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
共計1082人。
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6月9日,是中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這群非遺人身上,
他們都來自哪裡?都身懷怎樣的「絕技」?
或許有一些,就在你身邊
1.安徽祁門·祁門紅茶
祁門18個鄉鎮,其中16個出產茶葉,祁門當地的紅黃土壤和雲霧繚繞的地理環境,以及「櫧葉種」的優質茶樹品種,是祁門紅茶綿長香氣的基礎。
經歷發酵後,祁門紅茶泡出的茶湯和茶葉的葉底均呈現紅色,被稱為「祁紅」。
祁門大師茶非遺傳人·謝永中
用一雙手驚豔紐約時代廣場
16年,一位老爺子擼著袖子,反覆揉搓茶葉的畫面,出現在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
他就是謝永中,祁門紅茶的非遺傳人。
47年前,謝永中躊躇滿志地踏入祁門茶廠,在茶廠制茶上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他學徒中脫穎而出。後又到處求學,從其他師傅那裡習得了所有17道的制茶工序和訣竅,而謝永中也成為現在唯一一位,全面掌握十七道工藝的制茶大師。
2.徽州歙縣·徽墨
徽州歙縣,自古以來以「墨都」享譽中外。據史料記載,南唐李廷珪取當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質量上乘,受到後主李煜的賞識,賜其國姓,擢廷珪為墨務官。此後多少年來,徽墨一直被官府及文人雅士所親睞,並選為貢品而獨寵。
非遺代表傳承人·項德勝
徽墨世家傳技藝
項德勝17歲時候接替父親到廠裡制墨,到如今從事徽墨行業已經30多年。他對制墨的每一項工作都一見鍾情,如痴如醉,如同一個剛發芽樹苗努力地汲取著徽墨技藝的養分。
作為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在現代徽墨製作中獨樹一幟,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了書法、繪畫之作,傳承平雕、浮雕、半圓雕乃至立體雕刻等諸種工藝,開闢了現代仿古墨、工藝墨的藝術天地。
3.陝西寶雞·鳳翔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的產地眾多,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以及廣東佛山等,其中陝西鳳翔木版年畫根植於豐盛的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以豔麗的色彩、誇張大氣的造型獨樹一幟,居於西北地區首位。
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在梨木上刻制門神、戲曲故事、四季花卉等圖案做成模板,用植物製成染料,再經過手工印刷、填色等程序,製成一張張寓意美好、形態各異的木板年畫。
非遺代表傳承人·邰立平
重拾年俗的記憶
據鳳翔縣世興畫局家譜記載,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邰氏家族已經開始製作木版年畫。
邰立平既是邰氏木版年畫第20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家族事業的耳濡目染,對邰立平的影響很深,他從六歲開始便跟著家裡打雜,九歲就開始系統學習年畫製作,那時候的他或許也不會料想到,自己今後會像他的祖輩們一樣,將一生的時光奉獻給了年畫,今年,他也已是66歲高齡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鳳翔木版年畫的畫樣已有415種,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在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參加過50多次展覽。
4.雲南·烏銅走銀
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烏銅走銀」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一個豔麗多彩繽紛似錦,一個素雅雙色演繹古色古香的歲月沉澱之美。
烏銅走銀是中國最頂尖的傳統手工藝之一,為一種獨特的銅製工藝品,始創於清末雍正年間的雲南省石屏縣,曾作為為皇室貢品,成為王公貴族藏家的閣樓珍寶。
非遺代表傳承人·金永才
讓「烏銅走銀」一直「走」下去
金永才大師是烏銅走銀的第六代唯一傳承人。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金大師的兩個女兒也只能眼看著父親的手藝而不得傳承。
為了不讓手藝失傳,金永才大師專門在雲南昆明人文名勝景區官渡古鎮建立了烏銅走銀傳習館、博物館,為有稟賦而願意傾心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學習提供專門的場所。
5.廣東潮州·手拉壺
北有宜興紫砂壺,南有潮州朱泥壺。
這是多年來眾多老茶客和壺友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一壺熱氣氤氳的好茶就是茗客們的精神殿堂,宜興和潮州,正是這殿堂內的兩大柱石。
幾百年以來,功夫茶已經成為潮州人家桌上不可或缺的飲品,朱泥壺,也成為功夫茶最佳的盛茶容器。
朱泥非遺傳承人·謝華
自費千萬,把非遺技藝做成了非遺公益
從事壺藝創作30餘載,自幼秉承家傳技藝。他大膽推動朱泥壺的泥料創新、工藝創新和造型創新,並力推制壺技藝公開,成功將潮州手拉壺由「土罐」,提升為「潮州手拉硃砂泥壺」。
近幾年來謝華創作的作品,先後奪得數項國家級特別金獎和數十項國家級金獎,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國家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紫砂博物館等收藏。
為了發揚朱泥壺,他自費承包北京機場LED大屏連續三個月播放播放潮州手拉壺宣傳視頻;免費開班教學制壺;更斥資上千萬修建「明德園」,讓前來學習技藝的學生,擁有一個更好、更舒適的環境。
6.浙江杭州·絲綢畫繢
杭州素有「絲綢之都」的美稱。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絲綢畫繢」這項手工技藝卻是鮮有耳聞。「繢」由一個「糹」和一個「貴」組成,指在真絲上添加融合了染、繪、繡等多種工藝手段的傳統技藝,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平面視覺藝術品種之一,最初多用於宮廷禮服上。
非遺代表·葉建明
絲綢上作畫 他最拿手
葉建明,從事絲綢加工近40年,是「絲綢畫繢」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葉建明是國內少數幾個能熟練掌握絲綢畫繢全套工藝的人。
他的作品歷獲省、市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銀獎,2016年作品入圍G20杭州峰會國禮遴選100強,「絲綢畫繢」手包作為國禮贈送東協各國首腦。
7.江蘇蘇州·蘇繡
蘇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無錫、常州等地。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漢代《說苑》中的「繡衣而豹裘者」到宋代「畫繡」、明代閨閣繡的盛行,再到清代以後不同技法的開創,蘇繡藝術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精、細、雅、潔」的藝術風格。
姚建萍
從家鄉情懷到家國情懷
七八歲就拿起繡針的姚建萍,已在蘇繡的道路上走了40來年。
姚建萍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曾六次被作為禮物贈送給外國元首。2004年,姚建萍領銜創作反映56個民族大團結的蘇繡長卷《我愛中華》,搭載衛星遨遊太空,是藝術史上首個飛天的刺繡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