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8M
說起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大家聯想到的是
成都科學城
天府總部商務區
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
麓湖國際化社區
……
對新發展理念的遵循
對新科技、新技術、新經濟的展示
對新生活方式的探索追求
……
「新」
已然與這個國家級新區緊密地
結合在一起
然而國家級新區
全都是「新」的嗎?
點擊播放 GIF 0.1M
為保護和延續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歷史文化,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組織編制了《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2019-2035年)》,並於日前由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批覆。
錦江近百煙水綠,
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裡橋邊多酒家,
遊人愛向誰家宿?
這是唐代詩人對成都最美的描寫了吧,一座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承載著三千餘年的歷史。自古蜀時期,經唐宋元明清至今,興衰更替,依舊屹立不倒,歷史文化底蘊愈加深厚。
華陽夜景 榮慶軍攝
九天開出一成都,錦繡天府起宏圖。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位於成都的南端,擁有悠久的歷史,其華陽、廣都最具鮮明古蜀氣韻,亦有「天府華陽,千年廣都」之稱。
華陽鎮正大街舊貌
古蜀文脈,文明之根
歷代帝王先後定都於此。《華陽國志》中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蜀以成都、新都、廣都為三都,號名城」,以及《路史·前紀》中「蠶叢縱目,王瞿上」對華陽古都的歷史記載。蠶叢首先於瞿上(即廣都)稱王並建立都城,此後杜宇、開明均曾定都於廣都。開明時期的廣都為古蜀三都之一,比成都早200年。
古蜀遷徙路線圖
兩縣共治、千年共興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成都府為四川省的「首府」,轄三州、十三縣,成都、華陽兩縣都叫「首縣」,兩縣共治省城,自此直到1927年成都建置,開啟長達1300餘年的「一城兩縣治」格局。其界線由南校場,經包家巷、君平街、三橋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橋,再北上經南、中、北暑襪街、迄北門為止。故稱「成都到華陽──現(縣)過現(縣)」
宋代成都府 清代成都府
明初成都府
城鎮繁榮、文化多元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發展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先秦「禹治水,淘三江之泥沙,填澤地接息壤,為籍田之初」,的因水而生,帶秦、漢、唐、宋兩縣共治的臨水而治,再到近代依託府河航運和驛道通行,工商業繁榮的依水而續。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擁有非常豐富和可以追溯的歷史文化,包括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和非物質要素,它們大多以古建築和古墓葬為主,資源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以及近現代,主要分布於新興街道、籍田街道、華陽街道等片區,以光度文化、蜀水文化和東山文化為代表。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通過建立「3-3-6」的保護框架,根據保護力度和級別形成法定保護、登錄保護、規劃控制三級保護體系,形成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三大板塊,完善古樹名木、文物保護單位、三普文物點、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地段六項保護內容,延續天府歷史記憶。
通過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對二江寺大橋(省級)、廣都城遺址(市級)、臥雲寺摩崖造像(市級)、半邊寺摩崖造像(市級)、丹土地民居(市級)共5處文保單位進行整體保護。
廣都遺址公園
通過掛牌或立碑的方式對古建築、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近現代重要史跡共134處一般不可動文物提出不同的保護策略。
夏公館
通過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對夏公館、供銷社旅館共2處歷史建築進行整體保護。
黃連木
通過分級掛牌、劃定保護方位,結合周邊公共空間等方式對30處古樹名木進行保護。
周家刀
同治龍窯
為了保護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對夾鋼菜刀和千層鋼菜刀的傳統製作方法(周家刀)和同治龍窯土陶製作共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資料、傳承人、文化環境等進行全面保護。
正興蘇碼頭
通過現場調研和踏勘,在保留原有2處歷史地段:丹土地歷史地段及蘇碼頭歷史地段的前提下,為了豐富和提升新區文化內涵新增2處歷史地段:太平老街歷史地段及籍田北街歷史地段,共4處歷史地段。
從「保護利用」到「傳承復興」
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歷史文化的價值和特色不僅存在於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中,還存在於無形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只有把這些有形、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下來,並融入到現代城市公共空間體系中,和當前城市的經濟發展、居民的工作生活銜接起來,建立資源與周圍用地、功能、景觀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使之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夠真正形成歷史文化特色和環境氛圍。
因此,歷史文化的「傳承」,應該拓展到對城市空間特色的認知及空間特色組織中,和城市用地、空間形態相結合。由此直管區構建了「一軸、四帶、多點」的歷史文化展示結構,對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博覽設施、歷史文化公園等內容進行展示和利用。
籍田北街建築群
在平淡無息的建築裡注入細膩的故事元素,增添多彩的景觀修容,點燃建築的由內而外的情感,從過去和現在,再到未來,生生不息。
用故事述說歷史
正興夏公館
用創意增添生機
未來的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將
傳承城市歷史
弘揚城市文化
強化公園城市印記
塑造城市品牌
凝聚城市精神
記者:施斌
編輯:侯濤
*轉載請註明來源
*為保證畫面質量請勿裁剪圖片
在看你就贊贊我!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