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小夥痴愛做糖人 兩噸白糖學熬糖
新疆小夥痴愛做糖人 兩噸白糖學熬糖
他願手藝不失傳
都市消費晨報、亞心網訊 (記者秦金俐 圖/陽光)糖人師傅把擔子放在路邊,架上炭爐熬糖,擺上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不久總會「呼啦啦」圍過來一群孩子,一個孩子轉動圓盤,指針停在了小鳥圖案上,舀起一勺熬得透明金黃的糖,在石板上快速挪動,短短幾秒一個生動的小鳥即成,粘上竹籤,孩子拿在手裡舔一下,笑得像糖人一樣甜……糖人作為年俗集會文化的重要體現,伴隨著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似乎成為幸福的代名詞。
32歲的羅剛,把童年的記憶變成了自己的一項絕活,隨著春節越來越近,他變得異常忙碌,經常接到表演畫糖畫、做糖人的邀請。連他開的小麵館都起名「糖人」,麵館牆壁上掛著四幅糖塑照片,糖塑是他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而他學習這門手藝已經十餘年。
6歲春節趕集邂逅「糖人」
「小時候對糖人的記憶特別深刻。」羅剛老家在重慶,6歲時的春節,他跟奶奶去趕集,他第一次看到有人畫糖人,「遠遠就聞到熬糖的香味,那種香味很特別,我至今忘不了。」手藝人變魔術般把白白的糖變成透明漂亮的小人,讓他十分驚奇。想做糖人、畫糖畫的想法自此在他心裡扎了根。
16歲,羅剛進入技校學烹飪,學習期間他還去附近餐館後廚打工。當時他的心思都在跟老師傅們學雕刻和塑形上,這在他後來做糖人時非常有用。從技校畢業後,羅剛跟隨一位餐廳老闆來新疆工作。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位在賣糖人的老人。那種熬糖的香味又勾起了兒時回憶,他決心嘗試一下。由於沒有老師,做糖人的過程全憑羅剛通過上網查資料,一步一步邊學邊琢磨。
熬糖用過的白糖超兩噸
做糖人最難的就是熬糖,用文火熬製,糖稀稀拉拉很難造型,並且粘手。用武火熬製,糖極易糊鍋,起疙瘩,糖發黑難配色。熬製的糖沒有亮度,作品沒有光澤,顯得死板沒有靈性。太稠又太快定型,不利於畫糖人時精細操作,影響造型美觀……「這裡面的學問大著呢」羅剛說,為了學習熬糖,他琢磨兩年,用過的白糖不下兩噸,才摸索出適合做糖人的糖稀:熬出的糖用筷子或勺舀起來時必須能拉出長絲才合格。
「我上網查資料,一步一步跟著學。」熬糖用的水很關鍵,雖然照著資料學,但由於水質有差別,南方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北方,這就需要一遍一遍做試驗。平時他從不捨得買礦泉水喝,卻為了熬糖成箱成箱買。
練習吹糖人和塑糖人過程,手受傷是常有的事,「那段時間手經常有泡,幾乎沒好徹底過,現在還有些印子。」學會了熬糖,又有雕刻、塑形基礎,羅剛做起糖人來得心應手。
自學練就畫吹塑三種技法
做糖人分為畫、吹、塑三種技法,羅剛都自己摸索學會了。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味的糖人攤。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稍候凝結即成;吹糖人,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跳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塑糖人,把糖熬好後冷卻一定溫度後,取出一團,用手像捏泥人一樣捏出需要的形狀。
糖人製作改良創新求推廣
「以前做傳統的東西多,比如十二生肖等,現在我經常做一些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卡通人物。」羅剛的兒子6歲,他做糖人常會問兒子的意見。他說,雖然沒有刻意教兒子學做糖人,但每次他表演時都會帶上兒子,孩子耳濡目染,對做糖人的細節掌握了不少,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傳承過程。
羅剛經常在家裡製作糖人,然後把成品拍下來,或錄視頻,在外表演時,會先給大家播放圖片、視頻和背景資料,然後再現場製作,讓觀眾對這項古老手藝印象更深刻。
「開麵館是為了生活,做糖人是我的喜好和精神追求,我很佩服以前的老手藝人,他們即使做最簡單的事也能精益求精,力求最好,這就是『匠人』精神,我的理想就是,將來能成為做糖人的『老匠人』。」羅剛說,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播這項老手藝,最怕它無聲無息消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