很多的信息,結合起來所形成的恐怖氣氛,讀者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想像去補充,因為讀者有常識判斷和正常想像力。
寫作技巧分析二
忽略心理分析 突出人與狼的動作
而對於屠夫的心理,也極其簡略,查找文中,直接描述其心境的就這些:「懼」、「窘」、「恐」,不超過五個字。其實,在逃命、與狼對峙、擊斃兩狼的過程中,屠夫肯定有很多複雜的心理,從惶恐到鎮定,以及迅速對周邊的形勢做判斷,下定決心與狼戰鬥,肯定有很多精彩的內心戲。天黑以後的陰森恐怖氣氛對人情緒和戰鬥意志的影響,也應該令讀者閱讀起來很有張弛感。
然而,蒲松齡老師把這些全扔掉了,只緊緊抓住故事主幹深入描述,因為這些心理描述也會妨礙情節的發展。讀者不希望在看故事的路上磕磕絆絆。
因此,《狼》這篇文章主要是突出人與狼的動作,例如屠夫的奔跑、躍起、手起刀落,狼的追蹤、假寐、鑽洞,一連串的動作足以推動故事往前發展。
其實,外在動作也能將內心活動凸顯出來,在動作進行的同時,心理也隨之在發展,讀者也能感受到。
五個懸念
寫作經驗小結
寫作的側重點,要看具體文體的要求,諸如《狼》這樣的文章,對故事性要求很強,情節變換很集中,容不下太多的外形描寫、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要狠心刪掉很多類似的文字,這些描寫看似很精彩,其實卻成為敘述故事的累贅。讀者只關心人能不能戰勝狼,而不是狼長啥樣,人怎麼想。
因此,在寫文章之前,要想清楚,你想表達的是什麼,讀者第一需求的是什麼,或者說閱卷老師第一想看到什麼。
如果是抒情議論類文章,又另當別論,量體裁衣才是最高原則。(文/劉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