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2020-12-19 東家APP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

共計1082人。

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分布地圖

6月9日,是中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這群非遺人身上,

他們都來自哪裡?都身懷怎樣的「絕技」?

或許有一些,就在你身邊

1.安徽祁門·祁門紅茶

祁門18個鄉鎮,其中16個出產茶葉,祁門當地的紅黃土壤和雲霧繚繞的地理環境,以及「櫧葉種」的優質茶樹品種,是祁門紅茶綿長香氣的基礎。

經歷發酵後,祁門紅茶泡出的茶湯和茶葉的葉底均呈現紅色,被稱為「祁紅」。

祁門大師茶非遺傳人·謝永中

用一雙手驚豔紐約時代廣場

16年,一位老爺子擼著袖子,反覆揉搓茶葉的畫面,出現在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

他就是謝永中,祁門紅茶的非遺傳人。

47年前,謝永中躊躇滿志地踏入祁門茶廠,在茶廠制茶上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他學徒中脫穎而出。後又到處求學,從其他師傅那裡習得了所有17道的制茶工序和訣竅,而謝永中也成為現在唯一一位,全面掌握十七道工藝的制茶大師。

2.徽州歙縣·徽墨

徽州歙縣,自古以來以「墨都」享譽中外。據史料記載,南唐李廷珪取當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質量上乘,受到後主李煜的賞識,賜其國姓,擢廷珪為墨務官。此後多少年來,徽墨一直被官府及文人雅士所親睞,並選為貢品而獨寵。

非遺代表傳承人·項德勝

徽墨世家傳技藝

項德勝17歲時候接替父親到廠裡制墨,到如今從事徽墨行業已經30多年。他對制墨的每一項工作都一見鍾情,如痴如醉,如同一個剛發芽樹苗努力地汲取著徽墨技藝的養分。

作為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在現代徽墨製作中獨樹一幟,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了書法、繪畫之作,傳承平雕、浮雕、半圓雕乃至立體雕刻等諸種工藝,開闢了現代仿古墨、工藝墨的藝術天地。

3.陝西寶雞·鳳翔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的產地眾多,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以及廣東佛山等,其中陝西鳳翔木版年畫根植於豐盛的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以豔麗的色彩、誇張大氣的造型獨樹一幟,居於西北地區首位。

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在梨木上刻制門神、戲曲故事、四季花卉等圖案做成模板,用植物製成染料,再經過手工印刷、填色等程序,製成一張張寓意美好、形態各異的木板年畫。

非遺代表傳承人·邰立平

重拾年俗的記憶

據鳳翔縣世興畫局家譜記載,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邰氏家族已經開始製作木版年畫。

邰立平既是邰氏木版年畫第20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家族事業的耳濡目染,對邰立平的影響很深,他從六歲開始便跟著家裡打雜,九歲就開始系統學習年畫製作,那時候的他或許也不會料想到,自己今後會像他的祖輩們一樣,將一生的時光奉獻給了年畫,今年,他也已是66歲高齡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鳳翔木版年畫的畫樣已有415種,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在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參加過50多次展覽。

4.雲南·烏銅走銀

在中國工藝美術界,雲南「烏銅走銀」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一個豔麗多彩繽紛似錦,一個素雅雙色演繹古色古香的歲月沉澱之美。

烏銅走銀是中國最頂尖的傳統手工藝之一,為一種獨特的銅製工藝品,始創於清末雍正年間的雲南省石屏縣,曾作為為皇室貢品,成為王公貴族藏家的閣樓珍寶。

非遺代表傳承人·金永才

讓「烏銅走銀」一直「走」下去

金永才大師是烏銅走銀的第六代唯一傳承人。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金大師的兩個女兒也只能眼看著父親的手藝而不得傳承。

為了不讓手藝失傳,金永才大師專門在雲南昆明人文名勝景區官渡古鎮建立了烏銅走銀傳習館、博物館,為有稟賦而願意傾心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學習提供專門的場所。

5.廣東潮州·手拉壺

北有宜興紫砂壺,南有潮州朱泥壺。

這是多年來眾多老茶客和壺友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一壺熱氣氤氳的好茶就是茗客們的精神殿堂,宜興和潮州,正是這殿堂內的兩大柱石。

幾百年以來,功夫茶已經成為潮州人家桌上不可或缺的飲品,朱泥壺,也成為功夫茶最佳的盛茶容器。

朱泥非遺傳承人·謝華

自費千萬,把非遺技藝做成了非遺公益

從事壺藝創作30餘載,自幼秉承家傳技藝。他大膽推動朱泥壺的泥料創新、工藝創新和造型創新,並力推制壺技藝公開,成功將潮州手拉壺由「土罐」,提升為「潮州手拉硃砂泥壺」。

