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影評:一周,一天,一小時

2020-12-17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敦刻爾克》影評:一周,一天,一小時 作者:二郎(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82435/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 一小時 在新電影《敦刻爾克》中,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

    原標題:《敦刻爾克》影評:一周,一天,一小時

 

    作者:二郎(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82435/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 一小時

 

    在新電影《敦刻爾克》中,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錯花式非線性演繹了。第一條線是敦刻爾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條線是響應號召開著自家遊艇帶著倆小孩趕來敦刻爾克營救的英國老大爺,第三條線是阻擊德國空襲的英國空軍。比起以往諾蘭電影多空間多時間交錯的講述方式,這一次同樣的手法卻沒有留絲毫懸念,所以我不是很贊同把戰爭片拍成《盜夢空間》的說法,也許在敘述方式上很諾蘭,但效果完全不同,這一次層層穿插帶來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三條故事線的互相疊加也使得這場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大片厚度飽滿。

 

    拍《敦刻爾克》的想法來自於諾蘭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駕駛遊船度過海峽到達敦刻爾克,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關「發電機行動」的書。對我們而言,提到敦刻爾克,即使不知道是什麼也知道後面鐵定帶著「大撤退」三個字,更何況對於一個英國人。我想渡過海峽的經歷和渡海時所看的書影響諾蘭選擇了「發電機行動」這個視角。也就是說拋開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奪眼球的為什麼希特勒下令停火這個大噱頭,拋棄了更能製造撲朔迷離氣氛的強力迷幻劑:英法德三國政客在這個罕見歷史大事件背後所做的政治博弈。諾蘭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講述一遍,而是更為實驗性的讓觀眾自己在這個歷史事件中走一遭,親身體驗當時發生了什麼。對於這種讓歷史學家吵的不可開交的二戰大懸案發生這麼多年以後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誰做了什麼多多少少有些馬後炮,導演不想帶著觀眾去這種渾水裡遊一通,更多的是給我們體驗當下,德軍包圍,無路可退,活著回家那種緊迫感絕望感以及期待感。

 

    電影的開頭是幾個英國士兵在破敗的街道上撿到德軍灑的傳單,傳單上清晰表明四十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德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著這幾個士兵就遭到德軍襲擊,一路逃竄跑向正在緊急撤兵的碼頭。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來說,這樣的開頭無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當到讓人驚訝。隨便一個人講敦刻爾克這個故事開頭大多是「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大舉進攻法國……」或者「德國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萬大軍困死在一個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寫歷史的節點上希特勒下達停火令……」。沒有採用這種層層鋪墊將故事以及人物烘託的更為飽滿的方式開場,我認為一方面和選題有關,自始至終導演想講的都只是「發電機行動」而不是整個敦刻爾克事件,再者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題材電影,主角的臺詞大概不超過十句,三條線穿插在一起甚至讓人意識不到這部電影還有主角,所以並不需要一個冗長的講述來烘託人物。也許我們一開始對於戰爭片想像是觀眾坐好,等待導演一點一點帶你進入年代進入故事進入人物進入氛圍,但這次,導演一來什麼都沒說就安置了一枚炸彈,並用三根引線從三個方向同時點燃,讓觀眾自己感受。

 

    有一點同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全篇幾乎沒有出現敵人的身影,除過片末英國飛行員燒毀飛機被德軍俘虜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個模糊的德軍身影以外全片沒有德軍出現。諾蘭把調動全片緊張氣氛的關鍵因素,敵軍放在了銀幕之外,安插在了觀眾自己心裡。我們隨時能感受到敵人在這裡,在那裡,在水下,在沙丘後,在天上。這也許是《敦刻爾克》最厲害的地方,無處不在無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著完美的音效帶動腎上腺素飆升。

 

