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2020-12-01 騰訊網

最近重溫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敦刻爾克》,熟悉諾蘭的人都知道,諾蘭的電影風格更多是體現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捉摸不定的鏡頭和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完成故事結構的完整性,以及邏輯思維的縝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以及最新在國內上映的《信條》等等,無疑都是在故事敘述和時間線層次化的完美體現,通過鏡頭細節來鋪墊電影所講述的宏觀時空觀和一些新奇的概念性元素,讓觀眾思維主動進入電影世界,除了讚嘆電影本身帶來的視覺和音效體驗,也讓自己和自己的智商進行難得一次互動,實現商業性和電影藝術的雙目標化。

不同於其他類型電影,《敦刻爾克》中的諾蘭從縹緲的時空漫遊降落到了現實,回到了二戰時期的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

熟悉兩次世界大戰的同學都清楚,第一次大戰中作為勝利方的英法協約國並沒有因為享有戰爭帶來的勝利果實而迅速恢復元氣,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面對日漸崛起的德意日,採取綏靖政策,並企圖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兩大陣營的背景下,禍水東引,使自己置身事外。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籤署《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並把這一協定強加給當事人捷克斯洛伐克,至此,綏靖政策的貫徹已經達到頂峰。英法這一姑息養奸的做法,遲早會引火燒身,以德意為首的法西斯國家藉此不斷擴充實力,等待時機,取代這些年老膽弱的老牌資本國家,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霸主地位。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無奈被迫宣戰。然而即便已經宣戰的英法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綏靖政策的破產,仍然對於戰爭的隔岸觀火位有不小的期待,面對德國對波蘭的入侵,英法也只是象徵性的進行了小規模的「摩擦」,這段時間也被成為「奇怪的戰爭」。1940年5月10日,德軍徹底與英法撕破臉皮,開始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消息傳到英國,民眾一片譁然,此時的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即綏靖政策的貫徹者)迫於壓力,只得下臺,接任的便是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邱吉爾很清楚的是,和平的臆想早以破滅,而一向主戰的他,決意打破保守黨的談和來祈求短暫和平的念頭,對於綏靖政策養虎為患的教訓也絕對不會在邱吉爾身上重蹈覆轍。

1940年5月13日 ,剛剛上任的邱吉爾參加下議院會議,用自己剛毅堅韌的強硬作風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不惜一切去取得勝利!此時的英國懷揣希望,上下一心,同時也準備好英國不惜一切所取得勝利的代價,邱吉爾得到下議院乃至英國百姓絕對性的支持。

對於此時的邱吉爾而言,某種程度上,主戰比求和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或許他才是代表真正意義上的英國精神,那個曾經有著日不落帝國獨有的桀驁不馴和英勇不屈。曾被一致認為不可能當上英國首相的邱吉爾,也終究成為了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之一。喜歡這段歷史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至暗時刻》這部電影,相信你在被電影中「小天狼星」加裡·奧德曼演技所折服的同時,也被導演的每個光影構建的處處透露壓抑時代背景的鏡頭牽動著一呼一吸。

重新回到戰場,面對德國壓迫性的裝甲部隊和訓練有素的空中戰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英法聯軍只能節節敗退,德國肆無忌憚的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留給英法聯軍的後路只剩下了敦刻爾克。

而剛剛上任的邱吉爾立刻訪問了法國,得知法國決意投降的消息,英國並未因此動搖主戰的決心。為了保住英國有生力量,「發電機計劃」即英國派駐法國遠徵軍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

恰好此時,希特勒犯了一個軍事戰略錯誤,5月24日,希特勒下達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然後對於海灘上的英法盟軍開始進行以空襲為主的主要戰略進攻。這一命令,直接給了英軍撤退的喘息機會。針對這一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對其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敦刻爾克港區的地勢低洼,且地面崎嶇,河渠交錯,不利於坦克群作戰,同時為了減少機械部隊的損耗,等候步兵部隊的接應,加上5月22日英國部隊對於德軍的突然反擊,都增加了德軍指揮高層對於貿然突進的保守型判斷。

而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元帥對於空中襲擊的主動請纓,更加使得裝甲部隊的待命成為決策中合理性的存在,因為包圍圈的縮小,勢必會對空中戰機的軍事進攻有部分限制,於是這一命令便下達了,而等到德軍意識到空襲並不能給英軍撤退造成實質性的阻礙的時候,再次下達裝甲部隊前進的號令時,其實已經失去了戰機。