近幾年來謝華創作的作品,先後奪得數項國家級特別金獎和數十項國家級金獎,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國家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紫砂博物館等收藏。

為了發揚朱泥壺,他自費承包北京機場LED大屏連續三個月播放播放潮州手拉壺宣傳視頻;免費開班教學制壺;更斥資上千萬修建「明德園」,讓前來學習技藝的學生,擁有一個更好、更舒適的環境。

6.浙江杭州·絲綢畫繢

杭州素有「絲綢之都」的美稱。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絲綢畫繢」這項手工技藝卻是鮮有耳聞。「繢」由一個「糹」和一個「貴」組成,指在真絲上添加融合了染、繪、繡等多種工藝手段的傳統技藝,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平面視覺藝術品種之一,最初多用於宮廷禮服上。

非遺代表·葉建明

絲綢上作畫 他最拿手

葉建明,從事絲綢加工近40年,是「絲綢畫繢」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葉建明是國內少數幾個能熟練掌握絲綢畫繢全套工藝的人。

他的作品歷獲省、市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銀獎,2016年作品入圍G20杭州峰會國禮遴選100強,「絲綢畫繢」手包作為國禮贈送東協各國首腦。

7.江蘇蘇州·蘇繡

蘇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無錫、常州等地。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漢代《說苑》中的「繡衣而豹裘者」到宋代「畫繡」、明代閨閣繡的盛行,再到清代以後不同技法的開創,蘇繡藝術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精、細、雅、潔」的藝術風格。

姚建萍

從家鄉情懷到家國情懷

七八歲就拿起繡針的姚建萍,已在蘇繡的道路上走了40來年。

姚建萍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曾六次被作為禮物贈送給外國元首。2004年,姚建萍領銜創作反映56個民族大團結的蘇繡長卷《我愛中華》,搭載衛星遨遊太空,是藝術史上首個飛天的刺繡藝術品。

