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影評:逃跑主義也是戰鬥主義?撤退才是求生正道

2020-12-07 淘淘說影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戰爭片——《敦刻爾克》。

了解二戰的都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中著名的一次大撤退行動,三十多萬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口撤退到了英國境內,保存了軍隊戰鬥力量,為以後對納粹德國的反攻儲備了軍事力量。以上這些字是在歷史書上常見的內容。這些話高度讚揚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但我們其實很難看到真實的大撤退是什麼樣子,而諾蘭執導的這一部《敦刻爾克》,卻能夠讓你真實地感受到這一次大撤退,感受到生死之間的那條脆弱的線。

影片的敘述方式很特別,有三條故事線交替進行而且互相聯繫。第一條線是防波堤上的一周,主角是士兵;第二條線是海上的一天,主角是民船月光石號上的人;第三條線是空中的一個小時,主角是飛行員。這三條線共同處於大撤退這個背景之中,海面是他們發生關聯的地方。諾蘭導演的講述故事的能力差強人意,但方式絕對特別。

第一條線是士兵湯米在敦刻爾克經歷的一周。

他是一名普通的英國陸軍士兵,受戰爭所苦,回國之路漫漫而艱難。先是不被允許登上船,想辦法上去了之後船又被德軍炸沉了,後來就是反反覆覆的上船與下船。每一次都是希望,每一次結果也都是絕望。最後他終於登上了月光石號,歷經危難回到了祖國。和湯米的還有一個法國士兵吉布森,因為逃亡的機會優先給英國人的,所以他冒充了英國士兵。在一次沉船中他救了很多英國士兵,但是後來在民船上,他最先被英國士兵推出去送命。人人都想活下去,為了活下去,救過他們命的人也可以隨便對待。後來民船進水,大家都逃了,只有吉布森因為意外永遠的留在了那搜船上,再也沒出去。求生之路那麼長那麼難,無數人也像吉布森那樣折在了半途,他最後那隻掙扎的雙手,終究還是沒抓住希望。

第二條線是民船月光石號的故事。

受政府號召,許多民船參與了軍事撤退行動,月光石號就是其中的一搜民船。船長道森先生和他的小兒子還有助手一起踏上了前往敦刻爾克救人的路程。道森先生是一個固執的人,他固執的愛著祖國,大兒子在戰爭中死了,他還是要走進戰場去救人。月光石號在去敦刻爾克的過程中救了一個在海戰中倖存的士兵,因為恐懼而變得歇斯底裡的士兵想阻止道森先生去敦刻爾克救人,爭執中失手誤傷了道森先生的助手喬治,喬治不幸死亡,但救人的決心義無反顧。到了敦刻爾克之後,無數個「月光石號」出現了,他們是和道森先生一樣的人,都是創造了偉大功績的人。那些船不僅僅是船,而是一種勝利的信念。船來了,希望也就來了。

第三條線是空中飛行員的一個小時。法瑞爾和柯林斯是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他們和德國空軍進行生死較量。三架飛機中開頭就犧牲了一架,接著柯林斯被迫在海面迫降,差點淹死在機艙裡的時候,路過的月光石號救了他。僅剩的法瑞爾與德軍飛機對抗,在擊斃敵機後油料耗盡被俘,他平靜地站著等待德軍抓他,那時的他,就是英雄的樣子。

這就是《敦刻爾克》的三條線,故事在這些人中交叉展開,互有聯繫。不得不說,《敦刻爾克》是一部很另類的戰爭類歷史類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裡沒幾個敵軍的鏡頭,它只是從撤退英法一方來講述整個過程,但整個故事能夠表達的很完整,士兵、空軍和平民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情況,士兵們的撤退之路艱難又危險,空軍面對十分強大的敵人,民眾也甘願為祖國奉獻。小人物展現大歷史,這一切也許真實發生過呢。

最後,要說一下影片中的一小段對話:

