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

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此舉在不少朋友看來極為「大膽」。

「很多朋友問:臺灣反對的聲浪緊張,為什麼你選擇站上演說臺?甲午之恥,當日本人攻進部落後的百年以來,我們臺灣少數民族在主流聲音裡沉默了多少年?」楊品驊在個人社交帳號寫出上述感受。

他很珍惜這次在海峽論壇上的演講機會。

「這一次,要讓兩岸聽見部落的聲音。」楊品驊在演講中稱,「今天,不是激昂的歌聲,而是肺腑之言。」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

「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

闖蕩北京

1982年,楊品驊出生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這是一個阿美族部落,小時候,他跟隨父親定居新北市永和區,之後在臺北求學、成長。

少數民族出身,他一度面臨身份認同層面的尷尬。

「我童年時期在部落成長,但我念書、生活卻都在臺北,無論是臺北還是部落,我都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楊品驊說,他從小在都市長大,成長環境已經沒任何差別,但阿美族所有文化、歌謠和飲食習俗,只有回到部落跟族人聚會時才能體驗。

「我不會母語,回到部落反而格格不入了。」楊品驊對澎湃新聞稱。

雖然生活在都市,他卻發現自己身上永遠有一條無法撕掉的「標籤」。

「我們通常被視為特殊群體,人們會用奇怪眼神相待,由於入學考試時少數民族有加分,因此被很多同學認定有水分,無法獲得尊重。」楊品驊稱。

臺灣少數民族的生存卻與主流社會存在落差。

「我父輩一代,阿美族族人大多在工廠或工地上班,每次聚會都要去工地找人,最了不起是變成包工頭。」楊品驊說,他父親能做生意已經很少見了。

由於獨特的身份意識,讓他很早關注少數民族議題。大學期間,他也經常參與臺灣少數民族的相關會議和討論。

大學畢業後,他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並於2007年調任北京工作。

「北京每天都在變。」楊品驊說,作為外派人員,他對北京當地人的生活產生極大興趣,還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聽相聲,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狀態,北京的胡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老北京的人間煙火都在胡同裡。」楊品驊說,北京也是中國本土文化的「大熔爐」,原來只在教科書閱讀的文化古蹟,到北京才發現都活靈活現擺在了眼前。

最關鍵的是,北京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驚訝。

「這裡所有文化形態都是平等的。」楊品驊說,他2008年辭去香港公司副總職務,決意留在北京為臺灣少數民族闖出一條道路。

早期,他先是在北京三元橋附近租了一間小倉庫居住,沒有暖氣,條件極為艱苦。為更好的了解、學習大陸生活和語言,那時他還常看電視劇《奮鬥》。

「北漂」生活不輕鬆,楊品驊還住過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

2012年,他用自己所有積蓄創建了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節目創作以展現臺灣少數民族族群風貌為主。藝術團不僅參加北京各大文化活動,還以此促進兩岸民間藝術文化的交流。

為配合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楊品驊在前門大街擺了4個攤位,銷售臺灣少數民族農特產品及工藝品,起初生意不好做,每天賣多少,決定藝術團成員當晚吃什麼東西。

伴隨漂流木文化藝術團名氣日興,楊品驊創立了一個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牌集成平臺,幫助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提高銷量。

前幾年,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古樸靜謐的五道營胡同裡開設了一家音樂餐飲酒吧,這是大陸第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飲,它很快成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族人到北京的落腳地,也是大陸少數民族音樂人的根據地。

「曾和我一起並肩的有臺灣的阿美人、賽德克人、布農人、西南方的彝族、藏族、苗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夥伴,用共同的熱情和各民族的魅力,交織出無數歡樂的時光。」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時稱。

認識大陸

近年來,楊品驊以臺灣少數民族歌手身份走遍大陸 68個城市,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西南邊境,並在舞臺上完成了 500 餘場演出,讓大陸同胞能聽到來自「太平洋畔寶島的聲音」。

他認為此前少數民族在臺灣一直和主流社會有所脫節,而大陸發展極為驚人,更別說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總是日新月異。

「我希望讓族人不要再背離大陸發展的方向。」楊品驊說。在他看來,臺灣已經沒有創新的社會環境了。

楊品驊曾親身經歷臺灣經濟和文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

「以前臺灣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有錢消費,全球好電影和文娛活動都往臺灣扎,如今大家生活都相對艱難,不輕易消費文化商品或文娛活動了,外資也都撤走了,街上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少。」楊品驊認為,一個社會的知識精英階層最高追求是從事政治,這個社會定是畸形的。

大陸卻完全相反,人民收入不斷提高,看電影、演出、出國旅遊和購買奢侈品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最關鍵是全社會對創新充滿了期待。「在大陸,唯有創新才能生存。」楊品驊稱,當前臺灣還有部分年輕人對大陸存有誤解,最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大陸。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看到兩岸信息誤區太多,他決定走進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短視頻記錄真實的北京,給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同時,他還發起「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的短視頻接龍行動,此舉得到大陸各地響應,最遠到中緬邊境的滄源,不少佤族學生也拍來視頻講村莊的防疫工作。

