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子午谷奇謀到底高明在哪裡?

2020-12-14 簫聲妙彈

蜀漢的滅亡,源於三國史上一場著名的奇襲行動:鄧艾偷渡陰平。鄧艾這一招,可謂深諳兵家出奇制勝之道。鍾會壓根不相信鄧艾能夠成功,說他徒有其名,是軍事上的庸才。因為陰平小路就不是人走的道,摩天嶺只有鳥才能飛過去。但鄧艾一心要立奇功,他吃定昏庸的劉禪一定不會在陰平駐軍,他覺得雖然很冒險,但值得一試,因為一旦偷襲得手,成都就在眼皮底下了。這誘惑,太大了。最後,他創造了奇蹟,立下了不世之功。

鄧艾的「偷渡陰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出奇制勝,兵行險招來說,這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三國史上的兩大奇謀。但諸葛亮最終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此,後人參照鄧艾的成功,大都指責諸葛亮謹小慎微,貽誤戰機,白白浪費了魏延一個好計策。有人甚至因此說諸葛亮徒有虛名,軍事能力連魏延都不如。

真是這樣嗎?我看,未必。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我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裡進行過詳細的論述,列舉了該計謀的五處致命硬傷。詳情請參看《一旦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以斷言,諸葛亮將身敗名裂》一文,此處就不一一贅述。我現在要說的是鄧艾的「偷渡陰平」,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有本質的不同。如果我們現在硬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來套鄧艾成功「偷渡陰平」,很教條,有點趙括談兵的意思。

細分析起來,這二者除了「奇險」有可比性,其他的條件、要素,都存在本質的不同。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幾點存在天囊之別。

其一,二者綜合國力,軍事力量相差懸殊。蜀國人才凋零,兵微將寡;魏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魏延區區五千人馬,縱使偷襲長安得手,也是孤軍深入,難以為繼,勢必陷入曹魏的重兵包圍之中。而鄧艾一旦偷襲得手,其背後有曹魏雄厚國力、兵力做堅強後盾。有人說:鄧艾是偷襲,跟總體兵力沒有關係吧?其實不然。鄧艾走陰平700裡,到江油時只帶了2000兵,但沿路留下了近3萬的兵力,在偷襲江油以後會合3萬兵力和江油的降軍,恐怕已經接近成都防守兵力的總和了。然後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涪縣,又增加了不少力量。在優勢兵力下攻克棉竹之後,蜀漢軍隊全線崩潰。失去了綿竹這塊屏障,成都基本上成了一座孤城。所以,劉禪只有繳械投降。因此,別看鄧艾偷襲江油好像只有2000兵,但他的後續部隊其實都源源趕到了,最後到成都的時候已經是接近4萬了。試想如果鄧艾不是兵力上佔優,而想以區區2000兵偷襲江油,進而一舉攻克綿竹、成都,除非蜀軍都是泥做的,要不然,單以綿竹諸葛瞻的兵力,就把鄧艾給滅了。談何進取成都?

其二,這二者出兵的時機不同。魏延如果按他的計劃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據史載,當時的長安外圍有郭淮的數萬雍、涼兵,一旦聞訊,他們勢必將馳援長安,將長安圍成鐵桶。即便郭淮的雍涼兵被諸葛亮牽制住,曹魏其他各地的兵,如果倍道趕往長安馳援,也不過幾天的路程。所以,無論怎樣,其後果都不堪設想。而鄧艾出兵的時候,蜀漢的精銳部隊,全在漢中的姜維那裡,而姜維此時完全被鍾會的部隊牽制住了,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兵力來馳援成都?所以,鄧艾一旦拿下綿竹,成都基本就是座孤城,沒有任何兵力能馳援到成都。