三句而已,卻無限心酸,戰爭的殘酷性體現的淋漓盡致。無數人在戰爭中喪命,餘生只留了一捧骨灰,有的人甚至是屍骨無存。但有時候戰爭無法避免,我們要堅持戰鬥勇往直前,這樣才能重新讓陽光回到大地。有時候生命才能換來更多生命。敦刻爾克是一次大撤退,但也是一次隱忍的戰鬥。逝者如斯,生者,勇敢前行。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既然是戰爭片,那為什麼始終沒有看見敵人?­  其實《敦刻爾克》的故事不是一個關於勝利的故事,那就說明這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次撤退。
  • 影評| 《敦刻爾克》:活著就是勝利
    《敦刻爾克》與其說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懸疑電影。一向對「時間」著迷的諾蘭導演另闢蹊徑,沒有把重點放在戰爭場面,也沒有出現邱吉爾、希特勒等歷史大人物,甚至德國士兵都沒有露正臉。戰爭片的意義在於「反戰」,《敦刻爾克》亦是如此。《敦刻爾克》沒有用傳統的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等場面來展現戰爭的殘酷,而是以偽紀錄片的方式記錄著一名普通士兵撤退求生的全過程,並引申出「審視當下,珍愛和平」的主題。電影從一開場就單刀直入,以一名英軍撤退士兵的視角直擊敦刻爾克最前線。在這片海灘上,到處都是排隊等待撤退的英法軍人,人數達到40萬之多。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毒舌君下面這篇「分析影評」,從「真實性」這一點出發,來分析和解讀諾蘭的創作思路,也許最終會展現一個你從未想過的《敦刻爾克》哦!希望大家能夠耐心地看下去!而這些其實還不是毒舌君想說的重點,毒舌君想重點表達的是——其實,影片中展現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景其實跟「真實」相距甚遠,諾蘭在影片創作上概念先行,為了達到用驚悚片、懸疑片、災難片元素重塑戰爭片的野心「小目標」,他其實拍了一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也許這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一點,這也是毒舌君想著重吐槽的一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出版,全景展示二戰中史詩式撤退行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輕閱讀、趣歷史的「螢火蟲」書系的第11種:《敦刻爾克大撤退》——通過生動細緻的講述、海量珍貴歷史照片,全景展示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場二戰中史詩式撤退行動的來龍去脈。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
    城外激烈的戰鬥持續了3天,但最終還是讓德軍佔了上風。英國遠徵軍餘部全線後撤到唯一可供撤退的敦刻爾克港。背水一戰的他們擁擠在海岸上,除了渡海撤回英國,無路可逃。英國遠徵軍指揮官戈特勳爵沒有服從南下增援法軍的命令,而是決定加強北部防禦,以確保代號為「發電機行動」的大撤退順利實施。
  • 「敦刻爾克撤退倖存者的評價最重要」
    (記者聶寬冕)「『敦刻爾克大撤退』天生具有懸念感,因為這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故事。」昨天上午,備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偕夫人也是其製片搭檔艾瑪·託馬斯首次來京,為新作《敦刻爾克》宣傳造勢,講述影片的幕後故事。
  • 《敦刻爾克》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敦刻爾克》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2017-09-05 15》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張軍昱  諾蘭大神又出佳作。
  • 《敦刻爾克》影評:一周,一天,一小時
    第一條線是敦刻爾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條線是響應號召開著自家遊艇帶著倆小孩趕來敦刻爾克營救的英國老大爺,第三條線是阻擊德國空襲的英國空軍。       拍《敦刻爾克》的想法來自於諾蘭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駕駛遊船度過海峽到達敦刻爾克,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關「發電機行動」的書。對我們而言,提到敦刻爾克,即使不知道是什麼也知道後面鐵定帶著「大撤退」三個字,更何況對於一個英國人。我想渡過海峽的經歷和渡海時所看的書影響諾蘭選擇了「發電機行動」這個視角。
  • 敦刻爾克——光榮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比三十四萬大軍衝破納粹防線,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敦刻爾克博物館)這間並不起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博物館,由老兵民間協會經營,集納大撤退遺存的軍事武裝設備、戰甲及珍貴戰役史。門票2.5歐元,學生老者免費入場,不賺錢,只為緬懷紀念,警醒人類不再自相殘殺。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就法國人而言,這既是恥辱,也是背叛。英國人抽身而退,沒有和盟友並肩戰鬥。就美國人而言,這是大無畏的象徵,無異於抗擊納粹侵略者的勝利。就英國人而言,這是一次絕處逢生、轉危為安的機會,是希望之火行將熄滅卻又重新燃起的奇蹟。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1940年5月下旬,英法聯軍防線不敵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迅速崩潰,爾後聯軍在敦刻爾克這個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共撤走30多萬軍隊,後稱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有關這次撤退的具體細節、影響及對雙方軍事力量的影響,一直都是很多人討論的話題,這也是本文試圖分析的。
