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思想,如期脫貧已是當下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場必須要贏的「戰爭」。
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在「第一民生工程」的脫貧攻堅中,農村金融正扮演著積極參與、主動介入的重要角色。而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近年來,全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業務規模大幅增長,資產質量顯著提升,盈利能力不斷增強。截至6月末,資產總額6105億元,各項存款3517億元,各項貸款2043億元。2015年實現利潤76.6億元。資產總額、存貸款餘額、利潤總額、納稅總額連續四年位列全省存款類金融機構首位。
在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脫貧衝刺階段,方法得當,事半功倍。要從根子上消除貧困,絕不讓貧困殺「回馬槍」,就要給貧困戶找到長久的飯碗,靠什麼?如何找準路子,明確戰術、突出特色,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主任李世傑。
開啟解放思想閥門唱好「拿手戲」
記者:對於底子薄、競爭力弱的貧困地區而言,資金是一個共性難題。傳統觀念中,金融扶貧風險高、收益低、資金「有去無回」。您認為省農信社在扶貧攻堅戰中應如何科學施策、有效應對,發揮農村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
李世傑:農村金融扶貧是全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應盡職責。省聯社黨委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安排部署和包保松原市脫貧攻堅工作領導的有關要求,認真謀劃,積極擔當,黨委書記唐忠民同志親自掛帥,相關領導多次深入調研,發揮各級機構網點作用,解放思想,想方設法,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算好農村金融扶貧大帳。採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適當提高貸款風險容忍度等政策措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升客戶層級,開拓潛在市場,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推動農村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實施,抓住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的契機,大力發展農地金融,通過土地流轉、發放農地抵押貸款等方式,喚起沉睡的巨量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成為吉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此,地方政府要加快貧困縣域、鄉村的土地確權工作。
扶貧的關鍵是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用個自智慧的頭腦、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按照「三農」發展的新趨勢,重點是幫助貧困戶增強市場意識,積極培育微觀經營主體,支持組建家庭農場、專業生產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產品銷售、加工企業進行對接,發展農業產業鏈生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藉助我們的網絡平臺,積極培育電商帶頭人,支持貧困戶單獨開設網店,擴大綠色農產品直銷領域。
打造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借鑑農安縣不良貸款清收模式,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與地方政法部門共同打擊賴債戶,將清收活化的信貸資金全部用於當地信貸扶貧,並且實行優惠利率政策,提升農民誠信意識,打造農村誠信環境,引導各金融機構回流「三農」。長嶺縣委、縣政府正在籌劃召開全縣集中清收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動員大會,準備打一場清收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攻堅戰。
眾力並則萬鈞舉。要統籌扶貧政策、財政資金、金融資源、社會力量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和資源統籌,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發揮資源的聚合力量,產生1 1 1>3的效果。如:通過開展產權改革扶貧工程,整合省財政改革專項資金和省聯社風險處置資金7億元,其中近50%用於支持貧困縣聯社改制農商行,協調系統內農商行投資入股4億多元,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入股20多億元。通過組織存款和化解存量不良資產等方式,三年增加可用資金135億元,為貧困縣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生態扶貧打好「環境牌」斬斷窮根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吉林省的貧困地區多是生態脆弱地區。省農信社如何跳出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處理好脫貧與生態的關係?
李世傑:生態環境退化與經濟貧困惡化是許多國家貧困地區面臨的困局。所以應當以生態扶貧帶動精準扶貧,也就是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將經濟效益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統籌貧困地區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土壤質量維護與農業持續發展,從改變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入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土壤環境,促進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省聯社脫貧攻堅包保單位是長嶺縣三團鄉六十三村。該村致貧原因主要是地處沙丘、荒山地帶,自然條件惡劣。雖然戶均耕地面積相對較高,但是由於十年九旱,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用水長年嚴重不足。當前,可通過打適當數量的抗旱井、取一定量的地下水緩解嚴重缺水問題。省聯社已捐款幫助六十三村打了44眼抗旱井。從長遠看,我們要充分發展草原和林地效應,打造生態環境,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的契機,全面實施引水、蓄水、節水工程,在充分集約運用財政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基礎上,可以運用PPP模式,吸引銀行貸款和社會資本,重點支持「引水」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全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在PPP模式中發揮主力軍和牽頭行作用。
產業扶貧依託資源優勢激發內生動力
記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針對性地識別扶貧對象後,如何從單純的「輸血」向「造血」轉變,如何立足「增收可持續」做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
李世傑:對貧困戶來說,短暫資金幫扶只是「輸血」,如果自己沒有「造血」功能,哪怕投入再多,也不可持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可持續性的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我們要善於「挖掘」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選準產業,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有經濟的發展、群眾的增收。
選準產業,就必須先認清自己,因地制宜,統籌資源,讓每種資源都發揮效應。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應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產業布局。就長嶺縣三團鄉六十三村而言,在冊耕地面積1305公頃,草原面積1500公頃,林地面積560公頃,地雖多但貧瘠。農業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主要是玉米、花生和雜糧雜豆。農業,毫無疑問,是長嶺縣發展優勢所在。在種植業上,要調整產業結構,從玉米向經濟作物雜糧雜豆轉變,進行標準化生產。在進行產業精準定位的基礎上,還要在資本引進引導、本土企業培養、知識人才儲備等方面,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整合資源、科學規劃,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品牌化運作和集約化經營,形成具備競爭力的市場品牌與規模。全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要運用農業產業化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客戶資源,牽線搭橋,對接市場,搞好跟蹤反饋,積極培育帶頭人和龍頭企業,形成農民的致富內生動力。
以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為抓手,實現扶貧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條分縷析中,一條條穩固長效的攻堅扶貧之路在眼前鋪展開來。「但願蒼生俱飽暖。」決戰脫貧攻堅,我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