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可以說是蜀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也正是魏延一死,才有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一典故。
魏延,字文長。魏延早期在長沙跟隨韓玄,因為自己比較傲,被黃忠出手教訓,後來便一直以黃忠作為偶像,一直跟隨。
後來關羽帶著五百校刀手徵長沙,與黃忠打的難分高下,逼得黃忠射箭,關羽自知不敵,佩服其忠義便放他一馬。
落敗後的黃忠回去後遭韓玄猜忌,又因底下謀士蠱惑,想要殺了黃忠,這時便逼的魏延造反,解救黃忠,撲殺韓玄,舉城投奔劉備。
演義中的諸葛亮說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但又想留下魏延作為打西川的馬前卒。
便和劉備唱雙簧,假意要殺他,實際想讓他不敢有異心,一心一意為主公效力。
魏延的實力毋庸置疑,劉備帶領魏延龐統打西川,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劉備夷陵之戰兵敗後,魏延就穩穩的鎮守漢中,武力方面在蜀國後期堪稱第一。
後來跟隨諸葛亮北伐時,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謀,意圖拿下長安,與諸葛亮匯合於潼關,但被諸葛亮拒絕。
無獨有偶,鄧艾卻為何能成功偷渡陰平卻拿下了蜀國,逼得劉禪投降。
我們今天來討論下子魏延的午谷奇謀得以採用,與偷渡陰平相比,究竟誰更有優勢。
首先,長安是魏國的重要防禦中樞,城中必定有不少兵力駐紮。
以5千人馬想拿下,可以說非常難,大家都知道,想要攻下城池,兵力必數倍於它。
如果稍有僵持,魏國必派兵支援,沒有糧草的魏延則會陷入非常尷尬的局面。
正是因為這個任務危險性太大,魏延作為北伐的主先鋒,諸葛亮是萬萬捨不得讓他冒險的。
雖說魏延有時經常頂嘴,說諸葛亮壞話,但個人的辦事能力還是讓諸葛亮非常喜歡。
打西川,守漢中等等交代他做的事,都很出色的完成任務。
而鄧艾這邊呢,他是繞過了姜維重兵駐守的劍閣,一下子就兵臨成都牆下。
此時的蜀國兵力悉數部署在劍閣,成都只剩些老弱殘兵。
而且一個關鍵點是劉禪以為前線已然潰敗,考慮到要為蜀國留下一點血脈,於是只能舉國投降。
其次,民心所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蜀國多次舉洪荒之力北伐,資源早已空虛。
百姓們紛紛苦不堪言,蜀國內部可說是離心離德了,而劉禪投降,正好可以讓百姓休養生息。
而曹魏這邊呢,採取的是先安內再攘外的策略,百姓安居樂業。
再加上前線不斷迎來捷報,給了國內人民信心,故而蜀國的凝聚力已不如魏國。
最後,則是他們路線的不同,鄧艾是在本沒有路的荒山野嶺裡開出一條路來。
可以說鄧艾的隊伍是直接空降到蜀國臉上的,魏延的辦法是走近道。
只要大部隊一出現,魏國就能做好準備反打,魏延則岌岌可危,從這點來說,鄧艾比魏延更具備出奇兵的優勢。
今天的這節課就就上到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點,歡迎文章底部留言,我們下一期再見。
本文由作者歷史風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