  • 《敦刻爾克》電影結構 只有看懂這些細節才算看懂了電影
    ­  觀眾:「二刷」「三刷」才真正看懂電影­  《敦刻爾克》目前中國內地票房已近3億元。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口碑褒貶不一,喜歡影片的觀眾認為,《敦刻爾克》「震撼、創新」「又一部神作」。不喜歡的觀眾則認為與以往相比,諾蘭這次的表現低於預期,「就是一部很普通的電影」「拍出了震撼,卻不感人」。
  • 敦刻爾克:不要把撤退蒙上勝利色彩!
    1940年的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這闡明了敦刻爾克戰役的一項重要屬性:作為一場戰略性撤退,敦刻爾克保住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但作為一場戰略性撤退,其背後是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任何修飾和美化,都不能掩蓋其「撤退」本質。而這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最盡力,也最需要讓他的觀眾們所記住的事情。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1+1】《敦刻爾克》影評:何為英雄
    編者按: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曾指導的《敦刻爾克》正在熱映,國際在線1+1觀影團也組織了全國網友欣賞該片。以下這篇影評來自網友Tina Yu,她看完影片後對電影高度評價,雖然沒有太多宏大的軍事場面,但影片對人性的思考讓她深以為然。
  • 《敦刻爾克》失敗的戰爭中帶給人新的希望!
    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敦刻爾克的背景: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只有驚恐的士兵,泥濘的海灘,陰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悶的氣氛,壓抑的絕望。戰場就是煉獄,生命就是這麼卑微不堪,在壓抑的氣氛中敘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事件。戰爭本來就不光彩,現在有很多人熱愛戰爭是因為他根本沒經歷過戰爭,戰爭的殘酷性是生活在和平國度的我們體會不到的。
  • 敦刻爾克大撤退!手無寸鐵的英法聯軍在狂轟濫炸下撤退33萬人!
    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的《敦刻爾克大撤退》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講述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
  • 《敦刻爾克》:一次大撤退拍得像個大騙局
    以至於,看到法裡爾在火車上朗讀報紙,說有三十三萬人撤退出來時,我第一反應,竟然認為是官方在向媒體施壓,從而製造了關於大撤退的謊言。看完後,我還強烈懷疑,該片是不是被刪減過,不然何至於此。整部影片,除了片頭字幕說明聯軍被困在法國邊境敦刻爾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背景介紹。影片一開始,是幾個落魄士兵走在街頭,突然紙片滿天飛。一個士兵抓住一張,這是德軍空降的傳單。
  • 除了二戰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國的這場撤退也影響了歷史?
    前年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敦刻爾克》引發了很多的網友的熱烈討論,也重新讓人們回憶起了70多年前的那場著名戰爭。那麼除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還有哪些大撤退悄然改變了戰爭的方向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結局。而《敦刻爾克》敘述的就是這個故事,那麼為什麼要敘述這群吃了敗仗的軍人呢?因為他們最後為反法西斯戰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念這件事情還建立了一個紀念碑。
  • 撤退意味著失敗,但為什麼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勝利的失敗」?
    但還是可以捋一捋事情本來的故事線,算是給諾蘭導演分點憂,也是作為粉絲盡點綿薄之力。首先,時間線,這次撤退發生在二戰初期。大背景不複雜,1939年9月1號,希特勒閃電戰滅了波蘭,二戰爆發,然後德軍繞過德法之間的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境內進入法國,把英法聯軍打了個措手不及。40萬聯軍被趕到法國東北部小城敦刻爾克。這裡是個絕境,北面就是英吉利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