於是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9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拉開序幕,英國調動一切可以啟用的海上交通工具去完成這場「生存就是勝利」的戰爭,同時在保證國內安全的情況下,也儘可能組織空中力量去掩護大撤退。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次二戰的奇蹟般撤退,連續的大霧天氣,複雜的空中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軍空襲。同時英吉利海峽也安靜的為這批英國軍隊護航,海面風平浪靜。無數優秀的軍官將領和士兵們為這次撤退立下汗馬功勞,許多更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最終,9天的時間,40萬的盟軍,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雖然大部分輜重都留在敦刻爾克無法及時收回,英國也因此損失慘重,但這次撤退極大程度上保全了歐洲戰場反法西斯有生力量,他們將在日後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充當有力的拳頭。

而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敦刻爾克》則是在這一背景下描述英軍在敦刻爾克撤退的場景。影片更多是以不同個體的士兵人物為視角來敘事,拋開單一主角的旁觀者視角,這種群像刻畫的方式使我們在觀影時更具有代入感,置身不同人物處境來猜測故事人物的最終結局,這也增加了電影的懸念因素。海陸空不同人物所處的角色都不相同,暗示了人物命運的不同走向。

整部電影的對話並不多,情節推動也主要依靠鏡頭語言展現,而音樂部分也以錄製的懷表秒針滴答聲作為編曲元素,時刻提醒觀眾這是一部與時間賽跑的電影,富有張力的鏡頭加上時間感極強的音樂以及戰事的轟鳴,絲毫不給觀眾喘息的機會。

影片的剪輯手法也是諾蘭一貫擅長的多線敘事手法,空中:一小時;海上:一天,港口:一周。三條線有自己的獨立故事線,同時又有重合的部分。這種平行剪輯的手法牽動著觀眾的神經,情節推動的同時,也在督促的觀眾尋找三條故事線的聯繫所在,增加了不少觀影體驗。

