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運河文化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的運河,被世界公認為與萬裡長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齊名的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還在利用的工程。
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1289年,工程歷時36年,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四省二市,溝通五大水系,全長1789公裡。它既是中國南北水運交通的大動脈,又是一條通航、灌溉、防洪、排澇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哺育著依河而居的城市和居民們。漁夫、船家、碼頭工人和縴夫以運河為生,一代又一代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全國各地的商人、文人、匠人通過運河進行廣泛的交流,繁榮著沿河城市的經濟和文化。
濟寧市中區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屬"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因此濟寧中區備受歷代王朝的關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運的最高機構設在這裡。在重點整治濟寧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在濟寧市博物館,現今仍保存著的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
清代的鎮河之炮
航運的暢通,貿易的繁榮,手工業的發達,都刺激了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和風格的形成,濟寧逐漸發展為沿運七大商埠之一。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張自義認為,運河文化的內核在於它的開放性、商業性和融匯性。當時全國20多個省在這裡建會館,來做生意,商業很發達。濟寧作為孔子的故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由於運河商業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卻是開放和多元的。
另外,運河文化的多元性還體現在它是南北文化相融匯的,它吸納了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和燕趙文化的精髓,還融合了秦晉文化及外來文化的特色。這些都是吸引我們當代人關注和傳承的。
"運河之都"的遺產保護與經濟開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京杭運河的交通職能逐漸衰落,一些與運河相關的景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昔日繁忙的碼頭,已淹沒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運河沿線的客棧、酒店和特色民居,也漸漸被現代建築所代替。
昔日運河風貌
濟寧南旺分水樞杻是整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歷史上曾有著"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美譽。為了充分開發大運河的航運、灌溉、養殖、旅遊等等這些實用功能之後,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紛紛下大力氣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我國華東地區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濟寧段(山東濟寧-江蘇徐州藺家壩,130多公裡)年通過能力將達到2500萬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