「祖國防疫沒有死角。」楊品驊演講時稱,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與謠言。他認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勇於挖掘真實。

而他願意站出來講述真相,是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近年,楊品驊常到大陸很多地方演出和交流,乃至偏遠邊陲。有一次他到雲南滄源縣演出,不遠處是緬甸佤邦,兩地經常舉辦聯歡晚會,滄源這邊歌舞昇平,佤邦卻時刻擔心發生戰事。

「這說明國家安定是多麼重要。」楊品驊稱,當地很多老村民普通話說不好,卻能唱黨歌,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國家有很高的認同感。

有一次,他和父親到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參與萬人共舞的目瑙縱歌節。

目之所及的場面令他一生難忘。

「全場景頗族人穿著自己傳統的服飾,驕傲地向遊客展現自己的文化風採,萬人狂歡中,自治州提供各類的安全措施來保障族人完成祭典,歌舞散去,諾大無邊的場地居然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推搡擁擠。」楊品驊說,當時父親激動地對他說:「這不就是我們一生在努力的嗎? 」

「民族復興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裡,不管是世界級的一流城市,還是純樸的民族村寨。」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稱。

2018年開始,他所創建的文化藝術團和餐廳在大陸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盈利狀況趨於穩定,大陸媒體也把目光聚集在了他身上。

在北京打拼這麼多年,楊品驊也經常想念家鄉,但他已習慣了這座城市的節奏,平常忙於工作,很少回去臺灣。今年春節,他把父母接到北京過年,父親陪他一直待到快4月份才回去。