而出於尊重歷史本身,電影結尾是在邱吉爾的演講中結束,在影片中,大撤退所帶來的「羞辱感」卻依然對英軍來說是個心結,而結尾中邱吉爾的演講呼應了這次撤退,生存就是勝利,但保家衛國的戰鬥才正要開始。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央視新聞消息,9月1日,二戰大片《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原標題:一圖|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最近國外各大榜單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皆有上榜,話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有些水土不服,在國外口碑炸裂國內就顯得有些冷落了,可能是歷史文化的隔閡,再者就是諾蘭此次別致的拍攝手法並沒有那麼大眾。­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HD高清電影!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官方網站: www.dunkirkmovie.com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2017-07-21(美國)片長: 107分鐘又名
  • 戰爭與電影 抉擇「敦刻爾克」:隱遁的血腥
    讀懂戰爭  「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  《敦刻爾克》由諾蘭耗時三年打造,以獨特的視角和手法展現了二戰歷史上一次傳奇軍事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大撤退,整個二戰的歷史將會改變。它成為鼓舞英國人民永不言敗的「敦刻爾克精神」。「敦刻爾克大撤退」後,邱吉爾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講。  我國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表示,從這部電影他看到了中西電影文化的差異:「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不是一個虛擬的故事,是大敵當前丟盔卸甲般倉皇出逃,不是宜將剩勇追窮寇般大規模進攻戰役,這種題材很少有人願意拍攝。
  • 還原《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真相
    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  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 《敦刻爾克》:看電影,還是進入一部電影
    作為現代藝術最大眾的表現形式,電影也是如此。飾演法國軍人的阿努蘭·巴爾納德(後左)與飾演英國軍人的哈裡·斯泰爾斯(後右)、菲恩·懷特海德(前)在片場小憩。看《敦刻爾克》前需要做功課嗎?需要的,但不是什麼歷史知識,而是認臉。
  • 敦刻爾克電影講什麼口碑如何 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事件解析
    《敦刻爾克》是一部群像戲,湯姆·哈迪主打空軍線,負責在空中打飛機,戲份應該不會少,很多人說湯姆只有十句臺詞,但據說這部電影就沒多少句臺詞。  《敦刻爾克》甚至被說是一部默片,諾蘭發話了,「我是無聲電影的情人,讓我興奮的是敘事的視覺性。」他研究了大量默片,試圖通過影像的節奏和細節來駕馭大場面敘事。
  • 電影敦刻爾克,為啥中國人不看
    然而,《敦刻爾克》在中國爆了冷。並不是導演不行,問題出在這電影背後的故事。在二戰期間,德國出其不意地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最倚重最信任的防線,認為它堅不可摧),幾乎沒有損失地將四十萬盟軍困在了敦刻爾克,從而有了後來的敦刻爾克大逃亡。
  • 《敦刻爾克》電影預告【高清】2017諾蘭高分電影
    諾蘭2017最新電影《敦刻爾克》以二戰時期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故事背景,是一部從不同視角聚焦人類生存的電影。影片將會分成沙灘上的步兵部分(芬恩·懷特海德與哈裡·斯泰爾斯參演)、海軍部分(希裡安·墨菲與馬克·裡朗斯參演)以及空軍部分(湯姆·哈迪開戰鬥機)分別來講述,力求從不同的個人觀點來呈現和構建這起歷史事件。
  • 電影賞析:《敦刻爾克》
    電影:《敦刻爾克》劇情簡介: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對我來說敦刻爾克行動是一場與時間的生死較量,敵人每小時都在步步逼近,真實的歷史就是這樣,我們盡力讓觀眾浸入到一種緊張的、帶有對歷史崇敬感的環境中,但同時兼具一種娛樂感,以一種恢弘巨製的感覺,呈現給觀眾一次緊張的電影之旅,通過影片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讓大家體會到那個年代裡人們的真實感受。」
  • 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影像中的真實故事
    本文轉載自:穀雨故事微信號:GuyuStory隨著《敦刻爾克》(Dunkirk)的熱映,一組歷史影像重新向人們揭示了這個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海灘上燃燒的油罐、排成長隊的英法士兵、被擊沉的驅逐艦、幫忙運送士兵的小船,還有士兵們平安回國後的擁抱……
  • 罵《敦刻爾克》爛?這妥妥的是年度十佳電影之一!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不過這一次,口碑卻呈現了兩極分化。可這一次,諾蘭轉換了風格,作為歷史劇情片的《敦刻爾克》,只一邊就讓人看懂了,臥草,是不是大師江郎才盡了?當然不是。
  • 電影敦刻爾克劇情詳解 這種敘事方法看暈觀眾
    電影敦刻爾克相信許多電影發燒迷們都有觀看,但是許多人都表示沒有看懂其中的劇情,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年度最燒腦的戰爭電影,今天小編就來揭秘你所沒有看懂的地方,對電影敦刻爾克劇情進行詳解。     《敦刻爾克》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第十部長片,也是他野心最大的電影,這種野心不僅體現在故事上,也體現在手法上。
  • 《敦刻爾克》上映 用虛構的角色演繹真實歷史事件
    王思聰、舒淇、林更新、陳奕迅、李晨等公開表達對《敦刻爾克》的期待,相信接下來這部當下最熱門的電影會是很多人的談資。   中國演員明星   力挺《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在海外好評如潮,許多外媒稱這部電影會是今年頒獎季的大熱門。
  • 第90屆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居然剛剛及格
    《敦刻爾克》最令人絕贊之處,並非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當然,絕對是爐火純青水準),以文本或高概念取勝,而是以電影本體魅力,通過聲畫、剪輯的緊密配合,營造出不血腥、不暴力卻又極度感官化的無窮張力和觀影快感,成為足以與《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墜落》等比肩又各有千秋的戰爭電影經典之作。
  • 《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敦刻爾克》,我為它打了9分。作為歷史題材的戰爭片,《敦刻爾克》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瞬間帶人走進當年的戰場當中,開片槍聲一響,就讓觀眾瞬間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士兵,正與其他人一起進行著一場悲涼的撤退中。它不僅帶人走進影片之中,還帶人走入故事之中。《阿凡達》也帶人走入電影之中,讓人看到一場卓爾不凡的視覺奇觀,看到一個嬌豔多姿的想像世界。
  • 《敦刻爾克》這種電影,真的只有他拍得出來
    今天凌晨看了片之後叔不得不為這部電影豎個大拇指,全膠片拍攝的整部電影,質感完全沒得說。看了IMAX版本的觀眾絕對能感受到任何一張圖片和銀幕呈現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差距。比起諾蘭以往的作品,這部電影少了一環扣一環的故事性,多了歷史的厚重感。
  • 《至暗時刻》的背後 電影鏡頭詳解"敦刻爾克"始末
    《至暗時刻》的背後 電影鏡頭詳解"敦刻爾克"始末 時間:2017.12.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WY——溫斯頓·邱吉爾1905電影網專稿 在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後,《至暗時刻》無疑是今年引進的最受關注的二戰題材電影。
  • 敦刻爾克歷史解密:英國人真的坑了法國人嗎?
    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 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在影評人眼裡居然剛及格
    《敦刻爾克》最令人絕贊之處,並非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當然,絕對是爐火純青水準),以文本或高概念取勝,而是以電影本體魅力,通過聲畫、剪輯的緊密配合,營造出不血腥、不暴力卻又極度感官化的無窮張力和觀影快感,成為足以與《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墜落》等比肩又各有千秋的戰爭電影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