    電影的結尾和開頭一樣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雖然不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卻可以理解為一部集體英雄主義電影,影片中出現過兩次歡呼,一次是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遊艇漁船到達敦刻爾克受到士兵們的歡呼,這無疑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也是這個題材最撼動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歡呼是疲憊的士兵回到國土,受到國人熱烈的歡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說我們只是逃了回來,但對於國人來說,原本計劃接三萬士兵回國最終接回來三十萬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場失敗的勝利,也是偉大的勝利,所以說這不是一個典型的戰爭片,沒有槍對槍炮對炮的熱血感,而是失敗之中的大獲全勝。片尾英國小哥從報紙上看來的捷訊是邱吉爾的演講,這段演講有原聲保留下來。真實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後大概更為催淚,但就好像一開頭導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頭來賺眼球一樣,結尾導演也不打算用邱吉爾來賺眼淚。這段演講只是按英國小哥視角看到報紙上報導的事件結果,沒有煽動,沒有鼓吹,只有三十萬一起撤退回祖國的同伴。這一點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部分,影片中沒有出現邱吉爾,希特勒,戈林等等圍繞這個事件眾人皆知的幾個歷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拋開這些站在戰爭幕布之後奪眼球的指揮作戰的人,專心於那些冒著炮火站在最前線的小人物。把敵人藏在觀眾的心裡,把塑造歷史的大人物藏在歷史裡,只是盡導演之責用聲音和畫面好好講故事,可以說《敦刻爾克》是一部達到了我期待值的電影。

 

    最後附上片尾出現在報紙上的邱吉爾的演講,因為覺得寫的太好了……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二刷之後又對這部電影的一些地方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要補充一點新的東西。

 

    關於時間運用

 

    看第一遍時只是覺得諾蘭把一個完整的故事分攤在三條時間線上穿梭著進行,在時間運用上諾蘭無疑是一位遊刃有餘的大師,但在看第二遍時配合著音樂聲中加入的鐘表滴答聲突然覺得與其把電影中的三條時間僅僅看做是偶爾交叉的三條線,不如說導演的野心是把整個故事擺在一個錶盤上進行,這個錶盤由三個同心圓構成,三個一環套一環的圓圈所代表的時針分針秒針則分別是電影中的一周一天一小時。

 

    三個時間圈分別以故事為圓心按照自己的節奏轉動,跑的最快的秒針最早與分針交匯,所以三架戰鬥機從遊艇上空掠過,船長Dawson光靠聽就知道飛來的是什麼。隨後分針也與時針也有了交匯,遊艇船長Dawson救起坐在沉船上的陸軍Cillian Murphy,陸軍說是魚雷擊沉了船,這也是為什麼過了幾幕代表一周的那圈轉的最慢的時間軸才講魚雷擊中運兵的船。三根指針按照自己的速度時有穿插,最終三根指針重合,三個故事環終止轉動。而整個配樂中錶針走動的滴答聲貫穿全程也完美配合了這種錶盤式的敘述方式。第二遍看下來不得不感嘆這種精準的時間運用簡直比畫面表現出的克制還要克制,導演大概強迫症晚期了吧,如果說前幾部電影諾蘭能夠完美的運用時間的話,這一次他則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可視化,時間是像空氣一樣存在與周遭卻又最不容易被塑造成型的東西,諾蘭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和時間較真兒,但這次他乾脆讓整部電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錶盤呈現在屏幕上,估計以後不幹導演的話諾蘭會去造表吧……

 

    關於配樂

 