其三,長安和成都這二者對於兩國的戰略地位也相差懸殊。長安雖然是個重鎮,但對曹魏政權還說,即便丟了,也只是個邊陲城池,離洛陽首府還遠著呢。所以,魏延即便得手,取下長安,也威脅不到曹魏的根本。而鄧艾一旦偷渡陰平得手,蜀漢老巢成都就在眼皮底下。成都這個政治中心一旦淪陷,蜀漢政權也就徹底瓦解。鄧艾這招的殺傷力堪稱毀滅性,而魏延的那招,充其量只傷了曹魏的半條胳膊。

所以,經過上述細細分析,推敲,你會發現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鄧艾的「偷渡陰平」,完全沒有可比性。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純屬異想天開,為奇謀而奇謀,可操作性幾乎為零;而鄧艾的「偷渡陰平」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切中了蜀國的「七寸」,而且可操性很大。由此發出感嘆,雖然同樣都是三國史上的大奇謀,但魏延的和鄧艾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相關焦點

  • 鄧艾既能偷渡陰平,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
    鄧艾偷渡陰平,乃是魏滅蜀漢之關鍵。那麼,同樣是兵行險招、奇謀偷襲,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卻不見用呢?有人將之歸根於諸葛亮過于謹慎、穩重的行事作風。雖說「以正治國、以奇治軍」,兵法之道最重一個「奇」字。然而,奇招通常也是險招,並非奇招就能取得奇效。
  • 為何魏延子午谷奇謀很荒謬,而鄧艾偷渡陰平卻能成功?原因很簡單
    先來說鄧艾的偷渡陰平,先看三國志鄧艾傳的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 鄧艾可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諸葛亮為何不敢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
    下面我們要討論的是,鄧艾可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諸葛亮為何不敢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當時魏延想要帶領精兵五千走子午谷這一條小路,魏延認為自己最多只要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是個無能之輩,最後必然會棄城逃跑。到那時,蜀漢將不費吹灰之力奪取鹹陽以西的地盤。諸葛亮之所以不敢採用魏延的計謀,是因為當時的蜀漢真的輸不起了。
  • 蕭武: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
    子午谷道路非常艱難。所以魏延說的給他一萬精兵,他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可以一舉拿下關中。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計劃,但也等於是用這一萬精兵去冒險。實際上,就是把這支部隊置於死地,又希望能夠僥倖取勝。這需要兩個條件。
  • 子午谷奇謀和陰平偷渡 諸葛亮聽魏延的會不會改變三國歷史?
    秦嶺地勢西高東低,子午谷圍在其中,子午道處處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山勢之險峻可想而知。二、陰平。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 同樣是偷襲,為何鄧艾偷渡陰平能成功,子午谷奇謀卻不敢實施?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伐魏,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即率五千精兵奇襲長安,若成功則雍涼地區唾手可得。諸葛亮認為除非雍涼都督夏侯楙是草包一個,否則難以成功,因而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後世某朝太祖的評價一針見血,也認為「此計太懸危」。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鄧艾的偷渡陰平相比,誰更具備優勢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可以說是蜀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也正是魏延一死,才有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一典故。 魏延,字文長。魏延早期在長沙跟隨韓玄,因為自己比較傲,被黃忠出手教訓,後來便一直以黃忠作為偶像,一直跟隨。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奇謀相比,兩者都是兵行險招,前者高明在哪
    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屢屢被提及,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二是鄧艾偷渡陰平。大家都知道,子午谷奇襲因諸葛亮反對而夭折,關於這條計策在執行時是否能成功,在後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可有一點是肯定的,子午谷奇襲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不失為一條計策,可惜未被採納。然而,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是成功了,它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兵行險招,勝負在轉瞬之間。於是,有人拿鄧艾的成功來貶低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平庸,顯然這是不正確的。「偷渡陰平」和「子午谷奇襲」,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
  •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棄而不用,子午谷奇謀可行嗎?