「我或許退休時才會回到臺灣,看老家是不是真的改變了。」楊品驊說。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特寫|「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相比很多在無望中承受與忍耐的臺灣年輕一代,她顯得更有勇氣,當年決絕地離開了瀰漫著「溫吞」氣質的臺灣,奔赴北京,湧進「北漂」大軍發展。當我想批評某一個大陸現象時,她會列舉臺灣相似例子,如此一來比單刀直入地痛批大陸做得如何如何差更讓讀者看得進去。「這六年大陸人對臺灣印象由好轉差,雖然現實中多數人對臺灣人還是很好,但是氛圍的轉變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體會。我身為文化從業者,一方面我害怕兩岸民意對立,但一方面我卻又無話可說,因為昔日大陸人也給過臺灣友好,是政治操弄下的臺灣沒有去珍惜。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臺灣參訪團團員在座談會上表示,臺灣的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希望深入了解大陸的民族政策,深化與大陸特別是大陸少數民族的交流,兩岸一家親。參訪團團長廖世傑向記者介紹了「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支持「九二共識」聲明,聲明表示,臺灣少數民族現在所說的語言,所用的文字,都是中華民族共用的語言與文字,我們何其有幸與中華民族成為一家人,大陸對於少數民族的保護與尊重有目共睹,不管是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還是民族產業的支持、民族學校的創設、民族自治區的設立,都令人羨慕。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12月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並舉行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談蔡英文道歉的虛偽
    人可以無知但不可無恥,蔡英文女士,我身為一個正統血統的少數民族青年,想問一問,你到底想將臺灣帶往何處?你們過去鬧「獨立」排斥「外省人」,講自己是真「臺灣人「,面對我們少數民族也不臉紅,現在不講自己是真「臺灣人「,反而很大方地講我們是「臺灣原來的主人「,要施捨一些「歉意」給我們少數民族。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
  • 如何正確看待臺灣青年對大陸的態度
    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看到兩岸青年學子親密互動後感觸頗深地指出,看不出他們誰是陸生、誰是臺生,大家內心深處、骨髓裡透出中華民族的友誼,這是一種共同的「天然」DNA。然而就在兩岸青年交流如火如荼之際,島內卻爆出「洪素珠辱罵老榮民事件」,暴露了島內一些年輕人的「仇中」、「反中」情緒。兩相對比,島內年輕一代對大陸態度的分歧甚大。    當前島內青年對待大陸的態度主要呈現三種類型。
  • 臺灣青年扎堆「闖大陸」 大陸年輕人怎麼看?
    如今臺灣人眼中,到大陸發展已成為混得好的象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來到大陸,學習或者就業。從「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到「大陸到處都是機會」,臺灣人對大陸的認知來了個大反轉,大陸的飛速發展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臺灣年輕人加入「北漂」「上漂」大軍。
  • 一位臺灣青年的自白:在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
    我第一次接觸簡體字是在高職讀書時,因為學的是汽車專業,在網際網路上為了下載汽車維修手冊,找到了大陸的簡體字版本,但我開始學習和使用簡體字時,被老師視為怪胎。從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本省人的角度要去認同中國共產黨其實不難,但我發現問題在於沒有這樣的環境,我確實走上了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其實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從1945年到1947年臺灣有一大批認同紅色祖國的本省青年投身革命和參與武裝鬥爭,「二·二八」起義中也有我祖輩的身影。
  • 「北漂」臺灣青年的現狀,令民進黨很失望
    幾個月的時間,臺灣只累計檢測7萬例,遠遠低於世界標準水平。在這種「不檢測就沒有病例」的政策下,臺灣出現了70多天無新增病例的數據,這讓臺灣當局十分得意,覺得自己在抗疫上遠超其他國家。臺灣同胞在北京的現狀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為了讓臺灣的親友看到北京的真實狀況,用鏡頭記錄了北京的超市,檢測站點,自己的營業商鋪等。讓親友看到了北京政府強大的行政能力,看到了北京人民面對疫情的自信,他對於北京的未來充滿信心。
  • 民主黨派成員為臺灣青年融入祖國大陸建言
    求學、實習、就業、創業、生活……伴隨著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湧動,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跨海而來,懷揣著夢想來祖國大陸打拼,期望在海峽西岸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 姜國峰:少數民族記憶的重建與絲路文化認同的形成
    以少數民族記憶重構為方法論視角,探究一種集少數民族主體本位追尋、少數民族遺產資源再生、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集聚於一體的情感性、稟賦性和行為性邏輯,可以為絲路文化認同的生成提供一種理論和實踐可能。:1002—6959 (2018)05—0012—05  基金項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研究」(項目編號:17YJC710031);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對象項目「傳統資源及其創造性轉化中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研究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對於同學們的『臺獨』傾向,我不做評論,但如果變成『去中國化』,我就無法認同」,他說,「我們可以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但追根溯源,臺灣人不管是『本省』還是『外省』都是從大陸來的,如果非得說什麼是『真正的臺灣人』,那就是幾萬年或者幾十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島上的原住民。」帶著自己對大陸的矛盾認知和父親的建議,薛皓最終作出了到大陸求學的決定。
  • 臺灣青年看大陸:原來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認同和嚮往
    在大學時代就可以提前進入銀行實習,這樣的機會在常人看來分外珍貴,然而郭淑茹在接到學校通知的時候卻有些失落,因為宿遷這個城市對於她這個臺灣青年而言太過陌生,陌生到連這個名字中的簡體字「遷」字都不認識。「我很認真地上網去搜索了,越搜索越失望。當我發現這裡沒有高鐵、火車、飛機場的時候,心裡打起了退堂鼓」。第一次來到大陸的黃心磊也是通過書本進行的「預習」。
  • 臺灣教授:政治上不認同大陸,經濟上卻想依賴,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
    據中評社7月7日報導,臺灣中正大學政治學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灣受到新政治文化影響,對大陸的認同已在淡化,唯有經濟理性的寶劍可以打敗意識型態。兩岸關係進入賽局博弈的同時,大陸應可積極考慮在「一國兩制」下,提供臺灣青年赴大陸考公職、考教師的機會。
  • 臺灣籍「80後」教師王孟筠:在大陸找到築夢舞臺
    新華社南寧5月8日電(記者潘強、郭軼凡)「老師,你們臺灣寫繁體字會不會很累?」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提問,王孟筠認真回答道:「繁體字是中國字,你的長輩小時候也用過,這不是臺灣的,是我們兩岸共有的。」經過面試,王孟筠成為學校首個臺灣籍教師。王孟筠能順利來到廣西就業也正因趕上了好時候。2017年5月,大陸在已開放福建、江蘇等6省市基礎上,新增北京、河北、山東、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市為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同年7月,王孟筠在臺灣東海大學博士畢業,正巧需要找工作。
  • 讓臺灣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
    新華社廈門5月3日電(記者付敏 李慧穎)從臺灣回到廈門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中轉去其他城市,小微企業復工有哪些支持政策……春節過後,臺灣青年範姜鋒團隊製作的30個協助臺青復工的「懶人包」在網絡上推出,目前已受到數萬粉絲關注。
  • 周忠菲:臺灣青年對大陸為何近而視之遠?
    還有「觀察家」發帖,預測今年在臺灣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大陸選手「將面臨更加難堪的賽場環境」。而更多人納悶和重視的現象是,為什麼臺灣青年對參加電競賽的大陸青年如此「不友好」?為什麼全場「首尾一致」,寧可給韓國賽手作「拉拉隊」,而不肯給大陸賽手掌聲?在當天跟進的帖子中,有些臺灣青年被問到為什麼這樣「立場超偏執」時,其回答竟然是韓國是美國的軍事盟國,美韓親如兄弟。
  •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
    臺灣少數民族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民族識別政策確定的第一批38個少數民族之一,統稱高山族。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反映了歷史上少數民族的社會地位和臺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臺灣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沒有一個整體上統一的自我稱謂,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出現的稱謂,與中原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指稱相同,即「夷」、「番」等。     從歷史經歷看,臺灣少數民族與大陸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在於先後兩次遭受帝國主義的殖民奴役。1624年,荷蘭殖民勢力在臺灣南部安平建立據點(史稱「大員」),開啟了侵佔、殖民臺灣的歷史。
  • (兩岸關係)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