    影片塞得滿滿的音樂不論對於只看了一遍還是刷了好幾遍的人來說都是影片不得不談的一個方面,這一點當然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這裡想說的並不是配樂的合理性或者配樂有多好多不好,而是影片結束前的一個留白,就是Tommy上了火車,對面的人想跟他說話,他卻只是縮在座位上睡著了,這幾秒是完全沒有一點音樂的,或者說完全靜音,整個影院的人到這裡理論上應該鬆口氣才對,但在這幾秒的安靜裡連周圍觀眾的喘氣聲音都聽不到。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停頓,這讓我想到繪畫的留白或者法餐精緻的擺盤。對於每一幀都塞滿音樂的影片配樂來說突然留出一個缺口應該是一件做不好會顯得唐突的事,好在這一處時間算的非常精準,三個時間點交匯完畢,錶盤停了下來,滴答聲停止,大樂章謝幕,不再有緊張的時間壓迫感,一覺醒來噩夢已然過去。所以我並不認為這部影片音樂滿到溢出來,給觀眾在激烈情節處足夠的試聽震撼卻又在該停住的地方毫不猶豫地當即停住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本文已被改編為電臺節目,歡迎到網易雲音樂「冰糖電影」收聽。)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影評| 《敦刻爾克》:活著就是勝利
    《敦刻爾克》與其說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懸疑電影。一向對「時間」著迷的諾蘭導演另闢蹊徑,沒有把重點放在戰爭場面,也沒有出現邱吉爾、希特勒等歷史大人物,甚至德國士兵都沒有露正臉。而片中出現的一周、一天、一小時的時間線,也圍繞這三組人物展開。這三條故事線的時間段並不一致,卻通過平行剪輯捏揉到一起,達到了相互交叉的巧妙效果,並讓觀眾誤認為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而且整個過程三組人物分別以各自的視角演繹了一遍,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卻絲毫沒有重複、冗贅的感覺。令人不得不再次驚嘆諾蘭的拍攝技巧。戰爭片的意義在於「反戰」,《敦刻爾克》亦是如此。
  • 《敦刻爾克》正式影評出爐
    《敦刻爾克》正式影評出爐 評分逆天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首部戰爭動作題材影片《敦刻爾克》(Dunkirk)於北京時間7月18日正式公開各大媒體評論,「諾蘭最佳」、「十年來最好的戰爭片」、「頒獎季大熱」、「提前鎖定奧斯卡」成為影片熱詞。
  • 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在影評人眼裡居然剛及格
    黃卓(新浪娛樂電影組組長):故事分為陸地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個小時這三條線,三線共振共鳴,1+1+1遠大於3,戰爭最能展現人性的複雜,不過這麼一次成功的逃亡,諾蘭最後落腳點展現的是團結、互助、奉獻、犧牲這樣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聽起來是「主旋律」,卻不讓人覺得假大空。
  • 《敦刻爾克》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敦刻爾克》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2017-09-05 15》影評:冷眼旁觀著那些「熱血」  張軍昱  諾蘭大神又出佳作。
  • 《敦刻爾克》影評:逃跑主義也是戰鬥主義?撤退才是求生正道
    這些話高度讚揚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但我們其實很難看到真實的大撤退是什麼樣子,而諾蘭執導的這一部《敦刻爾克》,卻能夠讓你真實地感受到這一次大撤退,感受到生死之間的那條脆弱的線。影片的敘述方式很特別,有三條故事線交替進行而且互相聯繫。
  • 影評:我們應該用什麼角度,去看《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怎麼樣的呢?有些報導說會超越《拯救大兵瑞恩》,雖然我是諾蘭粉,但看電影前,我是保持懷疑的;看過《敦刻爾克》之後,我很堅定,兩部電影不是一個類型,但同樣偉大。提到戰爭片,我們第一會想到的大多是《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這樣的影片。緊張、刺激、血肉滿天飛,去年的《血戰鋼鋸嶺》將這類型做到了極致,日本人的野蠻、美軍的英勇在片中得到強烈視覺體現。
  • 《敦刻爾克》正式影評出爐 評分逆天
    《敦刻爾克》口碑逆天,令全世界影迷的目光聚集在這位再次登上職業巔峰的導演身上。作為總是能將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影壇巨匠,諾蘭這次又創造了歷史——《敦刻爾克》權威媒體平均得分97,是MTC網站十幾年來得分最高的商業大片!MTC作為只收錄北美重點媒體影評的評論網站,其打分一直以嚴苛著稱——70分以上是佳作,80分以上為傑作,90分以上是神作,95分以上簡直逆天!
  • 諾蘭《敦刻爾克》正式影評出爐 獲高評分
    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首部戰爭動作題材影片《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口碑逆天,令全世界影迷的目光聚集在這位再次登上職業巔峰的導演身上。作為總是能將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影壇巨匠,諾蘭這次又創造了歷史——《敦刻爾克》權威媒體平均得分97,是MTC網站十幾年來得分最高的商業大片,MTC作為只收錄北美重點媒體影評的評論網站,其打分一直以嚴苛著稱——70分以上是佳作,80分以上為傑作,90分以上是神作,95分以上簡直不能再好。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既然是戰爭片,那為什麼始終沒有看見敵人?­  其實《敦刻爾克》的故事不是一個關於勝利的故事,那就說明這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次撤退。
