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傑地靈的「河東」大地上,有一位永葆匠心的糖畫、吹糖人手藝人...

2020-12-13 騰訊網

在山西省的西南部,黃河的中遊,有一座人傑地靈的城市,古時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山美水美養育出了歷史上一代代的名人大家,有三國名將關雲長、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文武俊秀,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這座屹立在中華大地千百年的古城,不僅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一個又一個技藝精湛的非遺匠人們,他們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用非遺文化訴說著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無限熱愛。

看!快看!只見他手裡握著糖勺,手臂輕盈地舞動,將微燙的糖汁澆鑄在石板之上,片刻後,一幅芳香四溢的糖畫作品便完成了,周圍人無不對他精湛的手藝拍案叫絕,誘人的糖畫散發出那淡淡的麥芽糖氣味,真讓人忍不住咬上一口。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製作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這個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陳衝傑說道。

陳衝傑,山西運城人,祖傳四代糖畫傳承人。他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在十二歲的時候便開始跟隨爺爺學習糖畫和吹糖人,後經過自已多年的摸索,潛心研究和創作,做出了無任何添加劑,且在夏天也能賣的糖人。在做糖人的這些年裡,他結識了許多其他的糖畫手藝人,並互相探討交流學習,使自己的糖畫技藝更加精進。

正所謂一通百通,在熟練掌握了糖畫和吹糖人的技藝後,他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自學了棕編和捏泥人技藝,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非遺手工藝匠人。

做好糖人,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並且熱愛上這項古老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是陳衝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

