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距上海電影節開幕已經三天了,相比大多數沒買到票的吃瓜群眾近期都看不到的主競賽影片,今天介紹的兩部電影都將在不久之後的暑期檔上映!它們是來自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的《龍之戰》與《閃光少女》。
這兩部影片一個是清朝的歷史戰爭戲,一個是元氣滿滿的青春片,風格截然不同,卻都值得一看。
龍之戰
導演:高峰編劇:邢原平 陳文貴主演:劉佩琦 曹雲金 羅昱焜類型:戰爭 動作 歷史
看影片之前,看到《龍之戰》的名字,還生怕是部特效五毛的奇幻片。前不久才經歷過被新木乃伊們支配的恐懼。沒想到,除了片名外《龍之戰》大體靠譜。講的故事文科生應該也不陌生,就是歷史書上曾簡短帶過的「鎮南關大捷」。
1885年,法軍進攻越南涼山並趁機佔領鎮南關侵入廣西。時年清軍器械落後,軍心渙散,一路敗退。
年近七旬的退隱老將馮子材為護國保家主動請戰。飾演馮子材的是熟臉老戲骨劉佩琦。不僅文戲極其精彩,而且據說片中大量騎馬、遊水、近身打鬥的動作戲份,也全是老人家親自上場。
其間,我們能看到馮子材作為一名軍事天才,面對外敵運籌帷幄的一面。他的敵人法軍統帥尼格裡,雖是洋人卻熟讀孫子兵法、懂得師夷制夷,是個難纏的對手(歷史上也確有其人)。而他的同僚也都是些貪腐慣了的官員,國難當前還想著中飽私囊。
馮子材面臨著內憂外患,但這場以一敵十、以冷兵器對抗大炮與步槍的仗,他竟然打贏了,成功將法軍逼回越南,這確實是個奇蹟。
雖然是部歷史戰爭大戲,本片嚴肅卻並不死板。很多細小的情節都能以情動人。比如馮子材的兒子馮相賢西洋遊學歸來,有些觀念上與父親不一樣。點菸的時候,相賢拿出火柴,告訴父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人要打、洋火要用」。馮子材不屑,轉頭去用燈芯的火點菸。但後來兒子死後,馮子材看著一片死寂的戰場,卻拿出火柴點了煙。馮子材帶著兩個兒子上戰場,因為他覺得不能拿別人家孩子的命換自己的榮光。於是,他的大兒子戰死了;
二兒子因為心軟,放走想要逃離戰場的親信被他親手處決。所以當馮子材站在安靜下來的戰場上點菸的時候,他比起一個年邁的將軍,更像是一個痛苦的父親。
巧的是,這部影片放映當天,剛好是父親節。因為片中的戰場在壯族自治區,所以片中很多情節都具有民族特色。
比如女主依南帶領一群水性極好的妹子,組成水下抗敵小分隊。片中戰爭場景很多,但最驚豔的一場,無疑是依南在水下殺敵。碧綠透明的湖水、兩具糾纏廝殺的身體、利索的一刀又一刀割喉,屏幕從碧綠逐漸染滿血紅。
作為一部現實主題的影片,卻不乏這樣充滿幻想色彩的鏡頭。
看完之後惟一的問題就是,馮子材率領的軍隊叫「狼軍」,飛舞在戰場上下的勝利象徵是一隻鷹,負責殺敵的水下小分隊叫女蛙隊……所以為什麼片名要叫「龍之戰」???
閃光少女導演:王冉編劇:鮑鯨鯨主演:徐璐 彭昱暢 劉泳希類型:青春 勵志
《閃光少女》也是一部極有可能被片名和海報拖後腿的影片。因為看到片名時我隱隱感覺是爛片,看到類型是青春片時我幾乎肯定是爛片吧。
再到一開場女主陳驚被人叫「神經」,並且開始咋咋呼呼地飾演「神經質元氣少女」時,我都要對它喪失期望了。但沒想到,隨著故事往下講,我卻越看越感動。不誇張地說,這次終於在一部青春片裡看到了些許自己有過的青春啊!~~
當女主用飲水機煮火鍋吃,用直髮夾來烤肉,我忽然就想到大學宿舍裡的生活。因為宿舍不能用大功率電器,我和室友以前也用燒水壺煮過湯圓和水餃。而當502宿舍那幾個沉迷二次元的死宅少女出現時,我也想到了自己大學時交過的那些「稀奇古怪」卻美好的朋友們。502少女中有兩個蘿娘,穿著誇張的洋裝,每每上街都被路人行注目禮,總被誤以為是在玩cosplay;
有一個死宅不愛說話,面對面交流她都要在手機上打字給人看;
還有一個沉迷暗黑系的學霸,走在路上會被人誤認成小哥哥的少女。
片中每個角色,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總覺得在學生時代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沉默,卻又因為與眾不同而吸引人注意。《閃光少女》的故事發生在音樂學院,民樂和西洋樂兩個院校學生互相鄙視,就跟格蘭芬多和斯萊特林熱衷茬架一樣。
學西洋樂的嫌民樂土,學民樂的嫌西洋樂裝。女主陳驚就是學揚琴的,民樂裡也算小眾的那種。每次給人說自己學什麼專業時,還要附帶再解釋一下揚琴是什麼。
被西洋樂學長當眾嘲笑打擊後,她決定組一隻民樂樂隊,讓大家都知道揚琴是什麼,發現民樂的好。
但是沒人理她,只有502宿舍那幾個死宅答應加入樂隊,要求就是陳驚給她們買想要的手辦。影片將音樂、校園與二次元文化結合得十分自然。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影片中看到不惺惺作態、不強行殺馬特的二次元少年少女。這大概與本片的導演、編劇二人都沉迷二次元有關。
他們了解這個群體的可愛之處,因為自己就曾是其中一員;他們也了解這群年輕人的渴望與畏懼。片中的502少女,她們追番、打遊戲、逛B站,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care別人怎麼看,但又並非幼稚與純粹的理想主義,因為她們同樣渴求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所作為。為了寫好古風歌曲,她們苦練琴藝、通讀歷史,最終把作品上傳B站成為小有名氣的阿婆主,也讓許多同齡的群體看到了古箏、琵琶、揚琴的魅力。
這樣的情節可以說既現實,又有積極的導向意義。
試想我們自己的學生年代,也是長久地在「享受當下」與「努力幾年、幸福一生」的選擇之間掙扎,一方面覺得青春不能是苦哈哈的,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在想,要是能讓愛好成為一輩子的職業就好了啊。而這需要「資本」,主見與努力缺一不可。
片中的主角們就正是這麼做的,片名把她們叫做「閃光少女」,因為她們就像是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夢想本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串卻十分戲多的陳奕迅。他演的是一個到校檢查的教育部領導,這個角色太有喜劇感,一出場就大家都笑了。
《閃光少女》可能是唯一一部幾乎沒全程有愛情戲的青春片吧,用幾個詞形容那就是:驚喜、意外、刺激。
持續關注後續推文,了解更多上海電影節影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