  • 《敦刻爾克》《蜘蛛俠:英雄歸來》先導影評
    首先說說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與其說是去看《敦刻爾克》,不如是說去看諾蘭導演。諾蘭的口碑神跡就不重複了,重要的是被譽為史詩大作的《敦刻爾克》,還能不能繼續是神作。正是影評會在近期放(xie)出,大家不要走開,晚安~
  • 《敦刻爾克》:看電影,還是進入一部電影
    這張《敦刻爾克》劇照,正好囊括了電影三條敘事線:陸地一周;大海一天;天空一小時。很多人被諾蘭誤導,因為他再次「聰明」地引導大家,說他不是拍一部戰爭片而是拍一部懸疑片,懸疑片依仗的一大要素是結局,而《敦刻爾克》的結局一早寫定。
  • 《敦刻爾克》影評:諾蘭的二戰敘事-虎嗅網
    他首先匍匐著爬過一道門,隨後來到一個海灘,那裡有成千上萬名士兵聚集等待。他默默地看著這一不同尋常的景象,然後擠上一個沙丘,又開始解腰帶。通過這一事實上的序幕,諾蘭突顯了實打實的細節,讓你強烈體會到精細的畫面質感:士兵手上的瘡和泥土;音效亦聲聲入耳,水珠嗒嗒滴落,報紙呼呼翻騰,步槍厲聲開火時機械嗡嗡作響,子彈射入人體後低沉一砰。唯⼀的倖存者⼀路來到沙灘,沉重的喘息聲貫穿始終,他屁滾尿流、手忙腳亂地逃命,真是一片混亂。
  • 《敦刻爾克》失敗的戰爭中帶給人新的希望!
    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敦刻爾克的背景: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像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所說,《敦刻爾克》能夠讓觀眾就像真的來到戰場,親身體驗士兵們的絕望。107分鐘的片長,捨棄了戰爭大片通常具備的英雄主義和兒女情長,完全聚焦在普通士兵的個人命運上,就連臺詞也少得可憐。
  • 《敦刻爾克》首批影評好評如潮 IMAX版觀影效果最佳
    敦刻爾克之戰的背景是在1940年5月,近40萬的法國、英國、比利時和丹麥部隊被德軍圍困,只能選擇冒險從敦刻爾克撤離。  《敦刻爾克》將會在7月19日於法國率先上映,7月20日登陸新加坡,7月21日登陸北美以及其他全球IMAX影院。本文由遊民星空製作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毒舌君下面這篇「分析影評」,從「真實性」這一點出發,來分析和解讀諾蘭的創作思路,也許最終會展現一個你從未想過的《敦刻爾克》哦!希望大家能夠耐心地看下去!首先,我們不難看到,「一周」、「一天」、「一小時」這陸海空三條時間線並進與交織的敘事手法,正是本片的個性特色所在。而要實現這樣的個性化表達,「真實」無疑成了一大障礙。舉例來說,海上的民船父子正好救起了空中時間線裡的飛行員的戰友,又救起了陸地時間線裡的士兵。如果是真人真事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巧合呢?
  • 【1+1】《敦刻爾克》影評:何為英雄
    編者按: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曾指導的《敦刻爾克》正在熱映,國際在線1+1觀影團也組織了全國網友欣賞該片。以下這篇影評來自網友Tina Yu,她看完影片後對電影高度評價,雖然沒有太多宏大的軍事場面,但影片對人性的思考讓她深以為然。
  • 評《敦刻爾克》:希望是武器!生存就是勝利!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部電影大咖、電影狂人、知名導演、《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的創造者:諾蘭先生的戰爭片《敦刻爾克》。三刷《敦刻爾克》後,必須要承認,這不算是一部對影迷們討好的電影。但是借用馬特·佐勒·塞茨影評裡的一句話,我可能說不上有多狂熱地愛它,但是我就是不能停下來不想它。
  • 《敦刻爾克》,你全看懂了嗎?
    文/黃岸 來自/廣州日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史詩大片《敦刻爾克》自公映以來備受關注,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內地票房已近3億元。片中,諾蘭玩起交叉剪輯的藝術,巧妙運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詳略得當還原了這場史詩般大撤退的原貌,讓觀眾看完直呼震撼。
  • 第90屆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居然剛剛及格
    黃卓(新浪娛樂電影組組長):故事分為陸地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個小時這三條線,三線共振共鳴,1+1+1遠大於3,戰爭最能展現人性的複雜,不過這麼一次成功的逃亡,諾蘭最後落腳點展現的是團結、互助、奉獻、犧牲這樣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聽起來是「主旋律」,卻不讓人覺得假大空。
  • 9月票房重現刀光劍影,《敦刻爾克》影評冰火兩重天
    其中,諾蘭新片《敦刻爾克》昨日再收約8000萬,蟬聯內地單日票房冠軍,累計票房達到1.4億(剔除電商服務費後分帳票房約1.31億);昨日票房季軍屬於日本漫改電影《銀魂》,目前該片累計票房4630萬,即將打破《寄生獸》保持的日本真人電影內地票房紀錄(4800萬)。而另一邊,上映第38天的《戰狼2》趁著周末重新奪回單日票房亞軍的位置,單日報收2410萬,將剛剛做了一天亞軍的《銀魂》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