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參加了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揭牌活動,現場感受到來自各地農村基層、學界、企業界和政府部門相關人士的熱烈氛圍。
當天的寧波,冬日暖陽雖沒有力度,但活動現場卻春意融融。
這個由大學成立的以研究鄉村振興為主旨的研究院,不僅研究政策,更聚焦「實踐」。從揭牌活動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初心」——現場的主要位置留給了數十位來自各地的鄉村幹部。因為這次活動的主角不是領導幹部官員(儘管有部級高官)、不是學術大咖(儘管有16位院士蒞臨),更不是眾多投身農業的龍頭企業,而是他們。
來自藏區的一位年輕村長在現場和專家們交流對鄉村建設的困惑與期盼
先後有18位村支書、鄉鎮長們上臺講了他們對鄉村振興的困惑和期盼。有人不知道怎麼把當地風景資源變成發展的資本,有人希望把犛牛肉的價格提高一點,有人渴望村裡能有新鮮的血液進入、特別是各種經營管理人才……當然也有浙江滕頭村這樣已經富得讓人羨慕的村莊的村支書介紹經驗。這個村人均年收入超過了20萬元。
我以前也參加過一些研究鄉村振興的學術機構的活動,有的是像這樣由大學辦的,有的是企業辦的,也有政府智庫類機構辦的,但像寧波大學這個研究院的這種「風格」還是第一次見。
這個研究院是寧波大學獨立設置的校級研究機構,聚焦為政府部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來自基層的分析,為服務於鄉村振興的各類社會組織、企業下鄉、制度建設提供豐富細節和方案設計。揭牌雖然是個形式,但主辦方很有心地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安排產學研和基層幹部的對話活動,圍繞農民增收致富展開了深入討論。
當然這只是個開始,還不一定會有什麼結果和結論,畢竟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南北東西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千差萬別。但是,中國每一個地方的鄉村如果都能振興起來,不正是靠這樣一點一滴的實踐推動嗎?只要初心還在,又有耐力和決心,相信鄉村每天都是新的。
這次活動上,研究院給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鎮金家村等首批14個「千村觀察點」進行了授牌儀式。劉豔院長說,研究院計劃在全國不同區域選擇1000個村設立「千村觀察點」,作為長期研究分析典型樣本,通過重點觀察各類產業、民生、文化、生態、公共服務等政策的基層實施情況,開展鄉村新經濟新業態、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文化與鄉村治理、鄉村建設國際間比較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我覺得這是個既具系統和全局思維、又貼近鄉村一線的大舉動,希望能儘快發揮效果,更希望能持久做下去,這當然要紮實推進才有真正的價值。幾年前我就想組建類似這樣的觀察網絡,不過我的初衷是想以「新聞眼」來長期跟蹤一些可能具有新聞價值的典型鄉村、典型人物,記錄歷史、講述故事。無奈總是瑣事纏身、力有不逮,想法還懸在半空。這次看到「千村觀察點」的啟動,真心為研究院叫好,因為他們做的事也做到我心坎裡了。
研究院院長劉豔主導了國內第一打破傳統科研「藩籬」、有效組織起全產業鏈農業研究體系
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還有院長劉豔,我跟二位都是老相識,是令人尊敬的良師益友。這兩人雖然職業背景不同——一位從事農業科研、另一位是原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巡視員、從事科研管理和政策制定,但最大的共同特點,都是滿滿的「三農」情懷。如今職業生涯走在一起,真是可喜可賀。
該研究院聘任了16位院士為顧問、20位科學家和三農專家為特聘研究員、全國各地20位鄉鎮幹部為特邀研究員。院士陣營十分龐大,可能國內從事三農政策研究方面的智庫類研究機構再沒有如此給力的頂極智力支撐了。
國內農業科研、政策和產業界的朋友一定都認識這幾位大伽。
(前排:澤柏、侯水生、肖世和、楊雄年;後排:張國良、何建國、蔣宗勇、危朝安)
特聘研究員主要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群體。
這個群體分為50多個農產品品類,每一種農產品都有一位首席科學家領導著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隊伍。我和這些專家們非常熟悉,他們都是可敬可愛的大咖科學家。
我也有幸成為特聘研究員之一,希望自己能以20多年從事三農新聞工作的視角和經歷、感悟和思考,為研究院的發展做點小事。其實最大的目的,還是以微薄之力去努力改變一些人的境遇。
新華社高級記者董峻在參加研究院主持的中國工程院相關課題論證討論中發言
--------------------------------------------------------------------
本文作者:董峻
大國三農工作室 出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