時代·鄉創周刊

相關焦點

  • 民間絕活吹糖人、畫糖畫30元一個,你們覺的貴嗎
    2月5日,上海某商場內聚集了一些民間傳統手藝人士,在這裡各顯身手,有剪紙、繪畫、吹糖人、畫糖畫等等,引來大批遊客圍觀,其中像吹糖人、畫糖畫最招孩子們喜歡,圖中這位大叔正在用糖畫畫,只見大叔飛快來回動著勺子不一會就做出一個造型來。
  • 糖人、糖畫……為什麼過年離不開它們?
    糖人、糖畫……一說起來這些,就有濃濃的畫面感在腦海裡盤旋。那是關於民俗、年節和熱鬧的最直觀記憶。(文:蘇小年)糖塑是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俗稱吹糖,糖人模,從事這行手藝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國各地。說完糖人,咱們再來說說糖畫。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立體的,一個大多是平面的。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 牛人用糖稀吹出各種造型糖人,唯妙唯俏
    洛陽某廟會上,甚是熱鬧,各種新奇的玩意都有,廟會裡面見過各種畫糖畫的,如今這吹糖人可是不太多見了,這位手藝人先是熬了一鍋糖稀,看起來是很粘稠的樣子,他在鍋裡直接抓起一大塊糖稀,快速拉起一根咋吃起來了呢?
  • 回憶殺,吹糖人的來歷,我們每個成年人兒時的情懷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這吹糖人,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的時候就有了時稱戲劇糖果。吹糖人裡面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也可以叫做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熬製飴糖的主要原料就是澱粉,那一師們有自己獨特的配方和熬製的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了!
  • 吹糖人和吹「經驗」
    西華縣 劉忠全 趙金山  記得小時候,每年正月都有吹糖人的走街串巷。這些手藝人既吹且捏,竟把糖稀吹捏出千姿百態的動物等,吸引著一群群孩子和好奇的人們。可惜的是,近年來這些能工巧匠越來越少了。  去年春節,筆者回到闊別十多年的家鄉,又看到了吹糖人的。我像小時候那樣,和孩子們擠在一起,伸長脖子瞪大眼睛地看得入迷。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糖料有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和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作為在這次活動中設置的競技板塊之一,主辦方組織了吹糖人、糖畫類項目的現場拼比活動,來自溫州各縣(市、區)的吹糖人、糖畫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臺競技,一比高低。來自鹿城的吹糖人曹達豐說,吹糖人在他曹氏家族傳承已經100年歷史,於2014年列為溫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為該項目傳承人。曹達豐一邊介紹製作工藝,一邊動手製作。
  • 天津民間藝術:這幾種「糖畫」形式你見過幾個?
    印象最深的便是賣糖人兒的,糖人多見「吹」、「畫」兩種形式,各有趣味。一、吹糖人兒在上個世紀,天津的大街小巷,常有民間藝人擺攤兒支點,當場吹糖人兒出售,既展現手藝,又招攬生意,光顧的買者多是孩子。舊時糖人兒的原料多為黃米麵和蜂蜜,因黃米麵粘稠度比較高,可塑性強。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新疆小夥痴愛做糖人 兩噸白糖學熬糖
    32歲的羅剛,把童年的記憶變成了自己的一項絕活,隨著春節越來越近,他變得異常忙碌,經常接到表演畫糖畫、做糖人的邀請。連他開的小麵館都起名「糖人」,麵館牆壁上掛著四幅糖塑照片,糖塑是他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
  • 【非遺獻禮國慶】合肥糖畫手藝人王大山: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
    49歲的合肥肥東糖畫藝人王大山,製作糖畫、吹糖人十多年,一把銅勺堅守,以勺子代筆,用糖作畫,傳承古老技藝,傳播非遺文化。他特地為國慶,製作大公雞圖案糖畫,祝福祖國生日快樂。王大山希望,中國非遺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都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這幾天,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大家見面都會互相詢問,有沒有到大召走走。如果您還沒有去過,不知道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那就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吧。剛走進大召前街,記者就和許多市民、遊客一樣,被一位吹唐人的民間藝人吸引了。只見他從容器中取出一塊軟軟的糖,在手中隨意拉扯幾下,糖仿佛活了一樣,跟隨著老藝人的手變化著形狀。
  • 【非遺】丹東糖畫:將「甜蜜」藝術進行到底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跟隨家人學習糖畫技藝,1990年開始獨立從事糖畫製作經營,2001年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丹東糖畫技藝傳承人,曾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從熱鍋中舀出一勺糖稀,迅速在漢白玉石板上澆灑,隨著糖稀逐漸冷卻,一條惟妙惟肖的「龍」出現在石板上……這是多年以前,萬曉東在瀋陽一所學校現場製作糖畫的場景。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只見那些糖人製作者都挑著一個擔子,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手藝人們將這鍋熬好的糖汁在經過熟練的吹氣操作後,製成了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人或物,看到這些小糖人都讓我們對兒時的記憶產生了一絲甜蜜而芬芳的氣息。
  • 手藝人做糖人,熱心腸接濟窮人
    某地有一個手藝人,擅長做糖人。糖人的原材料是他精心挑選的糖塊熬製成黏稠的糖漿,加入些許蜂蜜和秘方,反覆攪拌幾百次後放置冰窖中冷藏一天一夜,方才製成。手藝人的手藝高超,他能做出各種栩栩如生的糖人。舉棒大喝的猴子,猴毛必現。手持湯勺的兔子,眼睛靈動有神。奔騰的汗血寶馬,神勇張弛。每個糖人,就像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品。
  • 吹糖人,多少人少年時的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
  • 糖塑(成都糖畫)——吃的藝術
    2008年,「糖塑」(四川成都糖畫、湖北天門糖塑、江蘇豐縣糖人貢),作為傳統(民間)美術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何謂「糖塑」?即以飴糖、蔗糖(白糖)等為原材料,通過加熱或熬化,以吹捏、倒畫、鑄模等加工手段和造型方法,塑造成平面或立體的人、物、鳥、獸等具體形象的造型藝術。在人們印象中,那些挑著糖擔出現在鄉間村口、街頭巷尾的吹糖或畫糖人,被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圍著,或觀看,或購買那些精緻的糖塑藝術品——糖人,成為多少年來我們生活中的一道甜美的風景線。
  • 日本的糖人,與中國的比起來怎麼樣?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在集市或者廟會上看過吹糖人或者做糖畫的師傅們吧?哈哈,當時有沒有纏著爸爸媽媽給買呢?與中國人的糖人和糖畫類似,日本人也有一種稱為「飴細工」(amezaiku)的傳統手藝,即雕塑成各種造型的棒棒糖。日本做的糖人,和中國的比起來哪個更厲害一些呢?趕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 西府「守」藝人——畫糖人:以勺為筆糖為墨
    《詩經》裡提到周原大地上生長著一些叫作堇和荼的植物,像飴糖一樣甜,這是最早的關於麥芽糖的明確記載。而喜食酸辣的西府人,同樣對「糖」也有著一種偏愛,「糖人」就是其中的一種。「來,轉一手!」「我要轉個龍。」「我要轉個蝴蝶。」
  • 非遺地圖 | 吹出來的小糖人,竟然有600多年的歷史,你知道嗎?
    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只見那些糖人製作者都挑著一個擔子,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