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民陪審員,被稱為「不穿法袍的法官」。在專業化審判的實踐中引入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擴大司法民主、加強司法監督的有效舉措。《人民陪審員法》頒布以來,銅川市共選任人民陪審員332名,這個不低於員額法官數3倍的人員群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社會重大影響案件的審理中。
他們來自轄區不同社會階層和行業領域,以其固有的知識經驗和樸素的價值判斷與法官形成思維互補,使裁判結果更加貼近社情民意;他們用心用情履行陪審職責,豐富的參審經歷讓他們成為調解息訴的行家裡手和半個法律專家;他們是司法民主的參與者,也是司法公正的監督員,他們聯絡著社情民意,同時也傳遞著司法好聲音。
趙亞軍:成為陪審員後
他老想給人「普法」
作為法院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人民陪審員被稱之為「無袍法官」,既是群眾在法院的「耳目」,又是法院在群眾中的「喉舌」,承擔著維護司法公正,促進司法透明,提高司法權威的重要職能。2019年,趙亞軍成為了一名人民陪審員,一年多來,經營藥材種植的他作為一位法律「門外漢」,從一開始的興奮激動和緊張,對法院法官的崇拜,對陪審角色的迷茫,對審判流程的陌生,他通過不斷學習提升到現在的從容鎮靜,對判決過程和法庭專用語以及法律術語的熟知,更是成為了親朋好友中的「普法者」。
「擔任人民陪審員,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陪審員要以一名合格『法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不僅僅是一個陪而不審的『陪襯員』。」趙亞軍告訴記者,他大致的工作流程是:收到法院通知(法院會就案件隨機抽取人民陪審員)後,如能參加該起案件審判,需在確認後參加庭前會議,了解這起案件詳情,與法官合議。然後準時參加庭審。庭審結束後,如不是當庭宣判的案件,還要根據庭審情況繼續就量刑進行合議。「我們從群眾中來,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判斷和處理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不能成為法庭上的擺設。合議中我們要結合事實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充分發表觀點,體現人民陪審員的價值,使得法庭審判實現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相統一。」
做人民陪審員以後,趙亞軍不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擔負起了「普法者」的角色,平時朋友圈裡有人轉發傳播不太好的信息,他都會提醒對方。親戚朋友間有了什麼事,也會先來聽聽他的意見。「自從做了人民陪審員,我就成了一名普法宣傳員,經常將自己學習到的法律知識講給周圍的親戚朋友聽,提醒他們生活中要掌握的法律常識和防範要素。特別是用我的親身感受向周圍的人宣傳法院工作,讓身邊的人對法官工作有更詳盡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周圍有些小小紛爭,我也會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耐心說服當事人,化解矛盾,避免事態擴大。」
楊軍儒:努力做維護公平
正義的參與者
陪
審
現
場
2019年12月10日,新區審判庭依法開庭審理被告人袁某某等25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一案,這是自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來銅川法院審理的首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案件庭審持續了7天,25名被告人、16起犯罪事實、卷宗165卷、30名辯護律師、長達233頁14萬餘字的判決書,這些數字無一不在透露著這起涉黑犯罪案件的疑難複雜程度。新區審判庭首次在涉黑案件中採用了「3名法官+4名人民陪審員」的7人大合議庭審理模式,楊軍儒就是其中的一名人民陪審員。
回憶起當時的庭審,楊軍儒記憶猶新。七天的庭審對於人民陪審員是個不小的挑戰,開庭時他們要與審判員密切配合,查明案件事實,休庭時他們認真地與審判員討論案件審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之策。「當時知道自己要參加這起案件的庭審後,壓力不小,責任重大。」為了做好庭前準備,楊軍儒逐字逐頁細摳壘成小山式的卷宗,熟悉案卷基本事實以及掃黑除惡相關法律法規。庭審的7天,楊軍儒和合議庭的其他成員常常是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分析研判庭審情況,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了12個小時。
楊軍儒的本職工作是市委黨校的一名法律副教授,主要教授《憲法》和《行政法》,多年來的陪審員經歷讓他的教學素材更加充實。2018年,主攻《行政法》的楊軍儒剛巧被選為省法院指定管轄的苗某等人訴某市人民政府房屋徵收決定42件案件的人民陪審員。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是件棘手的事兒。回憶起當時開庭前,合議庭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了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溝通和協調。通過辨法析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使雙方當事人就補償問題達成一致。原告的訴求得到滿足,當庭撤回了起訴,人民政府的形象也得以維護。「這些我親身經歷審判的案件讓我對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講課時也更能引起學生共鳴。」
寇毛毛:從事起社區調解
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看到陋習說一說,碰到糾紛勸一勸,遇到困難幫一幫」是寇毛毛日常工作的縮影和常態。寇毛毛是新區天籟社區的工作人員,長年累月的社區工作,使她成為了社區居民群眾的貼心人。由於其貼近居民、深入居民、代表居民的天然優勢,使得她獲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並於2019年經人民推選、組織推薦、人大審議成為一名人民陪審員,協助法官審理案件30多起。
一年多來,寇毛毛陪審過各式各樣的案件,從法律關係錯綜複雜的買賣合同案件到「勞燕分飛」的離婚案件,從親人疏離的分家析產案件到「你爭我奪」的繼承案件等等。回想起第一次走上審判席,寇毛毛記憶尤深。「那是一起離婚案件,兩個年輕人是自由戀愛,而且是戀愛多年才成的家,但是因為雙方父母不合,鬧到離婚,我其實從內心裡還是感到很惋惜的,但是從那次案子我也看到了法官們在審判之外,還要做那麼多的準備、調解工作,真的很辛苦。」
為了儘快進入「角色」,寇毛毛專門找來《人民陪審員培訓教程》《人民陪審員制度初探》等有關人民陪審員法律方面的書籍認真學習。《民法典》更是被她時常帶在身邊。寇毛毛告訴記者,成為人民陪審員之後,她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從事起社區調解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以至於小區裡誰家有個矛盾糾紛,都愛來找她「支招」。
2019年8月新區銀嶺天下的一戶居民找到寇毛毛,向她反映自家的地板磚翹了起來,裝修隊的老闆卻推卸責任。寇毛毛將雙方當事人都叫到社區,耐心了解事情原委。原來,裝修隊的老闆認為自己的鋪設技術沒問題,一定是廠家的瓷磚質量不過關,堅持讓住戶自己去找瓷磚廠家。雙方僵持不下,寇毛毛迅速回想自己學習過的相關法律知識以及類似的案件。「雙方當事人雖並未籤訂書面的協議,但是已經以實際行動履行了合同義務,屬於事實合同關係。裝修隊既然代替客戶採購主材,假設出現問題,那就應當負起不可推卸的主導性責任,不能任由消費者和供應商或廠家直接爭執。」寇毛毛在有了自己的判斷後,有理有據地進行了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當人民陪審員,我學到了很多司法知識和調解技巧,尤其是在庭審中法官的那種控場能力對我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特別是調解工作,有時候矛盾糾紛現場人很多、場面很混亂,但是我一到場,場面就會穩定下來。我就像一位不穿法袍的法官,保護雙方的權益、消除他們的疑慮和困惑,也確實幫助居民群眾解決了實際困難。」
出品:審判庭多媒體團隊
▼
原標題:《新聞速遞||不穿法袍的法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