相關焦點

  • 走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探尋廣陽民間故事
    走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探尋廣陽民間故事杜志榜講故事聲情並茂,肢體語言十分豐富。劉璨才11歲,她在故事基地講故事已經三年了。沒有座位的居民站在門口聽故事。近日,記者走進故事基地,探尋廣陽民間故事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變化和傳承。故事大王代代相傳不分小學生還是耄耋老人「魯家沱,明月沱,廣陽故事人人說。你也說,我也說,我的故事一大籮。今天不說那一籮,只說其中的那一個。……」12月10日下午,廣陽鎮民間故事會如期舉行,記者在現場看到,臺下的聽眾早已來到故事基地,選好位置,期待精彩故事的開講。
  • 40個非遺傳承人進了中國美院非遺研培班
    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琳通訊員 馮雨薇當民間的非遺傳承人,來到中國美院,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2019中國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突破傳統同質化的研培課程形式,以「跨界」為主題,開展實踐與理論綜合結合的研培課程。對於主題的設定以及課程設置的主旨思路,周武說:「我們不是要做一種形式上的跨界,而是從更深層次來思考這一話題。對於非遺手藝而言,跨界應該有多個層面,包括工藝的層面、技藝的層面和創作的層面。
  • 清華師生拍攝非遺傳承人 保留鄉土中國記憶(圖)
    「冬天晚上特別冷,她們在戶外打扇鼓,那種熱情,你都難以想像。」焦瑞青說。她覺得,農民們的生活簡單而快樂。  在雷建軍看來,四個「非遺」傳承人都是農民,但每個人保持著農民的底色,業餘生活具有多樣性,能給人帶來啟發。不過,在經濟大潮泥沙俱下之時,變化已經不可避免。「從農民變成農民工,他就沒有這樣豐富的精神生活了,手機裡也許存著三級片,即使不外出打工,手機、電腦等也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
  • 非遺|諸暨有了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國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諸暨市蔣桂鳳和趙伯林兩人入選。他們也成為諸暨市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為保護和傳承國家傳統文化,我國從2008年開始至今,先後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傳承人——羅煥文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並將書法作品「守正」贈送給羅煥文先生!——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先生「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上周應邀出席「國潮京典非遺造辦」第九屆京作文化節活動,與北京特色「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先生相遇進行了交談並做專訪;從「風箏」的起源、發展和北京風箏的特點,同時,了解到羅煥文先生對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 市北區非遺項目雲直播 探尋非遺獨特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丁學燕 青島報導  6月12日,由市北區文旅局、市北建投集團文旅公司主辦,市北第一、第二文化館、青島新聞網承辦的2020年市北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二批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授牌儀式暨優秀非遺項目直播雲展示活動在青島裡院歷史文化街區
  • 商丘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名單公布,這些民間高手就在你身邊!
    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  商丘公布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名單  睢州敲琴王秀玲、郭氏祖禮郭慶德  等31人入選  目前  商丘公布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30人  哇,隱藏在我們身邊的  非遺傳承人竟然有這麼多  他們個個有絕活哦
  • 他們入選鶴山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你都認識嗎?|非遺文化|...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313)——布丁播報6月15日上午,鶴山在市文化館舉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授牌儀式暨非遺保護成就圖片巡展開幕式活動,加強本土「非遺」人才隊伍的建設張鎮就、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負責人及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分別向詠春拳傳承人馮家輝、侯德賢、秦衛傑,鶴山獅藝傳承人馮應毅、黃湛昌、黃富強和獅頭製作傳承人馮勝強授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牌匾。開幕式上,張鎮就等領導共同推桿,鶴山市非遺保護成就圖片巡展正式啟動。
  • 吉林省第一張非遺電子大地圖正式上線
    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保護,中國實踐」,並且提出了「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的口號。然而,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實踐和創新,都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苦守著傳統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怎樣才能衝出保守的生活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快速地找到並了解,從而實現推廣和傳承,已經成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 通過網際網路招徒的「非遺」傳承人
    【解說】打造工藝美術網站、網上招徒、去南極採風……你大概很難想像,這是一位「非遺」傳承人近幾年的工作狀態。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暢聊自己對「非遺」的理解。  【解說】今年54歲的黃小明留著一頭齊肩捲髮,眼神深邃、鼻梁高挺,和大多數人腦海中長鬍子白頭髮的「非遺」傳承人形象有些許不同。
  • 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立此存照」
    2015年,文化部啟動300名年滿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希望通過影像、音頻、照片、文字等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他們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後人留下珍貴資料。
  • 成都新生代非遺傳承人:讓漆藝回歸生活
    成都新生代非遺傳承人:讓漆藝回歸生活 2017-05-19 20:07: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 傳承人談萬海為你演繹最硬「核」的非遺技藝!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談萬海,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談萬海,藝名談棲楓,現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核雕的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濰坊核雕協會副會長。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華佗五禽戲女性非遺傳承人華一榮登「世界第一屏」
    華佗五禽戲女性非遺傳承人華一榮登「世界第一屏」 2017年12月22日 20:01   來源:人民網   參與互動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首次發布
    「他是非遺傳承人,他守護著一門老藝術。」「那我可以去當爺爺的徒弟麼?」「電影放完,你可以自己去問問那位爺爺。」黑暗中,一個稚嫩的面孔看著電影中蒼老的面容,與自己的母親發生了上述的一段對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託,作為學術諮詢和驗收機構,於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搶救性記錄項目的驗收工作,最終有227個項目通過了專家評審,其中25個被評選為優秀項目。
  • 打造中國非遺文創中心!中國非遺文創孵化中心在丹寨掛牌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吳蔚)8月24日,中國非遺文創孵化中心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掛牌。該孵化中心面向全國,吸納非遺文創項目到丹寨創業,並致力於將丹寨打造成中國非遺文創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情感象徵和感情寄託,承載著新時代的家鄉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歷經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流傳至今,成為經久不衰的傳奇。  貴州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風,五裡不同俗,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得以較好保存並延續至今。
  • 人民日報: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常州市文化館副書記、研究館員黃明彥還特別強調了攝製團隊的選擇標準:一是要具備文化題材片的攝製經驗,對相關內容有起碼的了解;二是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拍攝開始前要把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制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操作指南》)研究透徹;三是守規矩,拍攝過程嚴格遵循《操作指南》,攝製機會可能只有一次,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 非遺地圖|以刀為筆,以竹為紙,雕刻出他的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又見大理「守藝人」非遺進社區,與傳承人邂逅大理非遺文化之美
    華僑城入駐大理古城半年多以來,大理各級政府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支持,華僑城作為大型中央企業,有責任、有義務推廣大理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大理白族的文化瑰寶。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大理州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50項,其中,國家級16項,省級59項、州級72項、縣市級303項;有代表性傳承人1340人,其中,國家級12人,省級88人,州級140人,縣市級1100人。還有8個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