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冷熱,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特別是房價,細微的變動往往都能牽動購房者的心弦。這不奇怪,以1套單價1萬元/平米的房產為例,上漲或者下跌5個點,100平米的房子就有5萬元的差距,這差不多是一個人一年的收入,由此可見,買房時機對購房者有多重要。但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普通人對撲朔迷離的樓市時常捉摸不透,那麼,那些見多識廣的專家或者大佬又是如何看待2020年房價趨勢這一問題的呢?
如果大家長期關注樓市的話,應該還記得北師大金融中心主任鍾偉曾在2018年說過這樣的話,說是未來3年,中國三四五線城市低於1.4萬元/平米的房子幾乎都會消失。在他看來,住宅供地的成本是6800元/平米,按照貨幣比兩倍的話,6800元*2倍,到時候1.4-1.5萬/平米的房子將成為主流,即使如此,開發商也是不賺錢的。在印象中,鍾偉一直以看多樓市觀點為主。不過,奇怪的是,也是在2018年,他還說出了「房價必漲的觀念在2018年徹底反轉」的看法,而且勸大家在多數時候別買房,箇中緣由確實耐人尋味。
獨立經濟學家、有「中國財經怪才之一」之稱的北大房地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猛則認為,2020年以後房價將會令人很受傷。目前的購房主力是70後、80後,而到了2020年以後,購房主力軍是90後、95後,但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口大幅下降,而且這一代年輕人未必就要買房,除了觀念轉變外,前期70後,甚至80年父母都會為他們準備了房子。在失去需求支撐的市場,房價上漲的動力衰減。
王健林創造的萬達集團,曾是中國商業地產的龍頭老大。但從2017年開始就宣布徹底退出房地產,試想如果房地產能夠賺更多的錢,他還會撤出嗎?原因不言自明,從他的話語中也能找到答案。王健林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房地產能興旺超過一個世紀,基本上就在50年左右時間。我國房地產發展已經有40多年歷史,離興旺期結束時間也不遠了,畢竟誰都要等到最高頂峰時退出,未必就能全身而退。
從數據上看也是如此,央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經達到96%,僅有極少數人沒有房子。但房子仍舊在不停建,房子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363個區縣、1439個社區的4萬個樣本進行了抽樣調查,據此推算出我國城鎮住房空置率為22.4%,課題組負責人甘教認為,城鎮家庭自有住房空置現象嚴重,一旦房價下跌,空置房對房價下跌風險抵抗力較弱。
所以,隨著購房需求減少,住房空置率高,按照市場趨勢發展的話,2020年以後的房價真的容易出現下降,特別是對於那些人口淨流出地方,甚至有暴跌可能。不過,隨著房地產長效機制逐步確立,房價出現大起大落的概率相對小很多。對於剛需而言,也不能對專家的話偏聽偏信,有條件有需求該買還得買,但對房產投資者而言,還是應該慎重,畢竟資金成本不低,別說房價下跌了,即使房價少漲,持有房產也意味著每天都在虧錢。
(提示:2020年房子還能不能買呢?專欄限時折扣購買,還剩8天)
房產財富密碼專聊房君238元購買專欄
學習更多房產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