    -《魏略》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奇謀隱蔽性奇謀最重要的就是隱蔽性,子午谷奇謀和偷渡陰平都是同一時期的事情,我們先對比一下兩者的隱蔽性有多高。首先曹魏和蜀漢交戰那麼多年,雙方互相滲透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細作不可不防。
  • 魏延子午谷奇謀與鄧艾偷渡陰平的勝算對比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魏國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滅亡蜀漢的經典偷襲戰例;同時有些朋友因為諸葛亮沒有採納可能起到相同作用的魏延翻秦嶺出子午的計劃感到惋惜。 其實比較一下兩者會發現,魏延的計劃即使實施了,成功的機率也幾乎為零。 先看一下為什麼鄧艾可以成功。
  • 鄧艾陰平小道偷襲,魏延子午谷奇謀,是真的很相似嗎?
    鄧艾陰平小道偷襲,魏延子午谷奇謀,是真的很相似嗎?原創 |小聶說動物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拋卻孔明為人、做事過于謹慎這樣的主觀因素不提。魏延鄧艾偷渡陰平帶了至少三萬人,魏延想帶五千精兵過子午谷,偷渡陰平成都當時沒有一線戰將,而北伐時魏國曹真,司馬懿什麼的就算長安被奪走,帶兵五萬也足夠在諸葛亮支援過來之前在奪回魏延五千人頂多在加上一群人心惶惶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詭異計謀相提並論,前者高明在哪
    一個是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眾所周知,奇襲子午谷因諸葛亮的反對而流產。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子午谷奇襲是當時蜀漢的一個伎倆,可惜沒有被採納。但鄧艾偷渡陰平果然得手,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軍人的險招,勝負在一瞬間。當然,戰場上的戰鬥機變化很快。
  • 鄧艾「偷渡陰平」到底高在哪裡?五個關鍵點告訴你!
    鄧艾成功偷渡陰平,那是三國兩大奇謀之一,其中一個是蜀漢大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惜在諸葛亮的否決之下沒有實施,只留下後人無盡的遐想,而且魏延也沒有機會去實施,因為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魏延也被楊儀所殺。
  • 魏延子午谷奇謀沒被採納,鄧艾陰平偷襲成功,所以蜀漢滅亡了
    但木旦鳩茲認為,兩個「奇謀」策略的一減一加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上書劉禪《出師表》,然後開始誓師北伐,組織了近10萬兵力,這應該是蜀漢所能支撐的極限了。其六次北伐中,唯有第一次北伐最有成功的可能。首先這次進攻比較突然,曹魏壓根沒想到。畢竟蜀漢經歷過荊州、猇亭兩場元氣大傷的戰役,人才凋零。
  • 《虎嘯龍吟》提出子午谷奇謀的魏延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而《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 別再吹子午谷奇謀,看看鄧艾的偷渡陰平,你就知道魏延有多蠢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鄧艾和魏延的預期目標鄧艾:【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鄧艾的目標是自己率軍走陰平繞到姜維後方,這樣姜維得知此事必然會回軍,那樣鍾會大軍就能突破劍閣了。
  •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是因為他「不善奇謀」嗎?
    可以看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有很多前提假設,其一便是十天內到達長安。子午谷全長660餘裡,山勢險峻,路徑惡劣。東漢孝順帝已經下令廢棄,子午谷到長安大約有一百餘裡,這樣算下來從南鄭到長安總距離至少八百裡。想要10天內到達,一天至少行軍80餘裡。
  • 諸葛亮首次北伐,為啥不接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有一個話題在三國迷圈中一直被討論,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啥當初諸葛亮會不採納這個十分冒險可是又不失為奇計之謀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計謀的可行性分析,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會成功嗎?或者鄧艾偷渡陰平能夠成功,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僅僅只是一種妄想?
  • 魏延出子午谷襲長安,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只是風險太大
    魏延的目的不是說一定要攻克長安,本人覺得魏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諸葛亮在正面戰場快速取得優勢。有很多人對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大加批判,其實仔細想想會覺得他們的理由很牽強。任何軍事行動都是有風險的,再偉大的軍事家也沒辦法保證所有細節萬無一失,影響戰爭因素有很多。
  • 論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採用子午谷奇謀?
    在今日頭條上看到許多人在討論子午谷奇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謂眾說紛紜。一方面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第二我也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就趁這機會表達一下我的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